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否可提供台大同学转作其他非营利用途?(须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条件):是
哪一学年度修课:106-2
ψ 授课教师 (若为多人合授请写开课教师,以方便收录)
江文瑜
λ 开课系所与授课对象 (是否为必修或通识课 / 内容是否与某些背景相关)
虽然是在语言所开的课,不过老师很欢迎大学生来修!
δ 课程大概内容
理论:社会语言学(以“语言与族群意识”为主要议题)
工具:excel(统计,由助教和社会所的学姐指导)、praat(语音分析,老师教授)
其他:刚好课本的作者黄宣范教授到台大演讲,因此有一周就全班带去听那场演讲。
Ω 私心推荐指数(以五分计) ★★★★★
★★★★☆(因为稍重,就意思意思扣个半颗星,不过还是大推!)
η 上课用书(影印讲义或是指定教科书)
课本:黄宣范《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1~5、8、12章)
讲义:《小心,别踩到我北方的脚!》、《男女亲密对话》等部分章节及短篇的文学作品
电影:《赛德克,巴莱》、《异星入境》、《幸福路上》、《KANO》(对,看电影是回家作业,然后课堂上会讨论)
μ 上课方式(投影片、团体讨论、老师教学风格)
前两节主要是老师讲课,会简单讲述课本里头的概念,但以补充居多,同时也经常开放大家提出问题并讨论。
最后一节则是小组报告时间,一个学期一组大概会报告两次,题目在期初就会分配了。
σ 评分方式(给分甜吗?是扎实分?)
毕竟是研究所的课,一开始就不期待凉或甜,大家也都很认真的上课、写作业、发表报告。
ρ 考题型式、作业方式
期中(其实是五、六月)有个take-home exam,就是十题左右的申论题,题目都很大,一题就可以打个两、三页。
期末就是报告,大学部可以选择拍影片、架网站、写小说等其他方案代替,只要是语言社会学的议题就可以。
作业除了上述的小组报告外,还有小组的统计作业,以及一些小作业。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为外系选修,需先有什么基础较好吗?老师个性?
加签习惯?严禁迟到等…)
超级注重出席率,老师在课程大纲就写明了“全程参与”,而且其实缺一次课就会漏掉满多东西的,所以还是乖乖出席比较好。
基础的话,有点语言学的基本概念总是好的,不过老师既然都开放大学生上了,自然还是会在课堂上讲解基本概念,这点不用担心。
如果一开始没选到课的话,老师非常欢迎加签,但是很不喜欢停修,因为这样会影响到同一组的组员。
老师不仅是语言学的教授,同时也是位诗人,似乎也很关心女权运动(我的观察啦)。因此她在上课时也会尽量的结合语言学及文学,有时候也会拿时事来跟大家讨论,所以我们上课的教材十分多样,对于许多方面都能有些涉猎。
Ψ 总结
这是我第一次去修研究所的课,课堂上大学生、研究生各半,大家都带着各种语言及不同领域的知识,聚集在乐学馆小小的一间教室里,午后的阳光总是带来融洽的气氛,跟我想像的研究所课程差满多的。
最后一次上课,也就是期末报告,老师特别提早上课(也是怕报告不完啦),请我们吃披萨当午餐,还特别为部分学生(至少大学部和非本地生都有)选了合适的书送给他们,非常特别的经验!
最近几学期,这门课似乎改名为“台湾语言与社会”,而且变成70人的大班课,我想课程安排上必定有多调整,这篇文也许参考价值不大,不过还是很希望所有对这门领域有兴趣的人,以及所有关心台湾的语言和社会的人,都能安排一学期来上这一门课。相信收获会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