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eoplerail.com/rail/show-306-102969-1.html
演讲者:前中国南车董事长 赵小刚
影片只有演讲的一部分,以下为演讲全文(文中我国已改成中国,重点处上黄色):
2008年5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简称GE公司)董事长杰夫·伊梅尔特来到中国南车
访问。他向我提了一个问题:“未来,电力机车会不会取代内燃机车?”
他提的这个问题对GE公司至关重要,因为GE公司是100%生产内燃机车的。我对他说
:“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以及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毫无疑问,电力机车是未来的
发展方向。”
我也问了杰夫·伊梅尔特一个问题:“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这么大,贵公司对火车版
块的投资,会不会有改变?”我当时问他这个问题的背景是这样的:当年,中国南车正紧
锣密鼓地进行IPO(首次公开募股), 100亿人民币的融资几乎全部投在铁路上。面对经
济下行的压力,我们正想改变投资计画。
杰夫·伊梅尔特的回答,让我坚定了对铁路投资的信心。他说:“火车是美国最重要
的战略商品之一,GE公司生产的内燃机车,既代表了美国的火车文化,也反映了我们GE公
司的历史。无论经济走向何方,我们对机车投资的理念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
高科技让铁路焕发青春
美国修铁路有180年历史。截止到1916年,美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历史最高峰40.9万
公里。1917年到1997年的80年时间里,美国一共拆除了14万公里铁路。到1997年,美国有
26万多公里铁路。目前,美国还有23万公里铁路。即便如此,美国铁路运营里程,仍然位
居世界第一。截止到今年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刚达10万公里。
美国拆除铁路,有它特定的历史原因,实际上大多数国家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100
多年前,宣导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美国政府鼓励私人资本投资修铁路。他们对市场行为管
控比较弱,也缺乏一个整体的铁路建设长远规划。美国西部大开发期间,一座矿山的发现
,往往就吸引很多公司去修铁路、开矿,造成在同一方向上存在多条铁路的情况。几十年
过去后,随着矿山的枯竭,矿山周围的铁路就逐渐被拆除了。再加上美国的航空业、高速
公路发展迅速,两相对比就导致了“铁路是夕阳产业”的说法产生。
实际上,铁路是最节能、最环保的运输方式。上世纪八十年后代后,由于节能减排对
各个国家提出了很高要求。很多国家又开始重视铁路的发展了。
据日本通产省的统计,如果一个人位移1公里,把铁路能耗视为1的话,飞机的能耗达
到了4,小汽车达到6;二氧化碳的排放,火车是1,飞机是6,小汽车达到10。据欧盟统计
,在整个运输系统中,铁路的二氧化碳排放只占整个运输体系的1.6%,但铁路承担的运
量达到了整个运输体系的10%。
我还作了一个计算,把机车牵引货物和汽车拉货进行对比。在大秦线上,铁路大量开
行万吨列车。1台功率为9600千瓦的电力机车可牵引1万吨煤炭,如果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
车来拉这些煤炭的话,需要1000辆这样的卡车。每台卡车的功率大约是134千瓦,用汽车
拉煤的总功率大约相当于火车的14倍。
大家也许会问,电力机车、高速动车组为什么节能?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两个技术问题
。
一是再生制动。电力机车就是一个移动的发电站。它可以把制动的能量转换成电能。
大家知道,电力机车的车轴上都有一个牵引电动机。当火车制动时,牵引电动机转换成发
电机运行,就会产生一个制动能量,一方面可减少机械制动,减少轮盘上的磨耗;另一方
面,又可把发出的电回馈回电网。在大秦线上,机车从地处黄土高原的大同,把1万吨煤
拉到渤海之滨的秦皇岛港,一路大部分区段是下坡路,不仅不需要耗能,而且一路上还在
发电。
二是轻量化。火车的技术进步很多都是围绕轻量化进行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新
型材料的出现,火车头、火车厢都在变轻。但轻量化与增加功率又是一对矛盾。要重载,
