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eyao (河间献王翟中虚)》之铭言:
: 〈计篇〉
: 充国曰:“兵势,国之大事,当为后法。”(《汉书‧赵充国传》)
: 孙子曰:“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严也。”(《潜夫论‧
: 劝将》)
: 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主孰贤?将孰能?...士卒孰精?...(《淮南子‧
: 兵略》)
: 充国奏曰:“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汉书‧赵充国传》)
: 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六韬‧龙韬‧论将》)
: 将有五材,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同上)
: 故法者,曲制、官备、主用也。(《鹖冠子‧天则》)
:
: 〈作战篇〉
: 孙子八陈有苹车之陈,又曰:驰车千乘。(《周礼‧春官‧车仆》郑玄注)
: 充国叹曰:“虽有知者不能善其后。”(《汉书‧赵充国传》)
: 孙子曰:将者,民之司命,而国安危之主也。(《潜夫论‧劝将》)
: 故将者,人之司命。(《六韬‧龙韬‧奇兵》)
:
: 〈谋攻篇〉
: 充国上状曰:“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
: 善之善者也。”(《汉书‧赵充国传》)
: 嵩曰:“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后汉书‧皇甫嵩传》)
: 陶对曰:“此孙子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庙胜之数也。”(《后汉书‧杨赐
: 传》)
: 成安君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 郭图、审配曰:“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后汉书‧袁绍传》)
: 武灵王问庞焕曰:“寡人闻飞语流传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
: 而胜,善之善者也。’愿闻其解。”(《鹖冠子‧武灵王》)
: 将者,国之辅也。(《六韬‧龙韬‧论将》)
: 以半击倍,百战不殆。(《吴子‧料敌》)
:
: 〈形篇〉
: 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脩己于人,求胜于敌。(《淮南子‧兵略》)
: 充国上状曰:“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汉书‧赵充国传》)
: 嵩曰:“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彼之守
: 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动余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
: (《后汉书‧皇甫嵩传》)
: 夫兵贵不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彼。(《吕氏春秋‧决胜》)
: (充国)曰:“臣闻兵法‘攻不足者守有余’”(《汉书‧赵充国传》)
: 曰:攻常不足,而守恒有余也。(《潜夫论‧救边》)
: 异曰:“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后汉书‧冯异传》)
: 故全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淮南子‧兵略》)
: 是故善用兵者,势如决积水于千仞之隄。(同上)
: 见日月者不为明,闻雷霆者不为聪。(《鹖冠子‧度万》)
: 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尉缭子‧战威》)
: 如赴千仞之谿。(《尉缭子‧制谈》)
:
: 〈势篇〉
: 太史公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其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
: (《史记‧田单列传》)
: 若日月有昼夜,终而复始,明而复晦。(《淮南子‧兵略》)
: 疾如彍弩,势如发矢。(《淮南子‧兵略》)
: 夫贫生于富,弱生于彊,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
: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彊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文选》卷四
: 一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
: 故曰:善者求之于势,弗责于人。(《潜夫论‧边议》)
: 是故善用兵者,势如积水于千仞之隄,若转员石于万丈之谿。(《淮南子‧
: 兵略》)
: 理者,治众如治寡。(《吴子‧论将》)
: 埶如节短。(《鹖冠子‧世兵》)
: 疾如流矢,即如发机者,所以破精微也。(《六韬‧龙韬‧奇兵》)
:
: 〈虚实篇〉
: (充国)曰:“臣闻兵法‘攻不足者守有余’,又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
: 人’(《汉书‧赵充国传》)
: 敌之静不知其所守,动不知其所为。(《淮南子‧兵略》)
: 故胜而不屈,刑兵之极也,至于无刑,可谓极之矣。(《淮南子‧兵略》)
: 避实就虚。(《淮南子‧要略》)
: 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尉缭子‧战威》)
: 出实触虚。(《鹖冠子‧世兵》)
:
: 〈军争〉
