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如果民国八十二年时要把棕线打掉重来大概要多花多少时间?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68916
〔记者何世昌/台北报导〕属“中运量”的文湖线每列车仅可载运四百余人,但内湖区通
勤族约廿二万人次,尖峰时刻常“塞爆”。对此,市议员李建昌指出,早在马市府时,议
员及居民多次要求改为“高运量”系统,但遭马市府以成本及征收等理由“打枪”,当时
府会争执不下,此案被搁置两年,最后交付表决才强渡关山。
李建昌表示,内科前身为“内湖轻工业区”,前市长陈水扁利用都市计画变更改为“内湖
科技园区”,之后,逐年松绑法令开放餐厅、银行、媒体等行业进驻,终在马英九担任市
长,“内科”才成就今日的面貌。
4千家企业进驻 中运量完全破攻
据产发局统计,台北市内湖科技园区现多达四千多家企业进驻,上班日有十四万员工进出
。不过,捷运文湖线却采用“中运量”的马特拉系统,每列车可载运四二四人至四五六人
,与高运量的淡水线、板南线、中和新芦线、松山线每列车可承载一九三六人相比,可载
运的人数较少,尖峰时段班距时间也是五条路线中最短。
当时捷运局考量预算 不愿升级载量
李建昌指出,马政府时代,内科发展日益蓬勃,且民国八十二年五月、九月,马特拉系统
分别发生两起火烧车意外;议员及内湖居民,考量通勤及安全需求,数度要求改建高运量
系统。但当时捷运局回应,若改为高运量系统,预算将暴增三百亿元,且使用范围扩大,
须征收土地,因此作罢。府会争执不下,“文湖线”遭暂搁两年,最后交付表决才强渡关
山。
捷运局回应 当年未考量内科人潮
捷运局副局长张泽雄则回应,当时捷运局仅利用都市计画推算内湖居住人口,未考量到内
科人潮;但文湖线仅尖峰时刻爆满,离峰时间空荡荡,“中运量”的决策是对或错,无法
简化讨论。短程要调整班距来消化人潮,远程目标则要新建通往内科的“轻轨系统”。
对此,内湖梁小姐很无奈,“中运量”无法消化人潮,但也不可能“砍掉重练”,只能硬
挤入车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