就需要增加机车的功率;要提速,也需要增加动车组的功率。功率加大了,重量就要变重
。但是,不管是高速铁路,还是重载铁路,移动设备都需要越轻越好。设备越轻,耗能就
可大大降低。围绕高速动车组的轴重降低问题,我们做了大量工作。CRH380A型高速动车
组的轴重是15吨,欧洲同类型车的轴重是17吨,8辆编组的动车组,中国的高速列车就要
比欧洲同类型车轻60吨,节能效果很可观。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大量高科技的注入,铁路正在焕发出青春。
高铁50%的客流新生成率能拉动经济增长
去年,世界银行的交通专家在中国做了一年调研,调研了武广、京津、长吉3条高速
铁路的运营情况。
他们统计完这3条铁路一年的运营情况后,得出一个结论--三条铁路的客流新生成
率达到50%。客流新生成率就是新产生的客流。另外50%的客流,有25%是既有铁路转移
过来的,20%是从高速公路转移过来的,5%是从航空转移过来的。
去年,京沪高铁开通的时候,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总与我进行了交流。他
说,京沪高铁的开通,让他们感受到了压力。不过,这是一件好事,促进了航空服务水准
的提高。实际上,发展高速铁路,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世界银行的调查报告,肯定了高铁对中国经济的利好影响。因为50%的新生成客流,
能拉动经济的增长。中央政府提出要调结构,怎么调?光靠投资已经不行了,要鼓励老百
姓消费。新生成的客流以前是从来不出门,现在都出来坐高铁了。这部分客流肯定要消费
,对拉动经济肯定是件好事。
我没想到中东人也这么开放
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的头型产生过程,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艺术问题。我
们说,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的头型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
首先,由一些搞工业设计的专家用素描形式绘出一些简单头型,高层领导提出给头型
注入一些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建议。当时我们想了很多,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能否
把黄河元素加进去?我们请画家画了一个波浪,最后抽象成一个车头的形状。历史上中国
比较强大的元代,那时候靠马驰骋东西,马也挺不错。我们就用马头抽象成一个车头的形
状。有人说,中国1000多年前就有火箭了,现在也有比较强大的长征系列火箭,我们能否
用火箭形状造一个车头。还有人说,中国是最早搞冶金的国家,能否用宝剑做一个车头的
形状。大家用各种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做了20多种方案。
然后,通过技术性、文化性、工程性比较,我们初选了10个方案,在电脑上进行模拟
分析,并进行多目标优化。
优化后,我们选择5个方案,按照1比8比例造出车头模型,并送到中国在四川的风洞
试验基地进行试验。试验后,我们再优选出3个头型,供铁道部选择。
最后,就选出了大家如今看到的CRH380A型车头。
这个车头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进行了展示。当时,我带中东一位富商参观了铁道馆
的展览。他看完这个车头后,非常兴奋。当我们离开这个车头,走上室外的扶梯,准备上
二楼时,这位富商还在回头远眺这个车头,并富有意味地说:“It's very sexy。(这个
车设计得非常性感)”现在看来,这个设计确实很性感。但我没想到中东人也这么开放。
高铁客流肯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今年十一黄金周,中国开行动车组1797列,日运送旅客200万人,占全国铁路日发送
旅客的27%。现在有人担心高铁投资这么多,能不能收回来?我说,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问
题,京沪高铁的客流比日本新干线东京到大阪的客流低多了。随着铁路网的建成,我们高
铁客流肯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全球铁路发展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态势
中国高铁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一位退役的美国海军上将曾说,中国的一条高铁
