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假设] 台湾一直维持联考?

楼主: fw190a (las)   2024-12-18 00:05:19
※ 引述《plamc (普兰可)》之铭言:
: ※ 引述《fw190a (las)》之铭言:
: 首先,你还没有进入一个研究这个题目的基本心态....以你的程度应该一点就懂
: 这个基本心态就是:最好默认用膝反射以为(现在脑袋里直接认为)的意思全部都是错的
: (你现在的回应显示你潜意识默认以为就是那些意思)
: 每个字词都要用历史研究角度重新推敲,之后才能开始推论
老实说现在很方便,要讨论一个字的时候,
我就电子化系统那边输入字直接在论语里跳着检索,
你说历史要保留开放性我同意,
但我还是比较相信这些各类用法串起来有明显的共同意思,
这里面有语言的基本脉络,或许语言学的比较专精,
但我自认理解力也还不错,比较偏语言哲学方面在理解著。
你说要全部推倒,但你的重建方式我觉得反而比较可疑。
即使现在假设论语后面有断代、意义大地震,单从论语以及同期春秋比,
其实资料就很丰富了,
你如果假设一个明显的意义说这是正确的,但又有不少个别例子对不上,
那其实代表你指名的意思是个衍生的模糊区间这样。
但如果继续比对下去,会发现你想要当作本意的东西,
却往往是在语意的支线,这就违反语言学意义演化的规则了。
比如说义,就算原本通仪,那也是有广泛的意思下,
产生了一个更接近仪的用法,而后人或许辨别时顺便根据文本,
修成符合自己理解的那个字。
就算说不能明确否证你,单纯就统计来说,
也是能比较怎样的抽象意义,更符合那个区间与用法分布。
这算是个基本方法论问题,或许我们不能互相说服,
我也只能说有尽力表明一下我的立论根基。
: 先讲这个你举的例子
: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游国庆 “爱”字考
: ......古文字惠爱之“爱”最早见于战国时......
: “从心从旡从夂”的“爱”字,始见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后的云梦秦简,显然是
: 秦系文字的特色.....
: 所以春秋末年的鲁国的子孔丘,有可能说,“爱人”吗?
: 所以显然这一定是受到时间的腐蚀造成的意义错误
: 从这个历史逻辑再去倒推,以子孔丘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他论述逻辑,应该是啥意思
: 但总之绝对不可能是现代的 爱 = Love 的意思
: 就算是后来腐蚀子孔丘原意写下“爱人”纪录的那个后世儒,也不可能是 Love 的意思
你的证据只是在说,现今习惯的爱,这个字型是后来才出现的,
但其实就算孔子当初的爱都写成X,这其实不影响对文本的理解。
甚至可以说本来就是基于这种确认意义的方式,
才有可能去研究字型的演变。
: 古训作“惠”爱义。后字下加“夂”表“惠之行”
: 也就是,这边的爱,是惠的行为,但是老样子,这边的惠不是现代膝反射认定的“恩惠
: 惠 = 慧
""
“从心旡声”或“从旡从心”为何有“惠”义?或曰:
“旡者,饮食逆气不得息也,凡人有所爱而未遂,虽饮食间亦形其眷恋。”
认为人们爱恋一种东西无法获得,则往往在日常饮食间,
因恋恋不忘而影响食欲,所以会气逆(噎气)、
会反复不得休息,由此可知其心中有很深的“惠爱”之情。
""
从这里面看,是根据构成解释为何会有惠之意,
反而可以看出原意就是我们现代熟悉的爱而已。
甚至我们可以看为何叫惠爱,
"“惠”字的本义指“专心纺线”。"
如果套专的解释路径,那这个就是某种专情吧XD
""
从既从心(旡、既兼声),即会有尽全心之惠爱意,简言之,从旡心,就是尽心,
尽全心在某一种人、事、物上,即为爱的表现。惠就是爱,二字互训。《说文》:
“ (爱),惠也”、《尔雅.释诂下》:“惠,爱也”。此 “从旡从心”或“从
心从旡兼声”之由也。
""
这篇研究后面也这样说。
两字互训,代表把惠去通智慧反而是后来的解读才对
: 所以很明确的,子孔丘说啥是“仁”,非现代意义也不是一种德行),而是教人与人之间
: 要怎样处理,所以
这里再点另一个问题,你的推论都长这样:
现代解释错了,找到一个可能更古代的解释套上去,
然后发现有点通,最后结论说后者是本意。
但其实你要首先考虑到,你想表达的赛局用法,
有可能是在抽象原则上刚好与内容呼应,因此串起来的,
智慧与正义本来就是古人知道且要追求的东西,
问一个简单问题是,
你觉得周朝搞出的仁义爱惠之类的东西,即使对应到具体政治手段,
难道在更原始部落阶段那些道德相关概念是空白的吗?
