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为蒋琬费祎辩驳补遗(中)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7-05-09 06:33:35
※ 引述《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之铭言:
简单回一下个人看法
一、诸葛亮用何方法来投入更大规模的兵力?
1.我觉得这问题没有那么绝对,不如说姜维前有蒋琬费祎制约
后有陈祗主战却激出了反战的仇国论一派,唯一可能投入兵力规模不亚于诸葛亮
当在费祎遇刺后,"及费祎死,(姜)维得行其志,乃将数万人出石营,围狄道"的北伐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六)
2.若蜀汉有些关系的人,想办法入吏户避免兵役与劳役-“托名避役”
对军政一把抓的诸葛亮,自可拿捏新投资供养这批官员,能获取多少利益
却换得付出增加财政负担 & 兵员减少的代价
以他心中那把尺去决定最佳的吏民比
然而军事内政分开的蒋琬费祎陈祗-姜维时期,问题就来了,也许蒋费陈或姜其中一方
认定在某些领域这样搞会划算,但另一方并不认同
最后演变成认为该给的不给,不该给的我拒收,如此则投入之兵力规模怎大的起来咧
二、姜维的部署做法算不算严重失误?
当然算失误啊!
魏决定灭蜀时,"(刘禅)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后主传)
就是因为魏延、王平所设立的诸围一个一个被姜维裁撤
丧失自主权,只得从远处派救兵,结果远水救不了近火,丢了第1道防线阳平关
当然有人会说第2道防线剑阁,理论上绝对万无一失,邓艾能偷渡成功是因为运气好
但即使被批后见之明也好,我还是要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尤其当对方兵力数倍于你时
为何不敢尝试各种赌博性的奇袭?就算魏失败兵力仍远大于蜀啊
跟子午谷之谋,不可同日而语也
此外没人敢保证当时一片反战声浪之下,尽管邓艾军濒临崩溃
也绝对不会遇到厌战的守将投降,以暂时解决粮尽疲惫的问题吧
越过剑阁以后:"汉人不意魏兵卒至,不为城守调度;闻(邓)艾已入平土
,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八)
同样情况假使出现在邓艾用同一招越过阳平关
仍会惊动蜀汉这边提早进入备战状态,有警觉心以后要再抄小路杀个措手不及
几乎不可能,而且就算再丢剑阁,也还有第3道如绵竹等防线可挡一下
总比被直逼成都而有直接投降的可能性来得保险
三、兴势之战后十余年间曹魏国力衰颓,是错误的分析?
: 因为关中地区的屯田本来就是以民屯为主,并且屯田对整体经济产出的影响尚不如自耕
: 农。曹魏的兵力扩增,是以动员来达成的,曹魏把军屯降低,代表的是动员程度的下降
: ,而不是战争潜力的衰退,所以反而可以认为是曹魏方面未感受到较高的军事压力。
: 三少帝纪
: (咸熙元年)是岁,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劝募蜀人能内
: 移者,给廪二年,复除二十岁。
: 曹丕任内屯田制就开始出现变化。典农掌管的屯田以民屯为主,典农体系受到改制与汰
: 除,代表的是民屯开始减少,自耕农的比例持续上升。还有一个问题在于,曹魏的屯田
: 生产力较差,且有受地方世族掌握的状况,所以屯田的下降,也并非代表着产能和政府
: 力量受到削弱。
"(咸熙元年)是岁,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劝募蜀人能内
移者,给廪二年,复除二十岁"
首先,这已经是灭蜀以后的事,跟曹丕的关系是...?
跟曹魏方面未感受到较高的军事压力的关系又是...?
曹魏降低军屯,代表“可”动员程度下降,战争潜力衰退自然毫无疑问
毕竟兴势之战死了那么多人,差一个字差很多
另外说未感受较高军事压力也蛮奇怪的,兴势之战后十余年间
姜维在15年内发动10次北伐,如此密集被侵略,军事压力会小吗?
