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札记 (15) 卫灵公篇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4-12-14 22:40:48
论语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
路?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札记15.1本章表现孔子对理想的坚持。孔子未必不懂武力与谋略,但
在价值取舍上明确以道德理想为优先。同样地,穷达是现实层面,君
子与小人的区别不在现实,而在看待现实的态度。君子在穷困时固守
仁道,此道不受现实条件决定,故内心仍能平静喜乐。小人在现实上
强求但气力又有限,只会流于胡作非为。
论语15.2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
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札记15.2本章涉及道德与知识的关系。一贯之道是本,多学而识是末
。本末一贯但又以本为主。我们可以由末返本,任何知识都直接、间
接与道德实践有关,若能思考其关连,知识亦是行道利器;也可以由
本贯末,愈能诚实面对自己、同情了解别人,以诚敬的心探索自然与
人文世界,对知识一定有更透彻的了解。
论语15.3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札记15.3仲由字子路。朱子对德的解释是“义理之得于己者”,这又
可分为两类:一是在生活中历练,经历打击、挫折后,较能明白道理
。二是反躬自省,先肯定内在的良心善性,再以此为本展开实践。藉
由心性修养成为自己的主人,处理外在的人事物就能顺理成章。一般
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故孔子有此感叹。
论语15.4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
已矣。”
札记15.4为什么舜能够无为而治?因为尧已经为舜奠定基础,国家法
治皆上轨道,舜不必另外创立一套制度,只要把握为政之本:端正自
身的态度与行为,并且拔擢贤才,让他们各尽职责即可。故表面上一
切如常,似乎什么事也没做,天下就自然太平。儒家的无为与道家不
同,道家是无心而为,儒家是回归德性。
论语15.5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
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
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札记15.5子张问怎样做才行得通?孔子认为言语要信实,行为要敬慎
。信、敬重点不在符合客观事实,而是忠于良心。忠、笃形容信、敬
之深刻,不是偶然的表现,而是长久的磨练培养。无论行住坐卧,心
中都会浮现出与现实相对的理想,命令自己以忠信笃敬的态度去实践
。能如此则天下人自然会信任、尊重你。
论语15.6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
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札记15.6船山认为史鱼与蘧伯玉都有“一致”之德。史鱼曾尸谏卫灵
公,个性像箭一样正直,无论何时都忠于良心。蘧伯玉更进一步,除
了忠于良心,还能临机应变,国家有道则仕,无道则安然退隐。做法
虽然不同,但根据的原则是一致的:出仕是为了服务社会而非谋求私
利,故即使辞官,心中也无留恋或不满。
论语15.7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
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札记15.7言语是为了行道,有助于行道才是好沟通。好沟通对时机的
拿捏须恰到好处:既不过于畏缩,在对方有意愿时,不敢与他对话,
错失机会而失人;也不过于急躁,在对方没有意愿时,强行与他对话
,造成反感而失言。为了共同的理想,愿意放下自我的执著,去同情
、体谅别人的想法与感受,才是真智慧。
论语15.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札记15.8儒家关注的不是形躯的生死,而是价值的实现。仁义是终极
目标,平日我们可以选择各种方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形躯去实现仁义
;但在极端状况下,仁义与生存只能取其一,就必须以仁义为优先,
精神的存在才更真实永恒。成仁取义仍是靠平日的立志工夫,内心对
道德理想持守不懈,临难时自然能做到。
论语15.9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札记15.9能够察觉自身的不足,便会虚心寻求改进之道。虽然“我欲
仁,斯仁至矣”,仁心是人要有就有的;但人难免会昏昧或偏执,仁
心要实践出来,就必须讲求方法,故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借由团体的力量,上司愈精明干练,朋友愈
择善固执,自己也会受到刺激而更努力。
论语15.10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札记15.10颜回的内圣工夫在孔门为最高,已掌握治国的本源,孔子
进一步提醒他礼乐教化的重要。孔子心中的理想制度集合了舜、夏、
商、周的优点。在制度建立后,君主仍须时时提防各种诱惑,以免礼
