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说神易》书稿‧〈天地乾坤章之一〉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5-10-27 21:46:41
 《系说神易》书稿‧〈天地乾坤章之一〉  东岐明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
  此段乃在阐说易理卦式所依心物相对之时空境界。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
  此句旨在阐述天地乾坤观念之相关对应于觉知者之时空心物。所谓“天地”乃是指
觉知者所存在的时空环境,所谓“乾坤”乃是指觉知者所感应的心物作用。《易传》思
想传统,联结了时空天地与心物乾坤之字词意涵,认为天地乾坤之观念范式乃是易学根
本基础,故而首句即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古人所谓“天地”,并非只是现代科学观念框架下的天空与大地;而是以古人观念
范式,认为人身存于天空与大地之间,以“天地”代表了人身存在的时空环境。所以古
人“天地”一词,是对应于今人现代语词所谓的“时空”,用以指称觉知者身处的时空
环境。“天地”所指时空环境,并非是在科学观念下的“客观宇宙”,而是在觉知境界
下的“主观宇宙”;也就并非是唯物论下的客体世界,而是心物相对下的感应世界。古
人天地观念范式下的时空宇宙,并非是由客体质能所构成的客观世界现象,而是由觉知
者观察作用所感应造成的主观世界现象,所以《系辞下传》阐示了时空环境之基于觉知
观察而说‘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我们所以为实存的客观宇宙,其实是由我们群体觉知的观察感应所交涉形成的共通
规律现象。在科学上,也就相关于量子力学观察者参与互动的客观世界共相。在佛学上
,也就对应于相关众生因缘的所居共业世界。所以在易学上,《序卦传》寓于乾坤卦义
,阐述了觉知观察之生起主观宇宙时空,乃以成就客体宇宙万物,而说‘有天地,然后
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我们身存环境的客体时空万物,乃是杂多繁异之相。然而主观觉知之物相本始,却
是太一清净的觉知虚空,生发时空而不落万物,所以《老子》描述而谓‘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觉知虚空乃是导发万
象而广大无穷,所以《老子》又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觉知大
道者所观察万物现象存在的时空环境,乃如泡沫显现于其所观照的觉知虚空中。觉知虚
空不存万物,因而《老子》以“无”指称“觉知虚空”。万物现象存于时空,因而《老
子》以“有”指称“时空泡沫”。所以《老子》阐述了觉知观察之境界生成,而说‘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亦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易学观念范式下,宇宙时空万物乃为觉知观察之感应发生;感应始发之端为“心”
,其作用谓之“干”;感应生成之端为“物”,其作用谓之“坤”。在哲学上,“干”
相关于主体性,“坤”相关于客体性。在佛学上,“干”偏趋于能觉能观,“坤”偏趋
于所觉所观。是以《说卦传》阐述了“干”之心发作用而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
也。’,阐述了“坤”之成物作用而谓‘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宇宙时空一切万
象变化,皆是心物作用而感应发生;所以《系辞上传》论示易学范式之深奥基础乃以干
坤相对,而说‘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觉知观察的时空天地境界与心物乾坤作用,在易学传统范式下,更有相关意义的指
涉对应。在古人观念范式下,人身居于天地之中;天高于上,覆人而尊;地低于下,载
人而卑;故曰‘天尊地卑’。人身之一切思想行动介于心物作用之间,心乾始发于内而
尊,物坤生成于外而卑。易学传统范式在字义观念上,以“人”指涉了人世生命境界;
又藉“天地”对应于“乾坤”,而以“天”对应于心灵主体境界,以“地”对应于器物
客体境界;而天地乾坤的相对观念,乃是时空环境与心物境界的基础范式,故曰‘乾坤
定矣’。
  《彖传》联通天地乾坤观念,阐示了心物境相的作用本元,而谓‘大哉乾元,万物
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所谓“乾元”即是心境本原的
觉知感应,自心虚空照显时空环境,始发一切万象,故曰“大”。所谓“坤元”即是物
相本原的观察思想,众想概念形显环境客体,生成一切万物,故曰“至”。在佛学观念