如果说是太平盛世就算了,问题魏蜀边境发生那么多战事
战争导致人口减少->空白耕地变多->更需把人绑在土地上屯田,必要时就近征(募)兵
所以屯田下降,绝对代表政府力量受到削弱
至于产能?别的我不敢讲,至少你举的曹丕时代
辛毗可是劝过曹丕"今日之计,莫若脩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寄政,则充国之屯田"
屯田下降对产能影响不大的话,又何必提到充国?
我也对曹丕任内民屯开始减少,自耕农的比例持续上升,有些质疑
至少以下史料看来,民屯、军屯的比例并不低吧,曹丕时:
"大兴屯田,欲举军东征"(王朗传)
惩孙而临幸广陵时,"兴农淮泗间",表明军屯的存在
《文帝纪》:
"令曰:“且闻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
(曹丕);是以上慙众瑞,下愧士民。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
《卢毓传》:
"文帝践阼,徙黄门侍郎,出为济阴相,梁、谯二郡太守。帝以谯旧乡,故大徙民充之,
以为屯田。而谯土地墝瘠,百姓穷困,毓愍之,上表徙民于梁国就沃衍"
《太平御览.职官部四十.诸校尉》:
"《魏略》曰:司农度支校尉,(魏文帝)黄初四年置,比二千石,掌诸军兵田"
《通典.职官五.户部尚书》:
"汉置尚书郎四人,其一人主财帛委输。至魏文帝,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
《太平御览.职官部十五.度支尚书》:
"朱凤《晋书》曰:(魏)文帝立度支尚书,军粮计校一由之,以司马孚为之"
《晋书》:
"初,魏文帝置度支尚书,专掌军国支计,朝议以征讨未息,动须节量"
四、关中因为一次并非发生于本土的重大战役的挫败就凋敝不堪的证据
北伐当然要先抢富庶的地区
诸葛亮死后的北伐多半剑指陇西,并非主攻关中,这很明显了吧
五、蜀汉的官吏太多以致财政体制恶化?
既然诸葛亮与蒋、费时期并未滥授官爵,那蜀汉的吏是否需要向政府提供资源
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啦
如果官吏数量增加,会让政府掌控能力下降,更造成政府财政负担上升
那早在诸葛亮蒋费时期,就"经其野民皆菜色"、"百姓彫瘁"了
所以当然能用于推断蜀汉吏员人数变化上面
: 最后稍微提一下之前有人在推文讨论的羌人。我比较认同boman大的推文,兴势之战和姜
: 维北伐时的羌人地理位置不同,而且魏蜀两国都持续把陇西的羌人迁出,我怀疑段谷之战
: 真的对羌人有明显的影响。事实上在曲城之战就可以看到羌人一直都对蜀汉不怎么忠诚了
不知是j大记错顺序,还是我未能领悟这段话的前因后果
段谷之战: 256年
曲城之战: 249年
改成说从曲城之战,羌人就已经对蜀汉不怎么忠诚,去推论段谷之战蜀军失利
也许跟羌人对蜀军的影响有关?
作者: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7-05-09 08:12:00
抱歉我有贴错东西,已修正
作者: boman (暴 民)   2017-05-09 09:22:00
诸葛亮应是没有去解决问题,他是大军屯田汉中隼资源,因此三年一战,看吕义传地方是不怎样合作。
作者: shevchenco (冬肥)   2017-05-10 01:58:00
到这两篇总算拉回来一点了
作者: kingstongyu ( ?????)   2017-05-10 14:43:00
就是因为魏延、王平所设立的诸围就是魏延在汉中用的重门之计啊~~但是为何只设立防御工事而不是筑关像是虎牢关,汜水关.大概筑关太过役使民力,而王平也只是延用魏延的重门之计啊!另外如果筑关也可减轻防守资源要屯田还要看土壤肥不肥沃,土地下是否布满荆棘(抢农作物养分)除杂草,施氮肥(氮肥是植物必要养分)不过氮肥由1840年德国人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Liebig)才首次发现植物所需的化学养分,是化学肥料的开端,农业产量因此大增,从此人类饥荒问题开始大幅减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