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
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执嫠之狗来藉。如是者,
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
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
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庄子‧应帝王》)
〈应帝王〉可以说是庄子的政治哲学,通过阳子居和老聃的对话
,提出“明王之治”的概念。阳子居认为英明的圣王应该行动迅速、
富有魄力(向疾强梁),对事物掌握透彻、思考清晰(物彻疏明),
又能够勤勉学习。但老聃却不赞成阳子居的看法,认为这些充其量不
过是技术性的条件(胥易技系),使人身心劳累(劳形怵心),到头
来只会成为被利用的工具,就像虎豹因为有美丽的花纹,所以被人猎
杀;猿猴和猎狗因为便捷,所以被人役使一样。
“明王之治”是无为而治,并非依靠领导者个人的才智和气力,
因为即使再怎么天才,和社会上所有人相比依然很渺小。庄子在此处
并未正面肯定制度的价值,但我认为良好的制度应该是达成无为而治
的先决条件。比如一个班级如果有完善的分工,风纪股长管好秩序,
卫生股长管好环境清洁,班长就不用做太多事。而如果班上每一个同
学都能够自动自发,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各股股长当然也就不用花太
多力气去管理。
问题是“自动自发”如何可能?归根究柢在于人的心态,面对该
做的事,如果内心是厌恶、逃避、排斥,觉得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
做起事来可能就会拖拖拉拉,结果也做不好。很多事情我们不一定积
极、乐意去做,但至少可以冷静回应。压力有时是自己给自己添加的
,凡事采取接纳、包容的态度,不要有太多先入为主的负面思维,排
斥和逃避的感觉就不会那么强烈,也比较能够自动自发了。这种心态
或许也是道家希望我们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