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札记 (16) 季氏篇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5-01-09 20:17:41
论语16.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
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
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
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
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
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
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
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札记16.1本章可从理势两面来分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
孔子的政治理念,这是将国家视为一个整体,思考如何才能满足公共
的、长远的利益。国家利益(势)虽然未必符合道理,但比起季氏为
满足侵略野心而发动战争来说,已较为合理了。治国之道应从领导人
有清心寡欲的修养出发,一方面尊重既有(先王)的政治秩序,另一
方面建立公平的制度,财富与权力不被少数人垄断,人民无论贫富、
贵贱皆可互相扶持、和睦相处,如此国内必能安定。周边小国也可放
下遭受军事侵略的疑虑,与我国合作。季氏的贪婪只会招来鲁君与人
民的怨恨而自取灭亡,放下私心为鲁国着想,才能使子孙长存。
论语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
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
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札记16.2本章点出春秋时代“下克上”的风气。每个人都有仁心,由
此可说人人平等。但团体一定要分工合作,在什么职位做什么事,下
级需服从上级,才不会互相干扰。维持合理的政治秩序,不仅是为了
天下,自家也能绵延长久。“庶人不议”不是箝制言论,圣王都懂得
倾听民意,只是不轻易将权力交给庶人。
论语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
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札记16.3鲁君失去权力已经五代(宣、成、襄、昭、定公),政权由
大夫把持已经四代(季武、悼、平、桓子)。鲁国贵族三桓(孟孙、
叔孙、季孙)也开始衰微,权力被家臣篡夺。鲁国衰弱的主因,便是
各家族只考虑自身利益,导致国家分崩离析。三桓既然反叛鲁君,底
下的家臣自然会仿效,胁持三桓的子孙。
论语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札记16.4儒家以进德修业为目标,应选择有助于此目标的朋友,才能
让自己进步。孔子认为朋友有三种特质才值得结交,直是正直,谅是
信任。直与谅是品德纯良,多闻是学识广博。朋友有三种习气则不宜
往来,便辟是邪僻浮夸,善柔是面貌谄媚,便佞是言语花巧。三种习
气的共通点便是不诚,只有虚伪的应酬。
论语16.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
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札记16.5进德修业要靠才性与修养,能够热爱自我成长,修养方能持
之以恒。以得到礼乐调节、表扬别人的优点、结交许多良友为乐,才
能使言行合理并接受善的薰陶。反之,骄傲自满就无法反省改进,纵
情游荡就陷入虚无堕落,饮食宴乐只会结交酒肉朋友。要克制这三种
欲望虽然有勉强,但久了就习惯成自然。
论语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
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札记16.6本章主旨为说话要把握时机。君子是道德、地位比自己高的
人。愆是过错。君子未提问自己就先说,这是急躁。君子提问了自己
还不说,这是畏缩或迟钝,如同有隐瞒。君子露出没兴趣的表情,自
己还硬要说,这是不尊重人而流于盲目。君子言行庄重,和君子相处
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反省改正。
论语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
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札记16.7戒是约束。血气是生理本能。道德实践非空谈理想,需了解
人生各阶段的陷阱,才能防微杜渐。青少年身体正在发育,情绪强烈
多变,尤其对异性好奇。壮年人气力旺盛,常想打倒别人以建立功业
。老人气力衰竭,贪求财货以获取安全感。三者都是误执情欲、功业
、财货等外物为我,不知良心才是真我。
论语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
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札记16.8“畏”是秉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天命”是上天赋予的使命
,君子的使命便是将善良的人性充分发挥,以仁心涵育万物,这条路
是无穷无尽的。大人、圣人之言则是在行道途中,能够指点、提醒君
子的人事物。小人过著动物般的生活,只知吃喝玩乐而不知实现天命
,大人、圣言也因无利可图而不受重视。
论语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
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札记16.9“知”分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前者不学而知,后者需透
过学习。本章宜综合这两种知来解释,生而知之虽然以德性之知为本
原,但仍需透过见闻之知的辅助,方能将德性落实在生活中。本章各
阶段的差别在于生知者会为了成德而努力求知,后几种人对此未必有
清楚的自觉,甚至遇到挫折也不知悔改。
论语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
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札记16.10思是用心,随时停下来省察自己所做的事,尽心尽力使之
合理。孟子说:“形色,天性也。”视听色貌不只是身体感官,而是
借由身体的修养,让内心的道德价值呈现出来。聪明是能够分辨是非
,温恭是容貌、动作散发善良庄重的气质,忠敬皆以诚意为本,愤怒
要考虑后果,获得外物要考虑是否恰当。
论语16.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
,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
见其人也。”
札记16.11“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是就内圣层面而言,对善
恶有坚决明确的态度,全力为善去恶,不可如世俗之人只求及格就好
。但这还不够,必须进一步在外王层面“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
道”,思考道理要如何开显、落实在现今社会才恰当?隐居时要培养
济世的志向,出仕时也不忘行道的初衷。
论语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
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札记16.12世俗之人常以积聚财富为价值,但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人在吃饱饭后,心中便自然会浮现出对永恒价值的向往,必须透过
德性的修养方能实现。齐景公贵为大国君主,富甲天下,对社会却没
有积极的贡献,故死后被人遗忘。伯夷、叔齐生前虽然穷困,但高洁
的人格风范,却活在千百代人民的心中。
论语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
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
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札记16.13陈亢怀疑孔子留一手给自己的儿子伯鱼,但孔子平日所说
已是最高的道理,只怕学生做不到而已,没必要隐瞒。如孔子要伯鱼
学诗,可培养温柔敦厚的性情,发言自然从容婉转。要伯鱼学礼,藉
由外在的规范,可培养内在的庄敬之心,立身行事自然合宜。孔子并
非刻意疏远儿子,而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论语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
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
夫人”。
札记16.14古代讲究礼法,随着身分不同而有明确的称呼,不可混淆
。“名”象征正当的秩序,名正言顺才能将国家治理好。诸侯之妻介
于“后”与“内子”之间,称为夫人。小童、寡是谦称。国内外皆称
“君夫人”,加“君”字表尊敬。“小君”表示地位仅次于君。正确
使用名言,也可以使思想与行为合理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