上,“乾元”即相关于“识蕴”,“坤元”即相关于“想蕴”,“万物”即相关于“色
蕴”。心物自性本非实体,一切万象唯随感应发生,变化无常而无自体;是以心物相对
,其体本无所得,即相应于佛学所谓“空性”;故而易学范式之哲学基础,既非在“唯
心论”,亦非在“唯物论”,乃是在心物相对的时空基础下基于感应变化而无本体的“
唯易论”。
  ──────────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
  此句旨在阐述卦式爻位之对应于人文世事。易经重卦而有六爻,爻位陈列由上至下
,对应于人事之贵贱地位,故曰‘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人类群体之社会进化,乃在形成组织而有效分工。组织运作必然涉及阶级秩序,以
运作权力与分享权利,从而组织成员即有地位贵贱的区分差别。阶级秩序乃是系于组织
运作,组织运作乃是起于群体分工,群体分工则是人类社会的进化基础。组织成员之参
与分工而区分阶级,偏于志愿则趋合作关系,偏于强制则趋压迫关系。人类社会的群体
分工,也就在种种组织关系的合作与压迫下,有着种种相应组织运作的阶级结构。即使
是强调政治平等的民主社会,其中成员也因身处种种组织,而有种种相应组织角色的阶
级地位。古代社会至现代社会的分工进化,乃在于古代社会成员的阶级地位大多几乎是
单一固定,而现代社会成员的阶级地位却是较为多元动态,随着种种参与组织的成员角
色而变化。从而现代社会比起古代社会,虽在组织分工上更为活跃有效,但在组织运作
上仍然必有阶级存在。
  人类社会之自然起源,乃是源自家族血亲繁衍生养的家庭生活,从而扩张群体关系
,而成就种种政经组织;所以《序卦传》寓于咸卦卦义,阐述了人类组织阶级秩序之自
然演变发生,而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
义有所错。’
  前句‘天尊地卑’以“尊”而谓上位,此句‘卑高以陈’却以“高”谓上位。两者
皆以“卑”指称下位,而其上位意义差异在于,“尊”用以指称不可企及之至上境界,
“高”用以指称人物陈列的阶级上位。天象不落人间,心性不落物相,故有谓“尊”。
人物阶级乃由地位区分而得,故有所“高”。人物地位有所高低,高者为贵,低者为贱
,故曰‘贵贱位矣’。
  ──────────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
  此句旨在阐述卦式爻性之基于刚柔动静。易经爻性区分阴阳,阳爻主动为刚,阴爻
静受为柔,故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动静有常’并非是指动态与静态的运动规律比较,譬如并非是移动与静止的事物
状态比较;而是指主动与静受的主从规范比较,也就是现代语词所谓主动性与被动性的
比较,譬如上司主动命令与下属静受服从的主从规范比较。在主动与静受的相互关系上
有所常规,故曰‘动静有常’。易经卦式对应一切人世事物之论断基础,即是基于爻性
相对之主动与静受,主动谓之“刚”,静受谓之“柔”;所以《系辞下传》阐示而说‘
刚柔者,立本者也。’人世事物在主动静受关系上有所规范,即可判断其刚柔属性,故
曰‘刚柔断矣’。
  ───────────────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
  此句旨在阐述卦式之于心物对象客观实体,而有对应之吉凶区分。
  “方”谓形式,即是内心思想的观念认知形式;“物”谓事物,即是外物境界的感
觉认知客体;譬如内心之圆形观念为“方”,而外境之圆形物体为“物”,两者乃是相
应的心物对象。若以哲学附比“方”“物”差别,“方”即相关于客观唯心论所谓的“
理型”,“物”即相关于客观唯物论所谓的“事物”。然以欧西哲学视角而言,易学传
统乃是基于主观基础,所以易学所谓“方”“物”其实皆是主观自知的观察对象;“方
”为自心思想的认知对象,“物”为自身感官的认知对象。在佛学上,两者皆为所观对
象,“方”即是所知概念的内心思想形式,“物”即是所知概念的身外感觉事物。因此
,《庄子‧天运》论及超越观念形式的自心神智,才可变通无穷而不断适应事物变化,
即说‘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
  观念形式在内心思想中,乃是同类相聚,譬如内心种种大小圆形皆以圆形观念而归
聚同类,故曰‘方以类聚’。感觉事物在外境时空中,乃有分群相别,譬如外境时空种
种事物皆随各类习性而分归群属,故曰‘物以群分’。内心思想境界,本为一体,故言
“类聚”。外境时空事物,本为杂多,故言“群分”。同类相聚而成群,分群相离而别
类,卦式为“方”而感于内心,占事为“物”而应于外境,故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种种事物之类聚分群,乃可占卦区别吉凶,故曰‘吉凶生矣’。
  时空万物之生起吉凶之别,乃在于觉知者观察事物的爱恶取向,所以《系辞下传》
