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韦杰理:台湾“海洋国家”本不同于中国

楼主: geordie (Geordie)   2017-07-10 21:43:17
即然已经歪了,我就拿另一位的观点来看好了
延伸阅读:
【昨天的弱化手段】清领时期的对台政策!
https://goo.gl/LhaAN1
【读史拾零】男多女少的国家安全问题!
https://goo.gl/XKcEPj
假图天国
【昨天的生存竞赛】关于平埔族人口比例的几点推断!
是说目前台湾人到底有多少是平埔族的后裔,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除了相关的统计史料很少这个原因外,
还因为这个敏感的话题已经变的很政治化,更难以让各方心平气和的讨论。
不过是这样,关于台湾人口的统计,
统治台湾的荷兰人与日本人都有比较详尽的调查记录,甚至准确到个位数,
但是中国人统治台湾的清领时期,就完全没有任何可信的统计资料,
只能靠一些当时著作中提到的大略人口情况,来进行粗略的推估,
因此误差可能极大。
偏偏清领时期又长达二百多年,这一大片空白断层,要等到日本人接收台湾,
进入日治时期,才又有了大规模的人口普查。所以不论你赞同或反对“多数台湾人拥有平埔
族基因”这个说法,目前双方的论点都只是推测,
虽然现在已拜遗传医学研究突飞猛进之
赐,而有了更多的证据,但是仍然无法一锤定音,可以说谁也无法说服谁。
这一篇文章依然只是个人的推断,并希望将两方说法并陈,由读者自己去判断那一边说的比较有道理。
许多支持“多数台湾人拥有平埔族基因”这个论点的文章,会说荷据时期台湾最少有三、
四十万平埔人,但是反对方会提出一项很重要的证据来反驳,那就是荷兰人当时曾经统计
过自己治下有多少平埔族人口。
六次的调查中,以一六五○年的 68567 人为最多,其后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削减在台湾的荷兰驻军人数等种种原因,使其控制的区域缩小,因此
统计的人数反而下降。
此外,反对者还认为这个统计数字包含山地原住民,
若将山地番社的人口扣去,即使在统计人数最多的一六五○年,
平埔族的人数也只有 46000 人左右,这才是真正的数字。
由于当时只有四万六千多人的平埔族人,人数实在太少,实在不成比
例,因此“多数台湾人拥有平埔族基因”的论点当然不成立。
但是有趣的是,这个反方论点其实有一个很大、很大、很大的漏洞,
那就是“人数太少,不成比例”是跟谁比?
也许一般读者会想,四万六千人与台湾两千三百万人口相比,真的只是少数啊,
只是问题是能把一六五○年的情况跟二○一五年相比吗?
在一六五○年的时候,台湾的总人口有二千三百万人吗?
用膝盖想就知道当然是没有。
那一六五○年的台湾总人口有多少?荷兰人长驻在台湾的人数,大约只有1200人至1500人
左右,就以目前文献中找得到最多的记录2000人为计算标准好了。
而汉人在荷据初期可能不到一万人,这一直要到一六四六年,荷兰人开始以减税为优惠手段吸引汉人垦民后,到
一六六○年时,人口数才逐渐上升到 25000人至 30000人,
就以荷据时期最高峰的三万人来计算好了。
至于剩下的日本人、朝鲜人、东南亚等各国来的移民,都是少数,在此通算 1000人。
那当时台湾非平埔族或高山族的总人口,以最宽松的标准来看,大约是 33000 人。
你有没有发现,就算以最严荷的标准来计算平埔族人口,以最宽松的方式来计
算荷兰人、汉人人口,当时平埔族的人数还是比荷兰人、汉人加起来还要多上很多。
综合以上的资料,若不计入当时高山族的人口,就以平原区的总人口数是 79000人,
平埔族占人口构成比例的58%,若计入高山族,
则包含平埔族与高山族的原住民占总人口比例高达67%。
所以单以人口数来看,不会觉得当时的平埔族人口多,这是现代人以现代的背景知识背景
去读史料时,常犯的常见错误。
只要把“数字”换成“比例”,你就会知道当时平埔族人
占台湾总人口的大多数,而且这还是严苛计算平埔族人,
宽松计算荷兰人与汉人移民的结果,
荷兰人在一六五○年最盛时,虽然已有能力大致以军事力量大致掌握全岛,但是对台
湾中北部的控制仍然薄弱,许多地方仍被荷兰人视为状态不明。
同时在一六五○年时,汉人移民绝对不到三万人,
平日长驻在台湾的荷兰人也很少达到二千人,
真实平埔族人占当时台湾总人口的比例绝对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若不受外力干扰,发展到今天,那今日台湾的人口中,有平埔族血统的人应该也会极高,
但是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另一个争议,也
就是其后台湾人口成长的问题。
为什么这会是争议,因为在郑成功击败荷兰人占领台湾以
后,以及接下来长达二百多年的清领时期,
中国人都完全没有作过什么详细的大规模人口调查,
也因此等到一八九五年日本人接收台湾以后,第一次临时人口普查时,就出现了一
个很诡异又无法解释的数字。
一八九五年日本人接收台湾时,调查的台湾全岛人口数约三百万左右,
而登记为熟番,也就是平埔族的人,
却一样只有四万六千多人,竟然与二四五年前几乎没一模一样,
于是反对方就推断,平埔族的人口没有成长,新增的全部都是汉人移民,或汉人移民的后代,因
此“多数台湾人拥有平埔族基因”不成立,日本人的普查记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老实说,这样的推论,实在太过武断了:
第一,人口当然会自然成长,除了有大屠杀的证据或大
规模的天灾人祸,不然人口数出现停滞不前,一定有其原因。
第二,郑成功的确带来了汉人部队与家眷,在后来中国沿海出现大饥荒时,
郑氏王朝也鼓励其控制区内的灾民渡海来台开垦,其总数目大概在数万之间,
但是可别忘了,清朝在击败郑氏王朝后,
也曾大规模的将郑氏王朝的大小官员及其家眷、部队,地方富有士绅,全部强制迁回中国,以便就近
监视,数量亦有数万之多。
第三,清朝与郑氏王朝对峙时,厉行海禁,不准一般民众随意出海,
情况之严重,至使台湾岛内,女子极度缺乏,甚至已成国安问题,
在拙作“男多女少的国家安全问题”里,就有讲到这方面的情况,
因此在郑氏王朝领台时期,大规模的汉人移民是不存在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清政府在击败郑氏王朝以后,对于经营台湾的政策是“极
度防范”,极力避免再出现叛乱,除了将郑氏旧部迁回中国,更以“渡海三禁”的政策来
控制人口,渡海除了要有许可证以外,还不能携带女眷,其目的当然就是要控制人口的成
长,避免汉人移民在台湾落地生根。
其间虽然也不是没有偷渡等情事,或在禁令较为松驰时大家便宜行事,但是大体来说,
清政府的管制政策是有效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沿海过去一直有溺死女婴的可怕陋习,
但台湾在清领时期的前、中期却没有这样的情况,要一直
到一八七五年,渡海三禁废除后,台湾的社会才开始出现这样的问题,
原因十分简单,在禁海三禁仍然存在时,台湾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人可是奇货可居,女婴当然十分珍贵

这在拙作“清领时期的对台政策”里,亦有相关讨论。而渡海三禁解除时的一八七五年
,离中国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一八九五年,只有二十年了。
连横的台湾通史记载,台湾在郑氏王朝覆灭时,总人口已接近二十万人,
假如不以人废言,连横的估计值没有太离谱,
那清领时期二百多年来,台湾人的人口总共成长了近二百八十万,
这二百八十万当然不全是移民而来,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渡海三禁严格的限制汉人移
民台湾,就算成功来台,也禁止携带女眷。
在禁令废除后至台湾割让给日本只有二十年,
这二十年间亦未见百万人大规模移民台湾的历史记载,因此若我们推测,有数十万人在禁
令废除后,渡海到台湾,剩下的是原本人口的自然成长,是较合逻辑的。
那若是人口的自然成长,则在过去占有台湾人口比例多数的平埔族人口,
肯定也会随人口自然成长而增多。
过去在一六五○年最少占台湾总人口比例达 58%的平埔族,
怎么会在一八九五年的人口普查中只剩下1.5%呢?
除了郑氏军队在征伐中部的平埔族时,曾经出现过灭村屠杀记录外
,我们不曾在史料上看过针对平埔族的全岛式的疯狂大屠杀,
清领时期二百多年也没有出现过。
所以如果你要说服我,在一八九五年的人口普查中,真的只有四万六千多人是平埔
族人,剩下的全是汉人移民,那必需要在下列几个情况齐备下才会发生:
《1》平埔族人天生有缺陷,人口不会自然成长。
《2》渡海三禁根本没有效用,大批汉人移民无视政府禁令,
不断携家带眷移民台湾,或在渡海三禁解除后的二十年间,
有超过两百万汉人移民到台湾。
《3》即使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下,在台湾的大量单身汉人男子仍然没有与平埔族女子频
繁通婚。
主张“日治时期一八九五年人口普查时,登记为平埔族人只有四万六千多人,平埔族人口
经过二百多年,完全没有随着台湾岛内人口的自然成长而增加,因此多数台湾人并未带有
平埔族血统”的人,必需要证明上述三点都同时成立,才能站的住脚。但是主张“多数台
湾人拥有平埔族基因”则不然,因为在近代避孕用品发明普及之前,若没有大规模的疫病
或战争屠杀,人口是一定会自然成长的,这是自然规律,根本不用证明。
清政府在击败郑氏王朝前,厉从海禁,在进入清领时期以后,渡海三禁也真实存在,
渡海移民来台湾很困难,史书多有记载,这也不必再次证明。
古代的木造船只吨量极小,船只可以载运的移民不过上百人,渡海亦是风险很大事,故有“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的俗谚,不可能在短短
二十年间内拥入大量百万移民,而史书一无记载。
同时渡海三禁也同时造成台湾男女比例
长期失衡,单身汉人男子会不会与当地人通婚,
只要看溃逃来台的中华民国部队,大量单身男性军士与台籍女子通婚,就知道答案是什么,其理甚明,亦不必多加证明,“有唐山
公无唐山嬷”的俗谚亦已流传百年。
而且有太多户口的实例证明,平埔族人为了避免被汉人政府歧视,选择汉化,
平埔族女子在与单身汉人男子通婚后,也会融入汉人社会。这才能解释平埔族人在这两百多年间,人
口比例从 58%下降到1.5%。
这也代表台湾社会中带有平埔族血源的人数,可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虽然这也只是推论,但是感觉比较合逻辑不是吗?
http://sophist4ever.pixnet.net/blog/post/33656165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