坏乐崩。如郑声是靡靡之音,令人沈湎酒色;佞人爱搬弄是非,混淆
价值判断标准。君主需刻意疏远这两者。
论语15.11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札记15.11远虑有两种,一是世俗功利,如几岁前要买车、买房等,
其中变量甚多,人很难完全掌握。一是道德理想,不只为了自己,更
为天下后世着想,这是人性常道。要达成第一种也不容易,但第二种
才是儒家的真义。义与利并非不相容,志向高远、心胸宽大的人往往
有好结果,自私自利则容易被众人排斥。
论语15.12与9.17的内容相同,故不重复。
论语15.13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
札记15.13本章说明任用贤才是执政者的义务。柳下惠胸襟宽厚、品
行正直,乃圣之和者。臧文仲是鲁国大夫,却不肯推荐柳下惠同朝为
官。可能是担心柳下惠才干高,把自己比下去;也可能是臧氏重视功
利,双方理念不合。总之是出于私心,不够公正。懂得用人比做事更
重要,臧文仲只是窃据高位,未尽职责。
论语15.1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札记15.14本章的主旨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一般人未经过修养,
都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倾向,认为别人应该配合自己。修养便是扭
转这种自然倾向,随时以道德理想来检讨、反省自己。将重心放在自
己身上,才能尊重别人的意愿,循序渐进做恰当的要求,既不因心急
而造成压力,也不致太宽松而流于放纵。
论语15.15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札记15.15修养的核心是自我反省,亦即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前,先
停下来想想这样做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如果不符合,原因何在?该如
何改进?如果无法以理性、冷静的态度检视自己的言行,只是顺从惯
性习气或感性欲望,就无法进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事人
如果没有成长的意愿,孔子也莫可奈何。
论语15.16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札记15.16本章说明交友的陷阱。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交友的
目标是相互勉励,增进彼此的道德修养。说话要有道理,该说才说;
做事要对社会有深远的贡献,勿卖弄小聪明。但许多人却习焉而不察
,将情感的投靠、表面的热闹、感官的享乐做为交友重心,因为大家
都这样而觉得理所当然,就很难成长了。
论语15.17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札记15.17人天生有仁义之心,懂得判断是非对错,面对情境做出合
宜的抉择(义),这是道德的内在本质。我们一方面要让良心时时警
醒,另一方面也要以条理分明的规范(礼)及谦虚的态度(孙),使
良心呈现在具体行为上。最后以真诚(信)的心连通内外、贯彻始终
,妥善安顿一切人事物,成就君子之德。
论语15.18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札记15.18君子只担忧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别人
包括长辈、上司的赏识,或社会大众的推崇。虽然行道于天下是君子
的心愿,但别人未必看得见自己的努力。此时君子应自我反省,究竟
有哪些地方没做好?怎样才能感动别人?只要拿出真心诚意,即使一
时无人肯定,后世也会给予公正的评价。
论语15.19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札记15.19没世指终身。“名不称”有两种解释,一是名不副实、徒
具虚名,二是名声不受世人称道。无论哪一种解释,重点都不在沽名
钓誉,而是努力修养自己,累积真实的德行,久了自然会获得别人的
赞扬。孔子不排斥名利,只要不以成名为人生目标,名声也可以做为
勉励自己的工具,检验德行能否感动人。
论语15.20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札记15.20君子与小人虽然都有追求的目标,但两者心态不同。君子
一切从良心出发,目标无法达成时会反求诸己:一方面知道自我的价
值不因外在表现而减损,故能保持自信;一方面也会问自己怎样才能
把事情做好,从中增长智慧。小人则是从与人比较出发,一旦无法赢
过别人,就难免灰心退缩或违理强求了。
论语15.2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札记15.21矜是庄重。矜而不争就修己说,群而不党就待人说。争与
党都着眼于功利,争是拿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别人比较,党是拿自己所
处的小团体与其他小团体比较,希望我方获得更多荣耀或利益。君子
从普遍的关怀出发,对每个人或团体都一视同仁,修养不是为了证明
自己的优秀,结交朋友也不是为了私利。
论语15.2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札记15.22君子不因为某人话说得好就举荐他,也不因为某人品德不
