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essjim (我没有暱称)
2015-10-01 05:47:37※ 引述《amidha (东岐明)》之铭言:
: 我的修行不好,没有资格教导别人禅观,以下只是就我了解来说明。
: 其实一般人的觉知就是某种粗陋的观照,才能知晓现象存在。
: 但是因为观照粗陋,所以不能清楚觉知现象的真正实相,
: 正观就是“君子之道”,所以《系辞传》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所以这里的意思就是君子能够观照到事物的细微处,所以能知道现象的实相
而一般人只能观照到事物的粗陋处
换句话说,由粗到细的观照是修行的次第
: 一般俗人迷陷物欲,未有正观,所以《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记载了孔子之言:
一般人粗陋观照的因,是迷陷物欲而不自知
: ‘动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于物,不知所贵;
: 从物而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政,心从而坏;若此,则可谓庸人矣。’
我古文不好,这里读不懂,用猜的
在动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
在静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安定心神
每天虽然在选择事物,但不知道该重视什么
随着物欲而走,不知道心的归宿
: 《大学》思想就是源自此句
: 由‘止立不知所定’而有《大学》“止定静安虑得”的思想观念
: 由‘从物而流,不知所归’而有《大学》“格物致知”的思想观念
: 所谓‘五凿为政,心从而坏’就是指
: 庸人被自己眼耳鼻舌身的五官感觉所主导,而使自心随着物欲逐流而坏。
: 至于正观次第,在此以两种面向说明,一是修行进路,一是觉知层次。
: 就修行进路而言:
: 你觉知到当下环境一切外物现象,知是外物境界。
: 你觉知到自己心念一切想法对象,知有内心境界。
: 你觉知到自己相应内外境界的喜怒哀乐感受,知有自心感受。
这里是在讲从物(外物境界)->念(内心境界)->感受(自心感受)的进程吗
: 你是用什么去觉知上述三者? 找找看! 发现了吗?
: 能觉知上述三者的你,并不落在三者,无念亦无喜怒哀乐,
: 每一觉察,你就逐渐开始格离了物扰。
所以这里修行的重点是要时常观照能觉知者,具体的做法是一边觉知物,念,感受,一边找出
能觉知者
: 因为你知道那些心物纷扰不是你,就容易脱离那些物欲纷扰的影响。
: 愈能格离物扰影响,你的觉知就愈清明,这就是“格物致知”。
这里讲的很好,感谢您的说明
以下是实修,必须要经验跟时间投入
: 实际上,初学要让正观力量容易增长,是要从一些简单的身心活动来专注观照。
: 这就好像一个还不会游泳的人,是不能一下到大海里就能顺利的游。
: 他可能需要在泳池中学,还需要泳圈等辅助工具的帮忙。
: 佛家最常的入门方法是观呼吸,因为每人活者都必会呼吸。
: 泳池譬喻,就是需要静坐着观照呼吸,因为容易让初学者身心专注。
: 泳圈譬喻,就是需要标记着观照呼吸,因为容易让初学者压制妄念。
: 静坐姿势有许多方式,总之要让身体正稳为佳,莫要勉强伤害身体。
: 标记有各种方法,数息、念佛、或标记状态,总之标记是随着呼吸,而非控制呼吸。
: 譬如说你呼吸出息时,心念知“出”;呼吸入息时,心念知“入”。
: 或你呼吸时,每息答数,从一到十。
: 这次呼吸数一,下次数二,再下次数三,数到十后再从一开始数。
: 这些标记方法是因为初学者妄想杂念很多,只是专注观照呼吸容易分心妄想而心念纷飞,
: 所以用标记想法的心念力量,以压制其他妄念纷扰。
: 等到正观力量强大,就必须放下标记;就好像对于游泳高手,泳圈反而是妨碍。
: 等到正观力量成熟,在日常生活都可以容易清楚觉察观照,就像游泳高手可以下海自在。
: 佛教还有一种动禅观照,就是观照自身身体动作,例如“经行”。
: 上述这些初学禅观的方法,可以到我前文提供的“佛陀原始正法学会”去学,
: 许多禅宗道场的初阶课程亦有教导。
: 要注意!请到正统佛教道场去学,
: 不要去一些附佛外道,千万不要因为修道团体名称有挂上“禅”字就去学。
: 台湾有许多挂著“禅”招牌的邪道法门,乱学入了邪定,招来鬼神妖魔是很麻烦的!
以下是日常生活修行的诀窍
: 至于生活上,就好像你虽然不善游泳但却已在海中,要怎么办呢?
: 简单来说,就是你要时时觉察,观照一切心物变化现象。
: 所以《中庸》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就是说君子要时时觉察观照。
: 这样你会逐渐容易脱离物扰影响,为什么?
: 因为一般人生气会以为是自己生气,就容易随着脾气而行。
: 而觉观者知道自己没有生气,是生气的心念在起伏变化,就容易节制脾气。
: 君子如此“允执厥中”来持守中心心神观照,就会容易节制自我情绪,而和应众事。
: 所以《中庸》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读了一堆外在知识,却不能觉察观照,而自在于物欲纷扰,
: 所以《老子》说‘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 怎么觉察?你现在不就在觉察!
: 只是你不要只看到外物,还要看到你的心念。
: 一切心物现象在你的觉知境界不断发生,都清楚看到了吗!
: 每觉察到心物现象不在你的中心心神,你就是在守中;而守中也就相通于格物致知。
: 《大学》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条目有着基础次第的关系,
: 但并不是要格物致知到完美才能成就修齐治平,格物致知到高深境界都可以成仙成佛了!
: 至于正观次第的觉知层次面向:
: 相关说明的道家思想,可见《虚柔第三》。
: 相关说明的佛家思想,可见《正观中道》初稿,但此稿有些观念错误尚未厘清。
我会去参考这两篇文章的,感谢
以下大多数我看不懂XD
再次感谢
: 简单的说,你这觉察观照的中心心神,
: 是一切圣贤仙佛的修行起步,是通往一切无为法的入门初阶。
: 你这中心心神,能觉察心物现象。但是什么在觉察你这中心心神?
: 你怎么会知道中心心神存在?
: 其实是你的当下时空境界显示了你的中心心神存在,这是更深的觉观次第。
: 你也是你觉知的时空境界,时空境界的万物现象也是你,你与万物本为一体。
: 所以《文言传》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 《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你这觉知的时空境界既然被你觉察其存在,那是什么在觉察你同时空境界?
: 你怎么会觉察显现你的时空境界?
: 其实是你的觉知虚空,显现了你觉知的时空境界,这是再深一层的觉观次第。
: 你的觉知虚空,就是老子所谓“道”的境界,就是佛家《圆觉经》的“寿命相”所谓
: ‘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 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 就是说以止定观照而返复万物命根,也就是“道”的觉观境界。
: 但就佛家而言,这些次第都还是轮回境界,未得解脱!
: 佛家解脱是要觉观生灭而证寂灭涅槃。
: 什么是觉观生灭,就是一切现象实相并非真实持续存在,而是不断刹那生灭。
: 你所以为的心物现象,只不过是你看不清楚而造就的妄想。
: 简单说,你的观照功力高深到某种程度,会照见心物现象都在生灭不已。
: 佛家觉观者修行而得脱离生灭无常,而证涅槃寂灭无我。
: 所以佛家有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 简要说明至此,出世高深之处,己智不足,或有误解,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