可以抵得上美国的十艘航空母舰。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美国也要修高
铁,再也不能落后中国了。
我是去年,跟随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对话之前,我们跟美
国一些大企业的董事长进行了交流,他们非常关心中国的京沪高铁。今年9月,美国一家
(铁路装备制造)公司的董事长坐私人飞机来北京跟我谈了两个小时,然后又飞回去。看
来,美国高铁建设的启动已迫在眼前。
在欧洲,上世纪九十年代,欧盟就制定了整个欧洲的高铁发展计画。在许多国家,发
展高铁的势头也非常强劲,哈萨克斯坦也在搞高铁规划,土耳其正在修高铁,以后可以坐着高
铁到欧洲。可以说,整个全球铁路的发展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态势。
智慧化--未来铁路发展的方向
智慧化,是未来高速列车的发展方向。智慧列车要有自我诊断问题的能力。现在中国
的高速列车都有这个功能。高速列车上有一千多个传感器,监测著十万多个零部件,绝不
会出现像德国高铁事故中列车轮子出了问题还向前开了6公里的情况。
智慧列车,需要有一双“千里眼”,需要有一对“顺风耳”,还需要有一个聪明的“
大脑”。铁路很多事故都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突然刮一阵大风,把一棵树刮倒线上路上
。高速列车过来了,怎么办?实际上,沿途的安全景象都早已被储存到列车电脑里,新的
景象和安全景象对不上,高速列车的电脑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并采取紧急措施让列车停下
来,这要比人眼看要快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千里眼”。
关于“顺风耳”。现在,铁路沿线有测风速的,有测降雨量的,但是这些资讯传到调
度中心,然后再由调度中心传给司机,耗费时间太长。曾经有一趟客车,在新疆通过风口
时,列车调度还没有来得及通知这趟列车,列车就被一阵狂风吹得一塌糊涂,造成人员受
伤。今后,大风、暴雨等资讯会通过互联网即时进入列车电脑系统,可以不用通过司机,
列车根据天气资讯的级别会自动采取减速、停车等措施。
要提高铁路服务品质,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也需要智慧化。中国客流有时候大、有
时候小,很难判断。随着网上购票方式的日趋成熟,我们把旅客购票资讯迅速汇总,通过
电脑系统形成新的运行图,形成新的列车编组,这样可以主动应对客流变化。
火车是一个流动社区。要把这个社区打造得更人文、更温馨,就要让旅客在列车上找
到在家的感觉一样,能方便地上网、玩游戏,能随时畅通地接打电话。现在的高速列车上
网、打电话的品质还不是很好,我们正在跟几大电信运营商商量,希望尽早解决这个问题
。
为什么研究时速500公里的高速列车?
去年年底,中国南车青岛四方基地下线了时速500公里的高速列车。后来,这列车在
试验室滚动台上时速跑到了605公里。
有些车迷朋友会问,开发时速500公里的车是不是以后就要线上路上跑这么高的速度
?我说肯定不会。尽管这个项目已被列为国家973计画,但它只是为了科学研究而设计的
一个产品。
我个人认为,地球表面的运输工具最高时速不应超过400公里。大家知道,速度跟阻
力成平方关系,速度越快阻力越大,速度太高就不节能了。
我问过一些航太专家,飞机为什么要在10000米左右的高度飞行。因为飞行的高度越
低,大气密度越高,风的阻力就越大,能耗就越高。但飞得太高,空气又太稀薄,不能满
足发动机燃烧所需要的氧气供应。所以,就选择了一个最佳高度。当然,在地面上的交通
工具,速度太高,阻力太大,耗能也过大,这样就不经济了。
我们对比一下各国的高速列车速度试验资料。1990年,法国的TGV试验列车就创造了
当时世界铁路最高试验时速515.3公里。德国高速列车最高试验时速是406.9公里,日本高
速列车最高试验时速达到433公里。2007年,法国的v150试验列车最高时速达到574.8公里
,打破了世界铁路最高试验时速纪录。2010年,中国CRH380A型高速列车在京沪线上,曾
跑出486.1公里的时速,创造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纪录。
我们的试验跟国外的试验是不一样的。法国、德国的试验列车,是专门为高速试验设
计的,不能用于商业运行。法国v150试验列车仅由三节车厢组成,两头是动力车,中间车
厢装的是仪器,目的就是为了冲一下最高速度,并做一些动力学实验。我们的CRH380A型
高速列车完全是投入商业运营的列车,我们试验的线路也没有改变(是商业运营的线路)
。法国为了做v150的试验,专门更换了100公里线路的接触网材料。总之,我们高速列车
