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echon (紫伦)》之铭言:
: : (也就是太罗嗦没重点)。因此曹操大刀阔斧﹐将汉代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
: ^^^^^^^^^^^^^^^^^^^^^^^^^^^^^^^^^^^^^^^^^^
: : 删减为"孙子兵法十三篇"(所以曹操的书叫"孙子略解")。
: ^^^^^^^^^^^^^^^^^^^^^
: 其实这边的说法有点问题。
: 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开头就写到:
: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
: 试勒兵乎?”对曰:“可。”
: 司马迁是西汉的人,所以在曹操之前就有人认为孙子兵法本来就是只有十三篇。
这件事是这样的。孙子写了很多篇兵书﹐其中有一篇"见吴王"﹐
篇中提到他挑选了十三篇作品去给吴王看。(这就是"十三篇"的由来典故。
但没说是哪十三篇。)
"见吴王"这一篇﹐是"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的一篇﹐本已失传﹐
1972年在银雀山汉墓中发现﹐银雀山汉墓的年代﹐是汉文帝、景帝年间﹐
比史记还早。史记在写的时候﹐就是参考了"见吴王"的内容。
(包括用宫女来练兵﹐也是"见吴王"这篇的内容。)
除此之外﹐象银雀山汉墓发现的本已失传的"吴问"篇﹐
是孙子入吴当官之后﹐跟吴王的问答。(吴王问﹐现在晋国六家大夫﹐谁会先亡﹐
谁会活到最后取代晋。孙武根据六家不同的田亩制度做出预言﹐
并提出自己在田亩制度上的政治观点。)
可见﹐孙子入吴之后﹐还是有继续在写"孙子"的。
所以到了后来﹐就有了几十篇孙子兵法﹐历经秦朝焚书﹐汉代还是有
"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可见其繁。
也就是因为内容过于繁复﹐孙子写了太多东西﹐其中又难免很多重复﹐
(如失传的"四变"、"地形二"、"五利"等概念﹐就与传世的"地形"、"九地"重复甚多。)
也有一些是跟军事无关的兵家政治观念(如"吴问"认为晋国范、中行两家亩制小﹐
赵氏亩制大﹐所以范氏先亡﹐赵氏最能取代晋。)
又有一些神话故事(如"黄帝伐赤帝"﹐"黄帝伐四帝")。
所以就差点失传了。
然后曹操嫌它太繁复﹐就借用"十三篇"这个典故﹐
把孙子兵法删减合并成为纯军事兵法的十三篇﹐并编定各篇的次序。
而曹操的这个删改本﹐就是后世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十三篇"。
也就是因此﹐变成自古有认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其实是曹操(甚至有认为就是孟德新书﹐
这种说法认为晋朝不喜欢太宣扬曹操﹐因此将孟德新书附会古人称为孙子兵法。)
就是因为曹操之前有孙子八十二篇并失传﹐曹操之后有孙子十三篇并传世。
这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两部不同的书(其实也确实有不同。XD)
认为作者是孙膑的说法也是这样﹐即认为孙武的孙子兵法是八十二篇﹐然后失传了﹐
传世的十三篇是孙膑的孙子兵法。所以认为作者是孙膑。
而认为作者是孙武的﹐就认为八十二篇和十三篇作者都是孙武﹐
十三篇不过是曹操删改出来的简略本。
最终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才最终証明认为作者是孙武的观点﹐才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