好就废弃他的言论。孔子对选拔人才与听取言论的态度不同,官员的
优劣对国家、人民影响甚大,故选拔人才要谨慎,说到不等于做到,
一定要以实际表现做为考核依据。对言论则可抱持宽容的态度,只要
对治国有帮助皆可采纳,不必默认立场。
论语15.2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札记15.23人皆有心,心有觉察与感通的能力,觉察是判断善恶,感
通是与天地万物合一。“恕”出于感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
着想。但却不宜将自己所认定的善,套用到别人身上,因为善无穷无
尽,自己的想法不是唯一。应先求不将恶施加给别人,因为恶可用礼
法订出大致的范围,易形成人我的共识。
论语15.24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
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札记15.24“毁誉”指没有事实根据的褒贬。孔子评价人物的标准有
二:一是动机纯正,二是结果有效,两者缺一不可。但有时为了鼓励
人,只要对方有一点努力,足以证明他有心为善,孔子也会不吝给予
赞美,暂不考虑结果。最后两句意指人民心中的大是大非,连三代圣
王也无法违背,这才是褒贬的终极标准。
论语15.25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
札记15.25孔子认为古代有“史之阙文”、“有马借人”,现代已经
很少见,可见世风日下。“史之阙文”是尊重客观事实,记录史事时
如果没有根据,就暂且存疑不写。“有马借人”是因为大夫出门依礼
制要乘马,但有些大夫较穷困,此时富有的大夫会大方将马出借。以
两件小事表现诚实、正直、无私的精神。
论语15.26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札记15.26“乱”即混淆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巧言乱德”是受到
社会上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别人都堕落自己也可以,未能从良心
出发去反思,以高道德标准来期勉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类似心
理学上的延迟享乐,不可受眼前诱惑所吸引而忘记长远的目标。儒家
追求自我与社会的完善,非短暂的利益。
论语15.27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札记15.27本章提醒我们要做独立思考,勿盲目追随社会大众,应回
归良心自主的选择。“必察焉”不是说多数人的想法一定有误,只是
在接受前一定要充分思考各种可能的观点和证据,尤其涉及对人的判
断更是如此,才不会轻易相信譁众取宠的言论,舍弃真正有价值的人
事物。选择良师益友才有助于自我成长。
论语15.2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札记15.28“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不仅天地万物是由道所生
,人间的伦常教化、礼乐政刑也都是道的显现。但道只是潜存在自然
、社会与历史当中,要继承既有的文化成果,而对道有新的发明,必
须靠人心的自觉。无论是创造、选择或诠释各种学说,乃至躬行体验
,都是人的责任,于此可见人性的尊严。
论语15.29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札记15.29为什么人会“过而不改”?从人犯错后会为自己辩解来看
,每个人都有良心的存在,只是用错了方向。只有反求诸己,充分觉
察、诚实面对过错,以理性来检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克制感性冲动,
才能在第一次犯错就及时止步,不演变成僵化的惯性习气。即使做不
到完美也无妨,有心改过才是最重要的。
论语15.3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
札记15.30道德原则虽然发自良心而有永恒性、普遍性,但要将原则
应用出来,就不得不考虑千差万别的现实状况。这属于客观知识的领
域,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小至个人,大至政治、社会的运作机制,才能
选择最适合的道理去活用,不致流于盲目硬套。如果只凭良心自觉,
欠缺对经验的认知,也无法成就任何事。
论语15.31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
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札记15.31人吃饱饭以后,心中对意义、价值的需求就立刻浮现,生
活重心转移到自我实现之上。不谋食、不忧贫不是孔子唱高调,认为
君子不必吃饭,而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担忧、挂念赚钱之事(耕)
,并不能保证未来免于匮乏(馁)。学习内心修养之道,懂得克服自
身弱点,反而更有机会获得重用(禄)。
论语15.32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
,仁能守之,不庄以?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之,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札记15.32知与守为内圣面,庄与礼为外王面。“知及之”是良知能