的试验,是商业产品的安全融入试验,实用意义更大;法国的高速试验科研意义更大。
为什么搞我们这一行的总在讲最高速度,大家像是在攀比什么?实际上,这个速度值
代表了一个行业与一家企业的水准。所有的科技水准,最后都浓缩到“速度”这个唯一的
数值上。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要达到最高速度是很难的。平时,我们讲三个速度。一个是最
高运营速度。以CRH380A这个车型为例,380公里就是这个车的最高运营时速。一个是最高
设计速度,也叫构造速度。就是列车按照这个速度来进行计算,确保各零部件的强度和动
力学性能达到规定的安全系数。这个速度一般是在最高运营时速的基础上再加百分之十,
CRH380A型动车的最高设计时速是418公里。还有一个是最高试验速度,这个速度就是列车
在动力学性能试验时要按照最高设计速度做短时的超速试验。做这个试验时,时间不一定
跑很长,主要是进一步考察列车设计的安全性。CRH380A型动车的最高试验时速是在最高
设计速度的基础上再加上百分之十,大约是460公里。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时速500公里的列车?因为还有一些理论问题,我们仍落后于欧洲
,需要在理论上有突破。列车在运行过程中总有一个失稳点,在这个点上列车会产生蛇形
运动。大家知道,列车在过道岔或者交会时候,由于外部的激扰,使得列车在轨道上产生
蛇形运动。但这种运动很快就会收敛,这很正常。
但在某一个速度点上,由于外部的激扰,列车的蛇形运动不是收敛的,而是发散的,
最后就会导致列车颠覆,这个速度点就称为失稳点。我们要推出一个新车型,需要确定它
的失稳点。一般速度的列车,在西南交通大学的实验室里都可以找到这个失稳点。以前,
120公里设计时速的列车,我们能在时速200公里时找到它的失稳点。200公里设计时速的
列车,我们能在时速300公里时找到它的失稳点。那么,CRH380A型高速列车的失稳点在哪
儿?我们可以通过时速500公里这个车,找到这种车型的失稳点,也可以得知这种车型的
安全冗余到底有多少。
高速列车试验还要解决一个基础性学科问题。高速列车涵盖三大基础理论,一是轮轨
关系,即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的关系;二是弓闸道系,即受电弓和接触网的关系;三是流
固耦合关系,即整个车体和空气之间的关系。如果把这三个问题的理论关系搞清楚,中国
高铁技术原始创新的基础就清楚了。
目前,我们的数学模型已很先进。现在设计高速列车模型,我们都是用自己的资料模
型,通过电脑一输进资料就可以出来。把新车造出来以后,跟电脑类比计算的结果基本上
是吻合的。列车速度再提升后,这个数学模型还能不能用?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
题。通过时速500公里这个车,如果解决了上述三大基础理论问题,我们就可以更有把握
地说,我们的高铁发展完全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目前,我们正与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西南交大、铁道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共同
攻关上述三大理论问题。时速500公里的列车还有一些新技术、新材料需进一步验证。例
如,现有的高速列车采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网络,时速500公里的列车我们第一次用到了
以太网,既解决了列车控制问题,也解决了旅客接口资讯问题。当然,减重是铁路科研人
员永恒的主题,我们正在考虑用碳纤维材料,把列车重量进一步降低。
高速列车舒适的几个缘由
高速列车速度这么快,坐在上面舒服吗?坐过高铁的人,肯定会说很舒适。舒适不舒
适,人的感觉是最直观的,当然人和人之间的感觉是有差异的。
我到欧洲、日本都坐过高铁。当列车运行到时速270、280公里时候,我都要起身在列
车上走一走,感受一下它的稳定性。在欧洲,当列车时速达到270公里时,我在列车上几
乎很难迈步,如果不扶著两边的座椅,是很容易摔倒的。郑(州)西(安)高铁开通时,
当列车时速到350公里的时候,我在车厢内走路几乎没什么感觉,不需要扶。在京沪线,
当CRH380A型高速列车从零时速加速到300公里时,我在桌上竖立的一支香烟甚至都没有倒
下。
在电视上,我曾看到一个镜头:高速列车上,一个小孩搭积木,搭得很高,速度表显
示的时速是300公里。看完后,我很感动,真正觉得我们的高速列车稳定性确实创造了世
界最高水准。
关于舒适性指标,国际铁路联盟有一个标准是小于2是优秀,2到2.5是良好,2.5到3
是及格,3以上是不及格。这个指标是指从纵向、垂向、横向三个方向测量列车的振动和
加速度,把测得的数值综合起来后得到的一个资料。CRH380A型高速列车的舒适性指标达