说‘爱恶相攻而吉凶生’。爱恶取向乃是基于万物差异是非,所以《庄子‧齐物论》说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大道不亏的觉知境界,正
是《庄子‧齐物论》描述觉知大道者的自心太一虚空境界含摄时空万物,而说‘天地与
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身虽居凡而陷是非,觉常超脱而合吉凶,所以《文言传》
阐述觉通大道之包容吉凶而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
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
  此句旨在阐述卦式之于时空现象,而有相应变化显现之形象存在。
  古人观念的世界范式,以为觉知之人乃是居于天地之间。天上之物,尊而不可及,
仅是现象而非形体,故曰‘在天成象’;地上之物,卑而乃可触,才是现象所显形体,
故曰‘在地成形’;譬如天上日月星辰的现象不可触及,而地上动植万物的形体可以触
及。现象显示,逝而不返,如取流水之先后不同,乃对应于时间流逝的不逆性。形体显
现,存而持续,如取物品之先后皆在,乃对应于空间位置的可逆性。因此,在古人观念
范式下,“天”之意涵可以关联及现代所谓的“时间”观念,“地”之意涵可以关联及
现代所谓“空间”观念。所以《老子》阐述觉知观察之境界层次,以“大”谓“道”之
觉知虚空,以“逝”谓“天”之时间流逝,以“远”谓“地”之空间广容,以“返”谓
“人”之身返觉知。觉知虚空乃是广大无际而浑沌混成,太一独立而自然常存,更容摄
显现出你那所觉凡尘时空及其中万物众象。觉知虚空之大,超越了凡尘时间之逝;凡尘
时间之逝,超越了凡尘空间之远;凡尘空间之远,超越了你那存于其中的个体身躯;然
而觉知虚空乃是你这自心返复观照所自觉显现。所以你的觉知境界(域)有着四种至大,
分别是觉知虚空(道)、凡尘时间(天)、凡尘空间(地)、以及你这位觉知者(人);而你那
个体身躯乃是存于凡尘空间,凡尘空间存于凡尘时流,凡尘时流存于觉知虚空,而觉知
虚空则是自然常存。所以《老子》阐述了觉知虚空与觉知者的关系而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现代时空观念范式下,‘在天成象’乃是对应及时间变化下所显示的现象发生,
‘在地成形’乃是对应及空间变化下所容纳的形体生成。时空有所形象而能具体容显变
化,故曰‘变化见矣’。古人观念之谓“变化”,乃指事物历程之“改变化为”。譬如
A变化B,若记作“A→B”;所谓“改变”即在“A→”之历程,所谓“化为”即在
“→B”之历程,所谓“变化”即在“→”之历程。“变”之改变,乃指事物迁异历程
;“化”之化为,乃指事物成就历程。变化历程乃在心物时空之相对感应,而显现具体
事物,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
  此段乃在阐说易经卦式之相应于人间时空之自然现象。
  ────────────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
  此句强调易理物象观念之相对性,所谓易理卦爻是在其对应观念体系下才能显现意
义。“刚柔”乃是相对依存,两者在感应变化中相依显现,喻以二元交接作用,故曰“
相摩”。“八卦”亦是相对依存,八者在感应变化中相依显现,喻以八式交会作用,故
曰“相荡”。
  ────────────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
  此句以古人观察之人间时空自然现象,以喻示易传八卦至大之象。一切人间自然现
象发生于天地之间,而应八卦“天”“地”之相。天象上健鼓发雷霆,常击山丘,而应
八卦“雷”“火”“山”之相,故曰‘鼓之以雷霆’。地形下顺承润风雨,常积泽泊,
而应八卦“风”“水”“泽”之相,故曰‘润之以风雨’。 
  ──────────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
  此句以古人观察人间时空之至大变化,以演示时空天地之变化迁流。天之日月星辰
,运转行迁而时光流逝,故曰‘日月运行’。地之万物环境,季节变异而寒暑交替,故
曰‘一寒一暑’。天象变化而地境随迁,故曰‘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
  此句以古人观察人类群体之生物特性,以标示乾坤刚柔之于人类男女。“道”谓生
命之道;人类生命繁衍,男性授精为刚而应乾道,女性受精为柔而应坤道,故曰‘乾道
成男,坤道成女’。此句指涉乃在人身乾坤之相;而此句前述“雷霆风雨日月寒暑”之
段,乃是指涉天地乾坤之万象变化;而此句后述“易知简能得理成位”之段,乃是指涉
心物乾坤之天下德业。
继续阅读
《系说神易》书稿‧〈稿序〉〈系辞上下纪〉amidhaRe: [情报] [email protecte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