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论语》札记 (15) 卫灵公篇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5-01-09 20:12:30
※ 引述《SteveYoung (史提夫样)》之铭言:
: ※ 引述《YangWenli (半退隐中)》之铭言:
: 几则愚见
: 野人献曝
: : 论语15.4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
: : 已矣。”
: : 札记15.4为什么舜能够无为而治?因为尧已经为舜奠定基础,国家法
: : 治皆上轨道,舜不必另外创立一套制度,只要把握为政之本:端正自
: : 身的态度与行为,并且拔擢贤才,让他们各尽职责即可。故表面上一
: : 切如常,似乎什么事也没做,天下就自然太平。儒家的无为与道家不
: : 同,道家是无心而为,儒家是回归德性。
: 所谓“无心而为”意旨为何?
: 能否予以深论之,感谢!
: 本则常见之诠释以为,“恭己正南面”,同于“风行草偃”,
: 较为强调德治之面向。今导入尧作为解释,实为高见!
“无心而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在事情完成以后,能够立即
放下,将功劳归给大众。道家的“无为”重点在内心的不执著,对于
各种价值(包括道德、知识、技术)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儒家的“
无为”是回归德性修养,诚意、正心、修身之后,自然家齐、国治、
天下平。
: : 论语15.9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 :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 札记15.9能够察觉自身的不足,便会虚心寻求改进之道。虽然“我欲
: : 仁,斯仁至矣”,仁心是人要有就有的;但人难免会昏昧或偏执,仁
: : 心要实践出来,就必须讲求方法,故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借由团体的力量,上司愈精明干练,朋友愈
: : 择善固执,自己也会受到刺激而更努力。
: 如此是否有将他人工具化之嫌呢?
在社会生活当中,将他人工具化是不可避免的。所谓“一日之所
需,百工斯为备”,若不利用百工的劳动成果,便无法满足生活所需
。重点是不能只从工具化的角度看待别人,在互利的同时,也必须尊
重对方的人性尊严、价值。
: : 论语15.13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 : 。”
: : 札记15.13本章说明任用贤才是执政者的义务。柳下惠胸襟宽厚、品
: : 行正直,乃圣之和者。臧文仲是鲁国大夫,却不肯推荐柳下惠同朝为
: : 官。可能是担心柳下惠才干高,把自己比下去;也可能是臧氏重视功
: : 利,双方理念不合。总之是出于私心,不够公正。懂得用人比做事更
: : 重要,臧文仲只是窃据高位,未尽职责。
: : 论语15.1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 札记15.14本章的主旨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一般人未经过修养,
: : 都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倾向,认为别人应该配合自己。修养便是扭
: : 转这种自然倾向,随时以道德理想来检讨、反省自己。将重心放在自
: : 己身上,才能尊重别人的意愿,循序渐进做恰当的要求,既不因心急
: : 而造成压力,也不致太宽松而流于放纵。
: 上述二则对比今日政治情势,颇堪玩味。
《论语》的道理确实有其普遍性。
: : 论语15.26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 札记15.26“乱”即混淆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巧言乱德”是受到
: : 社会上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别人都堕落自己也可以,未能从良心
: : 出发去反思,以高道德标准来期勉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类似心
: : 理学上的延迟享乐,不可受眼前诱惑所吸引而忘记长远的目标。儒家
: : 追求自我与社会的完善,非短暂的利益。
: 本章或可另解为:
: 乱,败坏也。
: 巧言(如同小不忍),是贪图眼前的方便或利益,
: 但是于终局无助(甚至造成侵害)!
: 如同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 为了短期的需要,编织许多巧言,
: 终究是造成是非的错乱~
“巧言”与“小不忍”都是出自于私欲,前者重在语言,后者重
在行为。我的解释偏重于从内心修养的角度来看,Steve 兄的另解也
是成立的。
: : 论语15.2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 札记15.28“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不仅天地万物是由道所生
: : ,人间的伦常教化、礼乐政刑也都是道的显现。但道只是潜存在自然
: : 、社会与历史当中,要继承既有的文化成果,而对道有新的发明,必
: : 须靠人心的自觉。无论是创造、选择或诠释各种学说,乃至躬行体验
: : ,都是人的责任,于此可见人性的尊严。
: 请问“弘”究竟应做何解?
: 如果是“发扬光大”,那“道弘人”该怎么翻译较为妥适?
: 恳请赐教~
本章可翻译为:是人去创造了一个优美而富有意义的道德世界,
可不是有一个现成的“道”悬空挂在那里,可以充实人生,提供人生
所有的意义。“弘”是参与、创造、点化之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