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说神易》书稿‧〈神易道德章之六〉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5-10-27 22:01:39
 《系说神易》书稿‧〈神易道德章之六〉  东岐明
  ════════════════════════════════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
  ────────────────────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
  此段说明易理之道及其作用基础。易理之道在于心物互动的觉知感应,而以其抽象
观念表述,对应于具象事物变化。易学之道的作用原理,乃在心神觉知以感应变化,而
以相对形式一贯表述对应现象。“阴阳”观念乃是易学相对形式之表述基础,易理之道
乃是统摄时空境界事物而一以贯之于阴阳观念体系,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易学作
用原理之觉知感应能力,乃需善良心行修为才可承续养成,故曰‘继之者善也’;即如
佛家有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亦是相关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的修行次第。易学作用原理之觉知感应能力,其成就基础乃在一切生命自然
本具的“觉性”,即是佛家所谓“佛性”,故曰‘成之者性也’。
  ────────────────────────────────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
  神易用世之觉知感应的造诣修为,其实也就是一切生命觉知感应的德性表现;其感
性之谓“仁”,其理性之谓“智”,其愿性之谓“勇”〔梁乃崇《理性、感性与愿性》
〕。智仁勇三者皆是在于觉知感应的德性表现,故而《中庸》有谓‘智仁勇三者,天下
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君子明道乃在其觉知感应的一贯统摄事物知识,正如前
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孔子《论语‧卫灵公》否认其道为‘多学而识之者’而说
‘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又阐示说‘吾道一以贯之’。
  觉知感应的德性示现,乃随君子修为而自觉,故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
之智’,《中庸》乃谓‘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荀子‧子道》则以“明君
子”的自觉德操而谓‘智者自知,仁者自爱’。然则庸俗民众大多沉迷于感官物欲,以
致虽然本具感知为用,却是不明自性觉知感应之道,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因而孔
子《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乃谓‘动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于物,不知所
贵;从物而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政,心从而坏;若此,则可谓庸人矣。’
  中国圣贤的君子之道,起手即在抗衡物欲贪执以启发觉知感应,入手即在止立动行
于向善之途。故而儒家入世的《大学》之道,乃以“格物致知”为始,进而“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其入手实践,正如前曰‘继之者善也’,乃以“止
于至善”为始,进而“亲民”“明明德”〔印顺法师《妙云集》〕,故而《中庸》有谓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所谓“君子之道”,在易学上即是位居天地之间的为
人之道,其德性修持乃在觉知感应于其时空境界,其德业修为乃在济世度化于其时空境
界;故而孔子《论语‧宪问》回答子路“君子”之问,乃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故而《中庸》阐述君子之道,其德性基础乃是本于自身觉知感应
,其德业基础乃是实践于亲和民众,其至德事功乃能普适通达而文明化成,所以《中庸
》有谓‘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
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明朝儒者王阳明乃谓‘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
下,只是一贯’之中道贯通而及于出世上达与入世下化;《中庸》则关连及《序卦传》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而阐述君子之下化上达,其入世下
化人间而身心处于婚姻关系之感情爱欲,其出世上达天地而观察至于时空境界之万象变
化,乃谓‘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
的觉知感应,入世济化会耗费精神,出世脱俗则幽隐精微,故而《中庸》有谓‘君子之
道,费而隐’;因而一般沉迷世间情欲的凡俗庸人难以求致通达,故曰‘故君子之道鲜
矣’。
  ───────────────────────────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
  君子之道的觉知感应,显现仁爱胸怀,涵藏用世智谋,故曰‘显诸仁,藏诸用’。
‘显诸仁’而下化民众,故《大学》乃谓‘欲明明德于天下’;‘藏诸用’而上达微隐
,故《庄子‧天地》乃谓‘通于一而万事毕’。上达下化之中道觉知感应;其心神乃是
超越一切心念感受,深隐心中,《中庸》乃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其心念感
受乃受心神观照节制,和运应世,《中庸》乃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道觉知感
应乃是成就天下事业的德性之本,《中庸》乃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道观照
和运乃是成就天下事业的达德之道,《中庸》乃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君子觉
知感应而观照和运,养成其位居天地之间的为人之道,育成其相应时空环境的事物器制
,《中庸》乃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以君子之道用世胸怀之觉知感应
,达致圣人发创相关万事万物,却不落其心念感受境界,故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中道神易之如是济世化民,乃是极致于昌盛德行之博大事业,故曰‘盛德大业至矣
哉’。
  ──────────────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
  所谓“博大事业”,乃是开物成务而富备万有,故曰‘富有之谓大业’。所谓“昌
盛德行”,乃是穷神知化而应时创新,故曰‘日新之谓盛德’。圣人创新开物之盛德大
业,乃是极其君子之道以济世化民,是以《大学》阐释“亲民”乃谓‘是故君子无所不
用其极’,故曰‘盛德大业至矣哉’。
  ──────────────────────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
  圣人盛德大业的中道济化基础,乃在神易用世之觉知感应以互动变化。一切德业乃
是基于事物有所发生;“生”是指“事物发生”,事物发生即为存在;“生生”乃谓“
生之生也”,是指“事物发生的发生基础”。一切存在事物发生的发生基础,乃是觉知
感应的互动变化。时空境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存在,在主观上是基于觉知感应,在客观上
是基于互动变化。觉知感应与互动变化即是易学之“易”的一体两面,乃是一切存在事
物发生的发生基础,故曰‘生生之谓易’。
  神易用世之觉知感应,在互动变化中凝成万象,乃是相关‘干以易知’的德业作用
,故曰‘成象之谓干’。神易用世之互动变化,由觉知感应而仿效法则,乃是相关‘坤
以简能’的德业作用,故曰‘效法之谓坤’。神易用世之觉知感应,由互动变化而推算
未来,乃是相关占卜术数的德业作用,故曰‘极数知来之谓占’。神易用世之互动变化
,在觉知感应中推动变革,乃是相关世事行化的德业作用,故曰‘通变之谓事’。神易
用世之觉知感应以互动变化;其心神乃是能以觉知之心,而非所被觉知之物。中道心神
不落一切物象型态,也就不是阴阳表述形式可以测度,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
  圣人神明易化天下,是以中道觉观为本,《庄子‧应帝王》乃谓‘夫圣人之治也,
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其功业成就远超民众见识,《老子》乃谓
‘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其诚谦虚柔不以自争,《庄
子‧应帝王》乃谓‘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其心
神觉观超脱凡尘时空境界,《庄子‧天道》乃谓‘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
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故而《庄子‧应帝王》有谓‘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
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继续阅读
《系说神易》书稿‧〈天地神易章之五〉amidha《系说神易》书稿‧〈卦象吉凶章之四〉amidha《系说神易》书稿‧〈道德性命章之三〉amidha《系说神易》书稿‧〈乾坤易简章之二〉amidha《系说神易》书稿‧〈天地乾坤章之一〉amidha《系说神易》书稿‧〈稿序〉〈系辞上下纪〉amidhaRe: [情报] [email protecte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