到了1.6。
在座的绝大部分都坐过飞机,飞机只要坐4小时以上,人就有强烈的疲劳感。为什么
会这样呢?因为噪声。波音飞机的噪声能达到80分贝,豪华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以120公里
时速行驶的噪声是76分贝。CRH380A型高速列车的中部可以达到67到69分贝。在高速列车
上,两个紧挨着的人聊天,不费劲;但在飞机上聊天,不提高嗓门,人家是听不清的。
舒适度还与人的耳压相关。列车过隧道时,强大的压力波会改变车厢内的压力。如果
列车的密封性不好,耳朵就会像坐飞机起降时一样感到压力,甚至有疼痛感。我们在这方
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提高整个列车的密封性。密封性有很多指标,我们在做试验时把列
车充气到4000Pa,然后看它漏气的程度,按照标准它的压力降到1000Pa,这个时间必须大
于50秒。CRH380A型高速列车的试验结果达到了180秒。
CRH380A型高速列车采用了很多高科技的东西,许多标准都超过了欧洲,这就是后发
优势的好处。比如列车烟雾,欧洲高速列车有一个总的浓度指数,CRH380A型高速列车不
但有总浓度指数,还把烟尘按照毒性分类,每一种毒性的浓度都有严格的规定数值,超过
规定值,列车就会报警。
与《铁路视野》观众互动内容
《铁路视野》:前段时间,盛光祖部长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通过原始创
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模式,中国铁路整体技术水准已有一个很大提高
。请你以现在运行的动车组为例,谈一下这是怎样体现三种创新模式的?
赵小刚:高速动车组包含九大技术。作为一项系统集成的技术,它又包括很多子技术
,每项子技术又是一个分支,在这些分支技术里面又派生出许多“枝叶”出来。在这样庞
大的体系里,有原始创新,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有集成创新。这三种创新模式都存
在。
举一个例子。当时,我们在选择高速动车组总技术方案的时候,主要考虑了动力集中
型和动力分散型两种模式。在考察日本高铁和欧洲高铁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动力分散
型动车组平均轴重远低于动力集中型的。欧洲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平均轴重达17吨至19吨
,而日本动力分散型的动车组平均轴重仅11吨至14吨。
我们把欧洲技术和日本技术进行了巧妙融合,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最后选择了轴重
为15吨、动力分散型的技术方案。这个产品体现了欧洲技术的浑厚,它的轴重大(相对于
日本技术),给人的安全感较好。就像我们买小汽车一样,车身较轻的汽车,在高速公路
上跑起来比较发飘,让人觉得不安全。这个产品也体现了日本技术的特点,采用动力分散
型模式,轴重较轻(相对于欧洲技术),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高速列车的能耗。
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再创新。当然,我们也进行了原始
创新。青藏线格尔木至拉萨段长1100多公里,绝大部分线路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缺
氧是青藏线列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弥散式供氧方式,在青藏线旅客列车车厢
的每个座位下,都装有氧气管供旅客吸氧,这样的技术在全世界是没有的。
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我说过,过去,我们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我们主要的创新
模式;未来,中国高铁的发展方向将由跟随型转变为引领型。我们要引领世界的潮流,就
必须提高原始创新的能力。我相信未来10年,中国高铁技术原始创新的比重会超过引进消
化吸收再创新的比重。
《铁路视野》:9月28日,京广高铁郑武段开通时,河南电视台一名记者将他随身携
带的一枚硬币在列车时速达到300公里时,放在窗户边台上,硬币非常平稳地立在那里。
这也可以佐证你刚才说过的话--动车组的平稳性得到较大提升,舒适度也有了大幅提高
(相对于普通列车)。请问,在舒适度提高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技术作为支撑?
