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跑步强度要素:配速、心跳、运动自觉强度

楼主: iceme10 (Mi)   2016-05-08 23:09:40
朋友写的文章,分享给想要掌握自己运动强度的人~~
网志表格清楚版:
http://quatcer.pixnet.net/blog/post/91498589-跑步强度三要素:配速、心跳、运动自觉强度
跑步强度该如何界定,是一个困扰人的问题!
到底要像“丹尼尔跑步方程式”这本书,用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来介定各种跑步的训练强度
?还是像我参加路跑团练时,教练或配速员给的练习都是配速!到底哪一种方法适用我呢?
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常见又方便的跑步运动强度有三种,也就是 (1)配速、(2) 心率法、以及 (3) 运动自觉强
度 。
(1) 配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跑步强度表示法
一般配速是指每公里用多少时间跑完。例如5分速指每1公里花5分钟跑完 (=时速12公里),
4分速指每1公里用4分钟跑完 (=时速15公里);用400公尺操场练习时,则会用一圈几秒钟
跑完来表示,例如一圈120秒相当于5分速,一圈100秒相等于4:10的配速 (每公里跑4分又
10秒)。配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跑步强度表示法,因为“比赛比的是速度,不是比心跳
,也不是比谁跑得累比较喘”。
然而配速法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考虑到不同程度跑者的基本体力,例如新手跑6分速可能
已喘到完全说不出话,而国家级马拉松选手跑4分速也许还可以边跑边聊天。再来配速也没
有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一名跑者在冬天的清晨可以跑5分速当乳酸阈值强度跑30分钟 (又名
T强度,节奏跑) ,但换到空气稀薄的高山,又或换到夏天炎热且高湿度的午后,若维持同
样的配速,那也许就变成间歇跑强度 (I强度) 只跑5分钟就喘不到行了。这时就需要搭配
后面介绍的心跳法或运动自觉强度法来决定该跑什么样的速度了。
优点:速度才是一切!马拉松比的是速度、速度、速度。适用有一定跑步经验的人,在乎
跑步成绩的人。
缺点:需花钱买运动表或带手机定位,因GPS定位本来就有误差,表上显示的配速亦有些微
落差。云愈厚、高楼、高树木多,或路线七弯八拐时,GPS准确度较低。另外,当气
温湿度上升及海拔高度较高时,同样的速度,身体感受到的强度亦会增加,若维持
同样配速,强度可能过高。
(2) 心率法:最大心率百分比%,或心率储备法%。
在科学化训练的时代,用心率表区分出不同的跑步强度很合理。但不论是用最大心率百分
比%,或心率储备法%,都需要先实测出“每个人的最大心率”,才能真正订出适合的跑步
心跳区间,因此不适合不清楚自己最大心跳是多少的人。最大心率“公式220-年龄”公式
的误差约为正负20跳 (即正负各2个标准差),即30岁的人最大心率可能是170-210 跳/分钟
,误差其实不小,而且部分心脏疾病用药亦会影响最大心率。最大心率的量测方法我推荐
看徐国峰教练的文章“最大心率只能用测的,不能量公式”
http://rocky549.blogspot.tw/2015/07/blog-post_31.html。
量测最大心率的过程很辛苦且很喘,而且对心脏是很大的负担,很少运动的人刚开始跑步
时并不适合测最大心率,应养成跑步习惯2-3个月再来测会较安全;超过5年没运动的人,
或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测最大心率应找心脏科医师 (或医学中心具心脏复健专长的复健
科医师) 安排运动心电图,以排除心脏冠状动脉疾病或心律不整之风险,可测得最大心率
且测试过程亦较安全。
心率法有一缺点:跑步久了会有心率飘移 (Heart rate drift) 的现象,跑者会发现,虽
然跑步速度没有改变,但跑久了,心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此心率飘移主要因为体温上升
,心脏要送血液到皮肤散热,加上流汗身体逐渐脱水,所以心脏要跳得更快来打出足够或
