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nae0307 (防空栖姬人柱力)》之铭言:
: 嬴驷,史称秦惠文王,虽然比起儿子和玄孙这两个主角威能的有点影薄
: 但可以说是他让秦国平安度过体质转换期,成功完全蜕变为前卫先进的强秦
: 算是一个守成之主,虽然个性不太好
: 芈月传的秦惠文王有点被洗白得太善良了==
: 那如果当年在犯罪的时候,孝公大怒,坚持废太子甚至送入魏或楚国为质
: 改由嬴疾或其他公子当太子,接班秦王
: 那秦国会如何发展呢?
: 有可能像史实强大吗?
: 毕竟如果没有嬴驷
: 也不会有昭王和始皇了
: 季君之乱的结局只能说秦国运气太好
: 赵50王应该不会想到嬴稷居然那么威
准备写以赵佗为主题的文章之前的第二篇,另外顺便给
自己打下广告,题目叫做<粤史的趣味>,会放在付费专
栏里。
言归正传,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秦孝公有没有废掉
世子(这称呼更符合当时秦国国君的封爵)的动机”、
“秦孝公能否成功废掉世子”?
世子有没有犯罪,实话说祗算枝节问题,之所以选择把
他换下去,合理的原因应该是,秦孝公预见到自己死后
,商鞅会被杀。
而分歧点在于:孝公不相信世子可以“戮其身不废其政
”,处死了商鞅,但继续执行商鞅变法的内容;或者反
过来说,孝公担心聚集在世子身边的旧贵族们,势力过
于强大,如果不在有生之年铲除,最快在他自己死后,
最迟在商鞅死后,变法成果就会被旧贵族全部抹杀。
第二个问题,似乎显得多余,废不废立,也就是一道诏
令的事,顶多也就是那些旧贵族,在嘴炮说“我不要我
不要”吧?
然而,我说的“成功废掉”,要求高得多——废立行动
本身固然要顺利执行,而换掉世子之后,至少在孝公生
前,秦国不能因为废立事件而出现内乱。
说这么多,其实关键都是同一个地方:“加强商鞅的权
力”。没错,是要加强商鞅的权力,为什么?答案是经
过废立行动,已确立的国政理念,能否在孝公死后,还
能够继续执行下去,这问题会导致秦国的未来,出现不
明朗的因素,唯一明确的解法,祗能来自变法的设计师
也就是商鞅本人。毕竟,按史实看,商鞅活到了孝公之
后,如果嬴驷不杀商鞅的话,商鞅还可能再执政几年,
这是很有可能的。
按照平行时空的事件发展,秦国世子换掉,而在过渡时
期,为了施政理念具备持续性,于是就要加强商鞅的权
力。根据《史记》的文本脉络,我们可以相信,商鞅会
继续致力于如何让秦国强大,然而商鞅权势的加强,却
又会造成两个副作用,一是行政官(大良造)的重要性
,逐渐超过了秦公,没错,这说的是商鞅执政的时候,
不过,万一商鞅逝世之后,原本的临时应急措施,变成
了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呢?二是“技术落差”,用后来
的史实也可以印证,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具体施政是有
法家传统了,然而在理论界,却并非如此,包括商鞅本
人,以及后来的李斯、韩非子,都不是秦国本土产生的
法家传统,这不是说秦国完全不产出法家弟子,问题是
这些“土炮”们,理论造诣和东方六国还是有差距——
法家三个流派,商鞅注重“法”,而慎到是“势”、申
不害是“术”,于是商鞅权势增加,反而会导致“法”
流派在秦国彻底成为主流,不管后来的秦始皇叫嬴政还
是嬴X,基于这样的思维定势,他还有可能赏识法家的
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法、术、势并重)吗?
以上这些,比较偏向Idealism,因此再补充政治发展的
部分。如果全部采用史记的记述(不去考证哪些人和事
是假的、哪些记载互相有冲突,因此最多祗能采纳其中
一个)的话,后来秦国的强大,原因反而不是法家传统
(也就是什么“秦国是变法最为彻底的国家”),而是
在于从商鞅之后,秦国在跟华夏世界的政治潮流方面,
没有落后过,六国搞外交流(合纵),秦国也搞外交流
(连横、远交近攻),甚至有时候还可以主导潮流(例
如和齐国一起称帝,秦西帝、齐东帝)。
因此,基于废立世子而引发的蝴蝶效应,如果真的这样
进行,秦国还能否继续强大,确实是个很大疑问,毕竟
像“奋六世之余烈”这样持续的正反馈,原本就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