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基础建设计画如火如荼进行,较受人瞩目的不外乎轨道建设,争议不断的也是轨道建
设。
政府接连宣布要在基隆、新竹、彰化等地都铺设轻轨系统,改变大众运输模式,进而促成
环境的改善,不可不谓用心良苦。然而,这是植基于当前讯息环境下的规划,在廿世纪时
,轨道运输可解决道路壅塞及改善空污,但在当下,轨道建设是否仍有必要?实需多加斟
酌。
政府措施绝不是立即可见效果,尚待时间的慢炖方得其功,所以规划时需设定未来十至廿
年的生活愿景,规划方能切中要旨,因此尽量正确预测是政府规划前的必要功课。
兹以运输模式为例,十至廿年后的人类生活模式会是什么呢?大数据已成当前所有议题的
主流,然其应用才是重点,随着计算工具能力不断提升、物联网扩张下,未来生活模式是
否还如现在一样?不言自明。
在自动化驾驶、电力驱动、共享经济、互联网络下,运输系统的运作模式将与轨道大抵相
同,而便利干净也与轨道系统相似。依这样的未来运输方式下,轨道系统是否还有必要,
令人怀疑。
如果政府依据未来生活模式的趋势,将资源配置于未来的人工智能、电动车、资讯系统、
物联等相关的教育及产业上,相信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及人民福祉,必有大举提升之效。
至于该如何预测未来的生活模式?我认为可大量探询电子科技业的专家与业者,针对技术
发展改变人类生活的可能结果提供意见,再归纳整理出未来国家发展规划,进而部署资源
于相关计画上,方能收事半功倍及资源有效的配置。
总之,政府任何措施必须根据未来擘画,未来没有人能百分之百掌握,但是仍应穷尽一切
方法探知未来,再形成决策,才可避免资源浪费,希冀政府在使用民脂民膏前能谨慎而行
。
联合新闻网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