赵小刚:舒适度的提升确实凝聚了科技人员的大量心血。我们做了成千上万次的试验
,才能得出一个结果。高速动车组的二系弹簧,采用的是空气弹簧,可以大量吸收高频震
动,也能把车体和转向架之间连接得更加紧密。这样可以让车内旅客感觉比较舒适。
但空气弹簧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东西,我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攻
关。但高速列车舒适度提升的功劳,确实不能全记在动车组上。线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的高速铁路大量采用整体道床,轨道的精确度,在国外的基础上又有较大提升。高速
铁路的钢轨采用的是长距离的无缝轨,传统铁路是有接缝的,所以以往我们坐火车能听见
“哐当哐当”的响声。高速铁路由于没有接缝了,所以高速列车开起来非常平稳。
中国高铁隧道的截面积选择的是100平方米,日本高铁隧道的截面积只有82平方米。
大家知道,隧道的截面积越小,列车通过时产生的压力波越大,压力波对旅客耳膜的刺激
就越大;反之,列车以同样速度通过时产生的压力波就越小,压力波对旅客耳膜的刺激就
越小。另外,日本和欧洲的高铁线间距在4米到4.5米之间,他们的高铁列车交会时产生的
压力波很大,旅客在车厢里能明显感受到横向的晃动。但在中国,高速列车交会时,旅客
感受不到列车横向的晃动,这是因为中国高铁线间距的标准达到5米,有效提升了列车的
安全性和舒适度。
总之,在舒适度这个问题上,中国高铁的技术标准政策在国外基础上做了一个长远的
规划。
《铁路视野》:法国的TGV高速列车,很多都采用双层车厢。而在中国,高速列车全
是单层的。双层列车可以载更多的人,为什么我们没有设计这种双层的高速列车?
赵小刚:不仅在法国,在日本也有双层高速列车。毫无疑问,双层列车的载客量要比
单层列车大很多。为什么中国一开始没有开发这种双层高速列车呢?国外的双层高速列车
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当高铁客流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也会采用双层高速列车。
中国高铁起步较晚,对客流的判断,铁路运输部门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当几年后,现有
列车密度不能满足客流需求时,研发、生产双层高速列车的时机就会到来。
《铁路视野》:几年前,我的几位同事都买了南车股票,很自豪地成为了南车的股东
。作为最了解中国南车的人,你认为中国南车未来5年的发展会怎么样?