够自立道德法则,但对法则的持守易受欲望干扰而中断,故须“仁守
之”,使心念纯一无妄。此处仁为工夫义,非理想义。接下来要以庄
重的言行来治理百姓,又能立百世之礼法,方为完善。知、仁、庄、
礼虽有分别,却又相辅相成而合为一体。
论语15.3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
可小知也。”
札记15.33“小知”与“大受”正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从个人来说
,小人在短时间内虽然也可以有良好的表现而为人所知,但时间久了
就会穿帮;君子才能够始终如一坚持理想。从团体来说,虽然君子与
小人同样需要在社会上担任某项职务,但君子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来思
考所做的事,小人则只侷限在职务本身。
论语15.34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札记15.34一般人都知道水火是生活必需品,但“仁”对人民的重要
性超过水火。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自私自利,不懂得为别人着想;大家
你争我夺、破坏秩序,即使有资源也无法妥善运用。水火是中性的,
能养人也能害人。仁对人永远有益无害,虽然有杀身成仁,但不是仁
导致死亡,而是行仁途中时运不济之故。
论语15.3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札记15.35“仁”一方面是内心的修养,一方面是行为的实践。仁与
客观事物不同,事物的推动仰赖种种条件,不仅要等待时机,还需要
各种知识、技能的辅助,必须先向老师学习。仁发自内心,我欲仁斯
仁至矣,当下自觉便可把握并依之而行,人人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并
无差异,所以孔子勉励我们勇敢去追求。
论语15.3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札记15.36贞与谅都是信实之意,但层次不同。孔子说:“言必信,
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小人说话一定要做到,做事一定要完成,
这是“谅”。君子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言行是否合理。
时机不同,做法也应随之改变,但都是以实现理想为目标,这是“贞
”。能把握根本、永恒的原则才是君子。
论语15.37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札记15.37孔子说:“事奉君主,认真做好分内工作,然后才想到俸
禄。”人与人共同合作,无论是长官或部属,出发点都是把事情做好
,以利团体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在事情尚未完成
前,就计较自己能够从中获得多少利益,团体只会分崩离析。尽心尽
力完成职责,也是自我实现的方式之一。
论语15.38子曰:“有教无类。”
札记15.38“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孔子在教育上的两大原则
。“有教无类”是肯定人人都有良善的本性,只看是否充分发挥。所
以老师在教导时应该一视同仁,只要学生肯学就倾囊相授,不因贵贱
、智愚而有差别待遇。孔子平日所说大多是人生的常道,人人皆可奉
行,但对个别学生又能给予相应的指点。
论语15.39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札记15.39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应该以拥有共同的目标为前提,不然
团体内部很容易互相牵制而将力量抵销。君子追求道义,一言一行皆
合乎规范,以实现爱人的理想。小人追求利欲,常受短暂的冲动、欲
望所支配,遇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君子与小人合作,其理想不免有
所委屈,甚至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污染了。
论语15.40子曰:“辞达而已矣。”
札记15.40本章朱子的注解为:“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
说话、作文是为了沟通,只要彼此能够理解即可。如果意思相同,在
各种表达方式当中,应选择最简洁的那一种。除非意思不足以表达清
楚,再详细解释。又沟通也应该有具体的目标,如联络感情、探讨道
理、合作办事等,才不致流于言不及义。
论语15.41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
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札记15.41本章可见孔子的体贴和细心。师是乐师,古代由盲人担任
。冕是人名。师冕走到台阶和坐席前,孔子都特别提醒他,使他顺利
入座。坐定后又一一介绍宾客,让师冕融入现场,宾主尽欢。这是孔
子仁心的自然呈现,并非制式化的规定;子张一问,孔子才发现这可
以做为协助(相)接待乐师的通行礼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