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如何解读庄子的“坐忘”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1-12-18 21:02:15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
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
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
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大宗师》)
这一段是庄子著名的“坐忘”工夫。如果从字面意义解读,庄子
似乎是反道德,反对社会规范,反对感官经验,回归到万物一体的道
。如此一来就很难理解庄子在说什么,社会规范是顺应一时、一地、
某些人的需要而产生,是否恰当还可以有讨论空间;但反对仁义道德
和感官经验就说不通,难道庄子完全不需要过现实生活吗?
曾昭旭老师对于道家文本的解读提出一个很好的说法,他认为道
家批判的仁义并不是儒家的仁义,儒家的仁义源自人之性善,这没什
么好批判;但如果仁义变质成为僵化的教条,对生命构成压力、负担
,就需要反省、批判,道家针对的是这部分。结合此说来看,“忘仁
义”、“忘礼乐”不一定是反道德,而是“道德而无道德相”,不显
现定型的框架,自然达到仁义礼乐的境界,“忘”是超越而不是否定
。儒家和道家的主张并没有冲突。
为什么要“忘仁义”、“忘礼乐”?因为仁义礼乐一旦订出明确
标准,相对就有“非仁义”、“非礼乐”,人就要接受这些标准的检
验,做不到就批判,生命的压力、负担、创伤便是由此而来。但如果
是本来就想做、当下觉悟,就不必有太多繁琐的检验批判,才是真正
的仁义礼乐。
至于感官经验,恐怕也不能反对,除非是死人或昏睡,不然大脑
总是随时接受外界讯息的刺激,无法像电脑一样“关机”。就算是静
坐,也只是暂时摒除杂念而已,还是要过日常生活。道家的“道”如
果是提倡成为死人或昏睡,也是说不通的。“道”应该是活泼泼的生
命。因此所谓“离形去知”,我的解读是不依赖感官经验,不需要刻
意思考,身体自然能够顺利运作。如此一来就可以集中精神心思去做
更有意义、价值的事。重点在超越身体之上的心灵,而不是否定身体
。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双脚能走路,不是经过学习才会,而是本来
就会;如果要刻意思考操作,反而代表身体出问题。更有意义、价值
的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达成人我一体的“大通”境界。
这必须先放下自己内心的偏好和成见(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才
能办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