Re: [讨论] 诸葛诞的党派归属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7-05-16 07:08:59
※ 引述《JustSad (职业路人)》之铭言:
: ※ 引述《blackillidan (九九八十八!!)》之铭言:
: : (1) 诸葛诞、夏侯玄、司马师三人皆为浮华友
: : 其他相关史料仅明言诸葛诞、夏侯玄、何晏等人被“免官废锢”,
: : 对司马师只字未提,乍看之下他似乎与此案无关
: : 因此可知早在明帝青龙年间,司马师便与诸葛诞具备浮华友的交集。
: 八达是延续司马八达的传人?
: 或许是类似我们喜欢用“四大天王”一样,不同时期会列出当代代表。
《晋书.帝纪第二》:
"(司马师)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
愚见以为,何晏所想的不光仅只于和曹爽集团,同时也为了有向司马懿集团靠拢的机会
才会把司马师拉进来评鉴,还常常提起以意图营造齐名的感觉
所以司马师是否为四聪之一,在下持保留态度
: : (2) 诸葛诞子靓与司马炎交好。《晋书》卷77〈诸葛恢〉传记载诸葛靓:
: :    (吴亡后)逃窜不出。武帝与靓有旧,靓姊又为琅邪王妃,帝知靓在姊间
: : ,因就见焉
: : 结合诸葛诞与司马师浮华交友、诸葛靓与司马炎“有旧”,可证明双方已非单纯的
: : 个人友情,而是世交。
诸葛靓是司马炎的叔叔的老婆的兄弟
有这层姻亲关系,“有旧”也未必表示一定非世交不可
: : (3)
: : 琅邪诸葛氏与河内司马氏不但为世交,双方也是姻亲
: : 结合一~三条我们可以说,诸葛诞一家其实与司马氏的结合度非常高。
正因诸葛诞一家与司马氏的结合度非常高,所以司马氏默许为诸葛诞报仇的理由
就更充分啦
: : (4) 252年诸葛诞提议并执行东关之战
: : 相比之下司马师对胜利的需求大于曹爽。诸葛诞若忠于曹氏
: : 为何在此关键时刻鼓励伐吴?谁都知道此战若胜,司马师的地位将如日中天
: : 复兴魏室只会更难,诸葛诞久镇边疆,岂能不知?
: : 要是司马师不信任诸葛诞,为何要接受他的提议,并让诸葛诞以前锋执行这场战役?
1. 诸葛诞传:
"会(魏明)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
窃以为诸葛诞久镇边疆,岂能不知孙吴虚实?
2.《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五》:
"是时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等各献征吴之计"
"(嘉平四年)十二月,王昶攻南郡,毋丘俭向武昌,胡遵、诸葛诞率众七万攻东兴"
这么多人提议,其实也不一定就完全只听诸葛诞的
: : (5) 东关战败后的惩处
: : 东关之战不但没有“不听公休”,反而就是完全信任他才输的。司马师不
: : 惜违抗朝议也要保护亲家,说明了诸葛诞与他有多好,以及他对司马师有多重要。
个人以为只是为了拉拢把女儿嫁给寿春三叛之首叛-王凌之子王广的诸葛诞
虽然同时也跟司马家是姻亲,然而有王凌身亡的包袱在
难保将来一定稳顺着司马家的意思(结果也真的反了)
: : (6) 东关之战后诸葛诞与毌丘俭对调
: : 政变后司马懿无由撤换毌丘俭,但藉平定王凌之机,让司马昭以卫将军作镇许昌。
: : 作镇地方是都督的责任,以中央的卫将军镇守很反常,此举大概用以牵制毌丘俭
《晋书.帝纪第二》:
"毌丘俭、文钦之乱,大军东征,(文)帝兼中领军,留镇洛阳。及景帝疾笃,
帝自京都省疾,拜卫将军"
照上述看来,应该是藉平定毌丘俭之机,让司马昭以卫将军作镇许昌才对
此举大概用以牵制诸葛诞?
: : (7) 诸葛诞在淮南一叛前后的角色
: : 在履历表上也可见到王凌叛变时,他正是扬州刺史。这不禁令人疑问,王凌
: : 为何不跟同在扬州、官拜刺史的亲家讨论举兵,却在外甥、兖州刺史
: : 令狐愚死后拉拢素昧平生的继任者华黄?
黄华才对喔XD
: : 所以王凌死后诸葛诞立刻升任扬州都督,文钦接替他扬州刺史的空缺
: : ,却始终被诸葛诞压抑
王凌传:
"凌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凌就迁为司空。
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
同理由此可推,王凌的存在其实也压抑、牵制了诸葛诞
找诸葛诞讨论举兵,好像有点尴尬....