赵小刚:首先,我很抱歉,南车的股票最高价大概是9块钱,现在是4块多钱,跌了差
不多一半。当然,整个中国股市都不太好。中国的股市跟世界的股市是有差别的,毕竟它
还处于一个成长期。
前五年,中国南车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0%至30%。未来五年,我们的增长速度可能达
不到20%至30%,但达到10%的增长速度,我还是充满信心的。因为我们的眼睛不仅盯在
国内市场,而且瞄准了全球铁路市场。
我没想到,世界铁路发展的热潮会来得这么快?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下行得很快
,中国的出口压力很大,也在走下坡路。但是,南车的出口却在增长,去年南车出口增长
160%,今年可能在去年基础上翻一番。由于中国机车车辆的制造技术已进入全球一流行
列,再加上中国机车车辆的性价比较高,市场竞争力强,让我们在全球铁路市场发展的热
潮中抓住了机遇。我们的产品已出口到世界66个国家和地区。
《铁路视野》:高铁已成为人们出行的一个很重要选择,跟高铁一起出现的新名词也
很多,像高铁时代、高铁速度。但我们知道,在高铁之前,动车组更早进入人们视野,许
多人区分不清动车组和高铁这两个词,认为高铁就是动车组,动车组就是高铁,请您解释
一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赵小刚:这个问题很好。因为很多人问这个问题,有人说今天坐高铁了,有人说今天
坐动车了。从车票上看,“G”打头的是高铁,“D”打头的是动车。在运输产品中,我们
没有把它分类,但旅客在买票的时候要区分。因此,铁路运输部门为了区分这种不同,就
把在既有线上开行的时速200公里的动车标为D字头,老百姓就称为坐动车。在客运专线上
跑的时速300公里的动车,就标为G字头,老百姓就称为坐高铁。
实际上,从技术角度上看,这两个东西是不能分开的。高铁是由五大系统组成的,动
车组只是高铁的一个系统,其他还有基础线路系统、通信信号系统、供电系统、调度管理
系统。任何一个系统出问题,都会带来列车的延误、晚点,甚至出现故障。所以,准确地
说我们不能说是坐高铁,坐是坐在动车组上的。但是,老百姓已习惯这样了。实际上说,
坐火车比较好,坐快速火车、高速火车。100多年前,中国引进蒸汽机车的时候,有人把
steam locomotive翻译成火车,翻译得真好。尽管蒸汽机车已经被淘汰了,内燃机车、电
力机车、高速动车组相继出现,但人们还习惯讲火车,就把火车这个词永远用下去了。
《铁路视野》:从经济性角度出发,您个人认为高铁的最高运营速度,不宜超过400
公里。火车最高时速定在350公里或者380公里,它肯定有一个安全性或者环境因素的一个
考虑,或者是经济性的一个考虑,总之有一个兼顾多方面因素的一个评价。请问这个评价
的依据有哪些?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列车的采购和运营成本?
赵小刚:这个问题,如果由运输企业来回答,可能会更好。开行什么速度的列车,同
时要兼顾运输企业的效益和广大旅客的感受,这是有一个衡量标准的。上世纪八十年代,
德国、法国在确定他们的高铁技术政策的时候,就确定高铁最高时速目标值是300公里至
320公里。后来,德国高铁的最高时速达到320公里,一般铁路时速180公里;法国高铁的
最高时速在27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日本高铁的最高时速标准早期是200公里,后来通过
不断提速,现在已经达到300公里。
综合全球的经验,如果我们把最高运营时速确定在300公里,不会犯什么错误。但是
,一列动车组的运行寿命是20年,今年出厂的列车要到2032年左右报废。2032年,中国已
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了。现在设计的动车组,要考虑到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可用性问
题以及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现在网上有人说,设计得这么豪华高档,老百姓坐不起。在这里,我要替运输企业说
句公道话。现在,我们的车票定价是世界高铁最低的,每公里的票价比国外低一倍。前不
久,我去了一趟俄罗斯。坐了一趟高速列车,从圣彼德堡到莫斯科,600多公里的线路跑
了近4个小时,最高时速才200公里,平均旅行时速只有170公里,但票价是中国高铁票价
的一倍。
关于高铁对环境的影响,确实是我们考量的一个因素。今天,我讲的这个噪声是车厢
内的噪声。速度高了以后,车外的气动噪声也很大,它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所以我们
不能盲目地提高速度,提速一定要考虑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从能耗上来讲,现在京沪高
铁上跑时速300公里或者380公里的动车,我们做过测试,能耗水准是很低的,每人每百公
里耗电仅3.8度。京沪1300多公里的旅程,每个人耗电低于50度。开汽车,从北京到上海
,所耗的汽油转化成电的话,肯定远远大于火车。高速列车在时速400公里以下的能耗是
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列车时速超过400公里后,列车的阻力倍增,耗能也成倍增加。
中国高铁的发展,既考虑了现在的实际情况,也考虑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铁路视野》:我觉得你是一位成功男士。从媒体的报导,我们了解到你的经历,从
株洲车辆厂(电力机车厂)到南车,一直从事机车车辆生产工作。另外,我们还了解到,
因为年龄关系,你马上要退休了。我不关心股票,对技术也不懂。我想从人性角度问一下
,你平时工作特别忙,是怎么处理工作与家庭关系的?退休后,你是多花些时间陪陪家人
,还是继续从事你的相关工作?