更多的血液到肌肉及皮肤。也就是说,即使一个小时都维持固定跑速,但因为散热、流汗
逐渐上升,心跳是仍会逐渐上升。例如在做马拉松配速跑时,随着当次训练的时间过去,
你的心率很可能会增高到乳酸阈值强度的心率区间。
优点:有很明确的心跳区间告诉自己是否跑得太快或太慢。适合刚开始跑步的人,自己该
跑什么速度概念不清楚的人。也适合运动员因受伤休息后,重启训练时,监控心跳
以免训练强度过高。
缺点:要花钱买有心跳监测的表,或胸式心跳带与手机搭配。有心率飘移的现象,跑久了
心率会偏高。
(3) 运动自觉强度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简称 RPE):
运动,其实是个聆听自己身体声音的过程;跑步的强度,身体自然会告诉你。“运动自觉
强度”由瑞典 Gunnar Borg 学者提出,是一个有信效度而且行之有年的强度分级方式。它
是一个6-20的分级,6是指完全休息不动,20则是极限 (如以下表格)。简单说明如下:
运动自觉强度 自我感觉 具体的描述 丹尼尔跑步方程式的强度
6 没有用力的感觉
7 极轻松
8
9 非常轻松
10
11 轻松 可唱歌 E
12 E
13 有点喘 尚可聊天 E
14 M
15 喘 仅可说单字 T
16 无法说话,但脑袋清楚 T
17 非常喘 需集中精神以维持速度 I
18 痛苦,开始挣扎及恍神 I
19 极喘 快脑死般的痛苦 R
20 极限 快挂了 R
*轻松跑,恢复跑,LSD (long slow distance),或丹尼尔的E强度,应落于 RPE11-13 的
区间,维持此速度应可以与朋友边跑边聊天。
*马拉松配速跑 (M强度) 大约是RPE 14 左右。
*乳酸阈值强度 (T强度) 或节奏跑 (Tempo Run) 是指可维持跑 30-60分钟不掉速度的最高
速度,大约在RPE 15-16上下,维持此速度需专注于呼吸,说话勉强可说单字,无法聊天。
*间歇跑 (I强度) 对应到RPE 17以上,会有痛苦的感觉或表情。
当然,上述的分级方式需依状况微调,例如马拉松配速对不同程度的跑者或比赛距离,也许会
对应到 RPE 13-15。我一位半马只用80分钟的朋友,他个人也最推荐这个方式来练习。
优点:聆听身体的感觉,能直接反映当天的身体状况,不需要看手表,也不需带胸式心跳带。
缺点:主观的评估,不同人的自我感觉可能不同,初学此方法者易抓不准强度。
结论:
整体而言,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很方便且很容易使用的界定跑步强度的工具,实际上在跑步
时是可以同时使用这三种工具的。有经验的跑者,透过运动自觉强度,不需看表,即能大
约估计出自己的配速与心跳;而且,透过身体感受到的实际配速,每公里误差值甚至可以
小于10秒,跑400公尺误差小于5秒。
也许有人问,那“最大摄氧量”呢?因最大摄氧量量测需在实验室中进行,一般跑者也许
一辈子也接触不到这东西,所以本文不讨论它。
作者: juniorpenny (PENNY)   2016-05-08 23:37:00
作者: tungpayton (改变)   2016-05-08 23:39:00
有看有推
作者: i7412375952 (小舟)   2016-05-09 00:22:00
推详细,个人是三个一起用,而且还需视跑步的情境做调整,故此要有训练的基本知识,这样才不只拘泥在特订数值
作者: johnnyhsu7 (Never give up!)   2016-05-09 09:49:00
作者: newtonyd (newtonyd)   2016-05-09 12:31:00
感谢分享
作者: ronzj (满满的存钱筒)   2016-05-09 13:53:00
作者: ppsj (PM11:00床上躺平)   2016-05-09 15:58:00
个人强度练习时只设定最低速限,其他交由体感配速,比赛亦同跑久了自会知道当下的心跳和速度大致为何,不用受限于表每3-5K再做一次确认,练习后再做检讨
作者: d504441 (daisy)   2016-05-09 19:18:00
感谢分享
作者: gomorita829   2016-05-09 22:52:00
谢谢分享
作者: ccufcc (皮卡波)   2016-05-10 00:45:00
作者: ghostxx (aka0978)   2016-05-10 10:37:00
感谢分享
作者: queenp (A.N.)   2016-05-15 23:04:00
推 谢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