有没有可能是抽象概念被当成政治制度用,然后孔子再重新还原成抽象道德概念呢?
这样解释下来仁义爱什么的,都根本不需要重新解释,
也不需要设定一个春秋到战国断代等级意义大颠覆,
我赞同文字意义会一直被扭曲,但其实变化通常还是有脉络可循,
而且颇难一次全盘到位,而且刚好就改这些。
: 仁
: = 恕 = 如心 = 推想别人的想法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不是纯粹对人好的人所不欲勿施于人,推想别人是为了最终利于己)
: = 知(智)
: = 惠(慧)的行为
: =======> 所以从这个完整逻辑推论子孔丘认为人与人相处的最佳办法近似于赛局智慧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怎么看都是偏唯心、不同于智慧,
而且你推论下来其实整个理论架构直接扁平化,每个都一样意思XD
: :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
: : 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
: : ,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 :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
: : “未知。焉得仁?”
: 所以你这边的翻译应该是发生错误
: 未知你没翻出来或是你把未知当成不重要 “不知道喔,这样哪有仁?” 应该不是这样
: 你对照上面,仁 = 知,“未知”= 知(F),当然就是没有仁
我的确是把它当不知道在解,
因为对照上面,仁不等于知。
另外同样的句式其实还能见于另一段,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
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
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
知其仁也。”
他可以肯定自己学生办事能力强,但对于仁是不知道的,
代表这个仁就是偏内心的东西,甚至可能实际做出证明心迹的才能确认。
这个脉络也符合上面那段,只是遥遥知道一些行为,不足以判断为仁。
不过你可能要说他这里只是谦虚,或者批评学生不够智慧XD
: 子孔丘认为的最佳赛局策略,跟我们现代以纯粹利己推想的最佳赛局策略是不同的
: 所以我一直都说近似,而不是说就是,但还是很方便拿来说明
: 有时候我会说“这符合赛局”,这边说的是赛局理论下的最佳策略
: 可是每个赛局一定会走最佳策略吗? 实际上的赛局怎么走都可以
: 仁 也是一样
: 求仁得仁 我们现在说自杀了的意思,这是后世的引申,但绝对不是找死也算仁
: 而是,伯夷、叔齐,想要这样的关系,成功的得到了这样的结果,符合心愿
: 又怎会有什么好怨恨的呢? (但不表示子孔丘认同或赞美他们的行为,或是认为典范)
: 这边的仁,纯粹以本意H际关系解,不是前面问“仁”(人与人之间怎样最好)
: 三仁的情况也一样
: 不然三个做完全不同的事都算典范?那典范到底是啥?出现逻辑问题表示解读错误
: 故得知 三仁 =/= 三个很仁义的典范伟人
正是因为仁/道德很抽象,所以做出来的事不同,才完全合理呀。
它们共通点就是道德,而你为了解释已经发明四种智慧了XD
而且你说赛局理论,赛局理论是有所谓收益的判断的,
看你目前的论述应该都是收束于个人上,
在这种意义下,上面这四个,对个人都不划算吧,
你的解释才是逻辑出现问题呀。
他等于是举了四个遵从"当时"赛局智慧但重大失败的案例,
这样像是推广赛局智慧吗?XD
如果真如你说,那他举这几个之后应该要讨论,
他们为何失败,现在理论又怎么更新改版了,都没有是闹哪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