: : 考察诸葛诞在淮南一叛前后的状况,他似乎替司马懿
: : 牵制了王凌,也为司马师压制了文钦,使淮南一叛与二叛的时间延后。由此来看
: :,他该算是懿、师父子的功臣。
或可看成,王凌为司马师压制了诸葛诞,使淮南第三叛的时间延后
: : (8) 诸葛诞外孙司马繇为外公报仇
: : 八王之乱诛杀杨骏,诸葛繇趁机陷害文鸯一族却无人发声,似乎司马氏一族也默许
: : 为诸葛诞报仇的行为
帮订正一下,是司马繇趁机陷害文鸯一族
: 诸葛诞叛司马氏,按理或避讳,不该明目张胆的为诸葛诞复仇,更不会留史记载。
: 为了外公报仇,宁愿当初祖父被叛成功?
于忠是如此,但于孝就不是啦!考虑诸葛诞好歹也是司马氏的姻亲
《晋诸公赞》:
"(文)俶后为将军,破凉州虏,名闻天下。太康中为东夷校尉、假节。当之职,入辞(晋)
武帝,帝见而恶之,托以他事免俶官"
连身为司马繇堂兄弟的司马炎都可能因为感受文鸯给予功高盖主的压力了
默许为诸葛诞复仇,好像也还好?
: : 司马懿却不相信这些元老大臣,政变后高柔、王观虽升为三公,孙礼成为司隶校尉,
: : 却都没有实权,这些人的子孙无闻,
: : 不获用于晋朝更说明司马氏只把他们当作用完就丢的工具,并未以心腹待之
王观、孙礼就算了,高柔的子孙会无闻吗?
晋诸公赞曰:
"(高)柔长子儁,大将军掾,次诞,历三州刺史、太仆。诞放率不伦而决烈过人。次光
,字宣茂,少习家业,明练法理。晋武帝世,为黄沙御史,与中丞同,迁守廷尉
,后即真。兄诞与光异操,谓光小节,常轻侮之,而光事诞愈谨。终于尚书令。
追赠司空"
: : 诸葛诞看到曹爽与王凌的下场,仍发起明显有助于司马师的东关之战
发起东关之战,也没有说铁定打得赢啊
之前伐吴,不也是很多次都以撤退收场
: : 邓飏与曹爽共死(249),他为何不帮王凌起兵(251)报仇?夏侯玄遇害于254年
: : 该年曹芳被废,若要讨伐司马师,这是最佳的借口。次年毌丘俭、文钦起兵,
: : 招呼各镇加盟,若是忠于曹芳或友于夏侯玄,参与二叛于公于私皆可两全
淮南二叛的背景是这样的
于公:1."(毌丘俭、文钦)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毌丘俭传)
2.曹爽把先帝不爽的浮华交友给复职,为何要讨伐帮诛亲曹爽一派的咧
于私:不能成全与夏侯玄的友情,但至少可以成全与司马家亲家的亲情
: : 说王凌、毌丘俭之死吓得他叛变也很有趣,他坐视亲家王凌之死毫无行动
: : 王凌生前也不敢向他求助
因为他叛变的原因看起来跟他帮司马氏比较无关,反倒跟他与魏帝集团亲近,比较有关
诸葛诞传:
"诞既与玄、飏等至亲,又王凌、毌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
: : 如果他想帮故友邓飏、夏侯玄报仇,为何不帮助王凌、毌丘俭?如果他忠于魏帝,
: : 为何要提高司马师威望并消灭毌丘俭?
不帮助王凌是因为两边都是他的亲家,所以他保持中立
不帮助非亲非故的毌丘俭,帮助自己亲家的司马氏,很合理啊
提高司马师威望其实也只因为形势比人强,高平陵之变后,帮魏帝感觉看不到什么未来
: : 到司马昭的时代,由于控制力加强以及猜疑心加重
: : 便逐步以同姓都督取代异姓都督
还得考虑同一时间的吴蜀两国情势
吴:孙休宠幸濮阳兴、张布,国势下滑
蜀:陈祗、姜维,掏空蜀国,前面文章讨论很多了
既然敌国已不再那么可怕,都督的能力似乎也绝非最重要的,忠诚才是!