: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
: 兵之要术也。”(《荀子‧议兵》)
: 孙子谓田忌曰:“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君半至。”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或问曰:“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后汉书‧虞诩传》)
: 止如丘山,发如风雨。(《淮南子‧兵略》)
: 充国奏曰:“以逸代劳,兵之利者也》”(《汉书‧赵充国传》)
: 安国曰:“不然,臣闻用兵者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
: (《汉书‧韩安国传》)
: 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之旗。(《淮南子‧兵略》)
: 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汉书‧赵充国传》)
: 卒如雷霆,疾如风雨。(《淮南子‧兵略》)
: 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淮南子‧兵略》)
: 以近待远,以佚代劳,以饱待饥。(《吴子‧治兵》)
: (充国)曰:“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汉书‧赵充国传》)
: 卓曰:“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后汉纪》卷二五)
: 动如雷霆(《鹖冠子‧世兵》)
: 凡战之法,昼以旌旗旛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吴子‧应变》)
:
: 〈九变篇〉
: 穰苴曰:“将在军,军令有所不受。”(《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 是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淮南子‧兵略》)
: 涉水半度可击。(《吴子‧料敌》)
: 遇诸邱陵林谷,深山大泽,疾行亟去。(《吴子‧应变》)
:
: 〈地形篇〉
: 故曰:其败者,非天之所灾也,将之过也。(《潜夫论‧救边》)
: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也,上将之道也。
: (《淮南子‧兵略》)
:
: 〈九地篇〉
: 或说楚将曰:“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史记‧黥布列传》)
: 同舟而济于江,卒遇风波,百族之子,捷捽招杼船,若左右手。
: (《淮南子‧兵略》)
: 若驱群羊。(同上)
: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史
: 记‧淮阴侯列传)
: 太史公曰: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
: 谓耶!(《史记‧田单列传》)
: 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六韬‧虎韬‧动静》)
: 投之无所往,天下莫当。(《吴子‧治兵》)
:
: 〈用间篇〉
: 非人之主,非民之将,非主之佐,非胜之主者也。(《潜夫论‧边议》)
: 兵法曰: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尉缭子‧将理》)
: 若符事泄,告者闻者皆诛之。(《六韬‧龙韬‧阴符》)
:
: 此外还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闳、安曰:‘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
: 也”。’”〈平津侯主父列传〉:“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若细细检索,
: 应能得出比《综合研究》更完整的成果。司马迁道:“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
: 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孙吴兵法在两汉便是极其普遍且受重视的兵书。
:
推 calebjael:前后几点我是同意的﹐不过中间引文部分﹐只能说﹐大家研 07/12 15:52
→ calebjael:究军事的﹐得出相似结论并不奇怪。除非有証据说"吴子"、 07/12 15:53
→ calebjael:"六韬"、"尉缭子"这些抄袭"孙子"﹐否则别人的兵法书中﹐ 07/12 15:54
→ calebjael:出现跟"孙子"意思相近的言论﹐不能作为他们就是参考引用 07/12 15:55
→ calebjael:自"孙子"的証据。相反﹐这恰恰是一个反証。 07/12 15:56
推文太长﹐我就改成回文了。补上推文后面的意思如下﹕
相反﹐这恰恰是一个反証﹕
我们今天孙子的知名度很高﹐所以我们在提到兵法时﹐会引用孙子﹐
譬如说﹐我们会说﹐"孙子说过﹐孙子说﹐孙子怎样孙子怎样。"
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孙子的知名度很高﹐
"孙子"两字﹐就已经代表了权威、了不起等等意思。
但从这些引文中﹐恰恰很少见到"孙子"两字﹐而是如﹕
臣闻兵法曰、臣闻、故兵法曰、故曰.....等等。
这代表着﹐当时"孙子"这两字本身没有后代的权威说服力﹐
说服力在于内容﹐而不在于"孙子"这个名号上。
否则的话﹐这些汉朝人把"孙子这样说"的名号摆出来亮一亮就足够了﹐
就象我们现代﹐"孙子说的喔﹐孙子说的你都不信﹖"
但这些汉朝人多数是"我听说、我听有人说、我听强者我同学说"﹐
就恰恰表明了﹐这个听说的来源本身﹐没有足够的权威说服力。
甚至根本就很多人不知道"孙子"是一部兵法书﹐
才会在引用时说 故《兵法》曰﹐而不是 故《孙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