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户,知天下;不闚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道德经》这一章对一般人来说很难理解,我们从小到大接受教
育,长大接触人事物,吸收各种知识、累积各种经验,都是要增加我
们的“知”,为什么老子反而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行而
知”呢?可见老子此处的“知”,并不是就客观知识来说,而是就“
见天道”来说;前者是“为学日益”,后者是“为道日损”。
“见道”是一种特殊的“知”。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天
道下贯到每个人的生命当中,成为人内在的德性。要了解天道必须反
求诸己,从自家生命开始探索。纯粹的自我是没有任何经验内容的,
老子用素(未染色的丝)、朴(原木)来比喻,但人却容易迷失在经
验当中,以知识概念来自我界定,给自己或别人贴标签,比如学历、
财富、职位、性别、政党等,“真我”反而被遮蔽而消失不见了。因
此老子才会强调“不行”、“不见”、“不为”,这不是消极,而是
将焦点转移到真正重要的部分上。
了解“真我没有任何经验内容”,就可以有更大的自由,知道自
己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都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累积而成,这些选择
并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不是受到环境制约、条件决定的。当我
们把自己“归零”,当下重新开始,我们就随时可以做出新的选择,
改变对过去的看法,创造新的未来。就此意义来说,不管是执著过去
的经验,还是对未来设下框架,都会侷限住自我,离真正的自我或天
道也就愈来愈远了。《道德经》这一章也许可以从“当下恢复自由,
找回作主的力量”的角度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