: : 我们可以想像,当司马师诛除异己时,应当有对诸葛诞进行安抚
: : 所以诸葛诞死忠拥护他
这安抚,搞不好是开,先帮忙把在淮南地位不亚于他的绊脚石给除去
之后再由诸葛诞接收他们的势力..这样一个支票给他
: : 而且即使有诸葛诞起兵反叛、诸葛靓抵抗晋兵的纪录,司马氏却并未拒琅邪
: : 诸葛氏于千里之外,诸葛氏更随琅邪王南迁。我们可以说,除了反对篡位的言论、
: : 淮南三叛以及诸葛靓个人之外,整个琅邪诸葛氏在魏末与两晋大致上都以外戚身份与
: : 司马氏的皇权结合。
我比较有兴趣的是诸葛恢,他老兄竟然公然对他阿公搞的浮华之党来呛声
《太平御览.职官部五十九.良太守中》:
"中宗选为(恢)会稽太守。临行,上为置酒,谓之曰:“今之会稽,昔关中,足食足兵
,在于良守。以君有莅任之方,是以相屈。”恢陈谢,曰:“今天下丧乱之余,
风俗陵迟,宜尊五美,屏四恶,进忠实之士,退浮华之党。”"
: 即是名士、又能当机立断平叛有功,应是文武双全的才干,但先与智囊蒋班、
: 焦彜失和导致两人降魏,后又怒杀文钦导致文淑、文虎降魏。
: 很怪啊!
汉晋春秋:
"蒋班、焦彝言于诸葛诞曰:“朱异等以大众来而不能进....今宜及众心尚固,士卒思用
,并力决死,攻其一面,虽不能尽克,犹可有全者。”文钦曰:“江东乘战胜之威久矣
....今守我一年,势力已困,异图生心,变故将起,以往准今,可计日而望也。”
班、彝固劝之,钦怒,而诞欲杀班。二人惧"
应该说先失和的是蒋班、焦彜和文钦两方,为了该决一死战或死守而起争执
此时诸葛诞能做的,就是当机立断选择他认为对的,以后人之明来看,他选错了而已
却不见得判断错误,毕竟两种选择都有机率问题
: 若结果论而言,可能诸葛诞已经进退两难乱了分寸而焦躁自取灭亡,但若如此,
: 亲兵应该投降而不是拒降吧?
: 更别说亲兵拒降可能波及亲属连坐,除非兵户。
我会比较倾向是亲兵相信并决定跟随诸葛诞的选择,最后战败就愿赌服输而已
: 若阴谋论而言,诸葛靓奔吴,蒋班、焦彜核心班底降魏,杀文钦,
: 剩下愿意同进退的亲兵宁死不屈。
: 如果诸葛诞昏庸或暴躁,亲兵不太可能每一个都宁死不屈吧?
诸葛诞传:
"吴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闻淮南乱,会文钦往,乃帅众将钦径至寿春;
时(诸葛)诞诸军已至,城不可攻,乃走。诞遣将军蒋班追击之"
"城内食转竭,降出者数万口。(文)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
(诸葛)诞不听,由是争恨。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
诸葛诞可是追击在先,当吴人的仇人,而偏偏文钦兵败后收留他的又正是吴人
难怪互相看不顺眼,尽管如此诸葛诞仍然不会为了拉拢文钦 & 吴人
而选择抛弃身为北方人的亲兵,甚至怒杀文钦
为了报答所以才宁死不屈吧
: 文钦颇有孟达之风,叛服无常,起初也曾诈降吴过,诸葛诞杀他,可能防他拿自己人头归
: 魏,但杀老爹放过两个儿子让他们有机会出奔投降,真的也颇怪,他们还被围困当下,儿
: 子一定叛逃吧?
诸葛诞传:
"(文)钦子鸯及虎将兵在小城中,闻钦死,勒兵赴之,众不为用;遂单走踰城出"
原本还有机会兴师问罪,只不过叫不动手下,但也不代表手下不能作壁上观啊
: 诸葛靓终生不仕晋,两个儿子,诸葛恢任太常,诸葛颐任尚书令,太常位居九卿,只是一
: 般故旧的交情?
套句原原Po b大说的:
整个琅邪诸葛氏在魏末与两晋大致上都以外戚身份与司马氏的皇权结合
: 后三国时期,许多故事应该不雅于前期精彩,可惜资料不是缺漏就是避讳,只能空臆测。
这也正是古早历史的特色啊
作者: JustSad (职业路人)   2017-05-16 07:59:00
头香
作者: Landius (原来我是漆原派啊)   2017-05-16 10:56:00
浮华党基本上就是互相按赞,而魏明帝不想要这群互相按赞的
作者: JustSad (职业路人)   2017-05-16 15:05:00
兵户疑问要搭配郑像、刘整案例看,他们应该不得不降。又文淑、文虎降魏后向寿春喊话“文钦儿子未死”瓦解士气可见连作或是连诛是当时他们愿意誓死抵抗的其中原因。除非兵户无家眷问题,否则即使自由意志愿意一起殉死。家眷还是可能因此被问罪连作处理,不得不考量家眷投降。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7-05-19 05:23:00
J大解释才让我较了解 为何文钦希望与吴人同坚守 而非北方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