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各位巨巨们,2020即将结束,来为今年做个成长分享文
从最初顺着兴趣,开始接触格斗到肌力训练到专项训练,为了有更系统化的理解,这几年
先后报考了格斗师资培训营、ACE-CPT证照以及各个讲座,到现在迈向自由教练的旅程。
当初60公斤的模样
一直对格斗有兴趣的我,在大学毕业后来到台北工作并开始到武馆训练,
主要是站立技(拳击、踢拳击、泰拳、散打、一点点的MMA),
期间也打过一些馆内和馆对馆的交流赛
第一次上场比赛
参加格斗师资营(各种不符合本版的照片乱入)
一开始训练还不知道格斗除了技巧训练外,还需要专项的肌力训练来提升运动表现,
所以平时自修练体能时,还狂操一堆徒手训练,很多观念都还不了解,
什么孤立、多关节运动、力竭、代偿等,看起来一堆名词的代表,
更不要说专项的肌力与爆发力还有力量方向性的训练要怎么操作。
在网络资讯爆炸的年代,与肌力训练有关的资讯其实随手可得,
最初看着选手的Highlight影片从中找到一些训练内容然后跟着模仿,
然后看更多影片、文章一路摸索,懵懵懂懂的练过来。
虽然看了很多,但其实都是片段的资讯,自己在训练上还是不够全面和完整,
很多动作细节是很难靠着影片就能了解,像是卧推时手和身体的角度、动作的行程走向;
滑轮下拉时候要保持肩外旋、怎么样提升背的感受度等,为了想要有更系统化的学习,
所以报考了ACE-CPT。
我的这一班-各种领域的强人
课程中终于对解剖学有基本的认知(喔~~原来如此的感觉油然而生),
虽然我的训练不是以肌肥大为主,更多时候是强调身体的协调、稳定性和发力方式,
不过也开始懂得怎样计算自己的TDEE需要多少碳水、多少蛋白质,
能量系统则是我在课程中最有兴趣的一部份。
题外话:在比赛时为了寻求更好的运动表现,有时会依据你的身型来做量级的选择,
像是身高就是一个判断因素,所以减重与否会有一些策略考量。
上课画面
证照本身的背景就不论述了,当初会选择ACE的原因,
因为它主要针对一般大众体适能与初阶运动员训练,
对我而言是进到体适能产业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在我的训练心得或许多不管是格斗、肌力训练的前辈,
都会提到训练的原则其实大同小异,0到1到100很多时候是观念上的转变,
我希望能够让更多对运动或是肌力训练有兴趣的人,怎么样了解并开始训练,
让这件事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能够代表自己的一部份,
也期许自己时刻保持空杯心态。
下一个目标,会往“运动表现”的科别迈进,如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站内信我,
先下台一鞠躬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