赵小刚:女性关注的问题,跟男性就是不一样。我首先要纠正你问题中的一个错误。
这是大多数人犯的一个错误,分不清机车和车辆的区别。在株洲地区以前有两个企业,一
个是机车厂,是生产火车头的;一个是车辆厂,生产的是车厢,并且是装货的车厢。机车
厂又分内燃机车厂和电力机车厂,分工是比较细的,我当时是在株洲电力机车厂。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有终点。你就是当私人企业老板,干到80岁,干不动了,不是也
要交班吗?今年我61岁了,退休是很正常的事情。退休以后,我干什么,我现在还没有想
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退休后要重新干点事情,比如学点手艺。以前,
年轻的时候,没有干成,现在有时间了。当然,也应该多陪陪家人。
作者:
Odakyu (青蛙骑士 瀬戸幸助)
2016-05-28 17:05:00可是台铁电机是GE制造derE200-400都是
作者:
tccan (阿骏)
2016-05-28 17:31:00所以台铁的E42C早在很久之前就原厂已经断料了........
作者:
omkizo (陈武爱带你笑掌)
2016-05-28 19:30:00就算你怎么融入中国元素也好动车的车头还是被人说识别度低
作者:
uu26793 (不太友善 刻意解读)
2016-05-28 19:33:00中国元素是指车头大大的和谐号三个字吗
作者:
moonlee (月亮喵呜)
2016-05-28 21:25:00新干线那长长车头辨识度也是因为空气动力技术不好吧XD好像新车终于不再舔共叫和谐号了
什么空气动力技术不好....那是因为日本隧道开口小为了防止冲击波才拉长车头
作者:
omkizo (陈武爱带你笑掌)
2016-05-28 22:23:00河不河蟹不是铁总说了算吗
作者:
mstar (Wayne Su)
2016-05-28 22:44:00突然想到,之前的铁道部刘先生现在处置进度如何了?
作者:
Alica (Torsades de Pointes)
2016-05-28 23:18:00死缓→无期 吃牢饭中 大概就这样了吧?
作者:
shun01 (老胡做13年,青沼瞬活14年)
2016-05-29 00:16:00所以GE不做动车组啊?然后没想到欧洲的高铁会晃得那么夸张(虽然台湾高铁也是越来越晃了)
作者:
moonlee (月亮喵呜)
2016-05-29 03:12:00长车头很重的,我是认为这是技术没解决好的问题啦,CRH川崎的车也很有特点啊XD。欧洲有些车好想吐,只能努力睡
作者:
omkizo (陈武爱带你笑掌)
2016-05-29 14:01:00但是(自称)自主研发的CRH380也有长车头款 跟日本很像
作者:
vobor (蓝色大象)
2016-05-29 21:28:00空气动力一直是新干线的强项吧==
作者:
shun01 (老胡做13年,青沼瞬活14年)
2016-05-29 22:57:00黄种人就是黄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