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一场全马本身就已经够折磨人了,而跑一场因为准备不够充分而毫无自信的全马,
痛苦的程度好像又到了另一个境界,让我从头到尾都在尽力的对抗负面情绪。
今年上半年,因故连着几个月不断的往返于台、美之间,加上未满一岁的女儿总是没
办法睡过夜、儿子的课外活动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调整时差和日常奔波之余,跑量骤减。
从二月到六月平均月跑量大约80公里,其中六月甚至只跑了三次,加总20公里。
不过或许是因为今年发生的种种经历,包括在家昏倒而生平第一次被急救,让我的心境
也有了转变,对于许多执著的事,也稍微可以放缓脚步,不强求要立刻达标。当然还是
有波马梦,也仍旧想破三,但觉得慢慢练就是了,持之以恒,应该迟早有那么一天。
总之,七月初返美后,立刻在家放了一台跑步机,这样就算白天没空,晚上还是可以
在小孩睡着后补跑。跑量因此得以慢慢拉上来,到九月甚至达到新高的290公里,十周
课表的long run也都有完成。虽然不确定能不能PB,但至少有信心可以完赛。
第五场全马,其中芝加哥就占了三场,但直到起跑那一刻之前,我还是很容易紧张,前
一晚也依旧失眠,到凌晨三点半才入睡,因而太晚进会场,只能在排厕所的时候稍微伸
展暖身。上完厕所后菁英组和corral A已经出发,我只能排在corral C的最后面,
没办法跟着pacer一起跑。
这一次的目标是新的BQ-3:05。依照前年的经验,在芝加哥应该是相对容易跑
even pace或negative split的,我的策略是第一英里跑7:15/mile (4:30/km),再看看
当下的状况检视这次的目标是不是合理。
话是这么说,一旦通过起跑感应点,不论是眼中还是心中,只剩下赛道、跑表、配速贴
纸,还有尽力对自己证明所谓"tough"是怎么一回事。但也同时是痛苦的开始,直到25英
里前,既便心率不高,也没有撞墙期或是会抽筋的感觉,心里就是不断的浮现我撑不了
26.2英里的念头。或许是因为太过专注于配速、补给,还有想办法让自己恢复正念,
所以整个过程,现在回想起来是很模糊的。只记得第六个胶含在口中迟迟难以下咽,
第七个胶也只吃了一半,每次看表,累积时间都在标准配速的上下震荡著。
最终时间是3:04:54,前半1:32:24,后半1:32:30。后半其实有略微掉速,但靠着最后两
公里跑出当天最快的分段配速(4:16/km),“精准”的硬撑出期望的成绩。
虽然以这几年跑者进步的速度,就算跑出比新版BQ快三分钟的成绩,都不见得能真的参
加2026的波马,更何况是区区的6秒钟。但就像前面所说的,不管是三分钟还是五分钟,
就是把目标定在那边,持续跑下去。
下一场很幸运的在连抽五年后终于抽到东京马,目前的想法是不拼成绩,好好的体验
东京的景致与热情的群众加油声,感受轻松跑一场全马是什么样的经验。明年拼成绩的
选择,或许会是第四次踏上芝加哥赛道,也可能是去年考虑过的CIM。
最后分享一段我很喜欢的Emma Bates在这次赛后回顾所说的:
"I love that I have big goals, I love that I don't always hit them. It means
I continue to have something to shoot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