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声叠影] 最好的幻觉——史蒂芬金与鬼店

楼主: stupidduck ((0‵◇′0) Ψ)   2010-09-05 16:01:16
【最好的幻觉——史蒂芬金与鬼店】
【cheddar∕Solar Material∕恐惧之乐∕2006/08/02】
刚刚读一本书读到快睡着,J. Walser 的《脉络下的龙树》,以社会运动的角度
重新评价龙树及其所引领的大乘佛教思潮,因此引用了不少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探讨西
元二世纪时的佛教社群概况,照理说是很有新意的一本书,观点和切入角度也很特别
。可是,一方面是因为我英文不好,读这本充斥各种跨领域术语的书备感吃力以致渐
渐丧失耐心,另一方面是,救命啊,天晓得我有多么排斥这类“格义”式的佛教研究
,难道印度文化 (同理,也包含了中国文化以及世上所有非欧美的文化) 本身不足以
自成一个完整而自给自足的体系,而非得援引西方哲学理论施行侵入式的剖析不可?
这若不是某种扭曲的文化霸权意识,那又会是什么?如果说大乘佛教的崛起是一种常
民信仰反抗经院宗教垄断的社会运动﹙当然我没有否认这点﹚,同理,法国大革命是
否也能说成是一种常民社群反抗精英统治的社会运动?既然如此,以印度佛教的大乘
运动作为社会理论的原始范式来解读法国大革命应未尝不可吧,问题是,就算真的跑
出一个天才把这本书给写了出来,欧美的知识份子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做法吗?我猜结
果肯定是干声连连。在绝大多数的西方哲学理论中,那用作某种规范的抽象思维框架
在价值体系上都远比作为被规范者的直接质材要来得高贵,前者是真理后者却粗朴无
序有待驯化,就如同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征服者与被统治者间的关系。不知我这样的
理解是否稍嫌偏激了呢?但我真的有这种感觉。
于是,为了提神和消气,想说来动笔写篇影评好了,之前一直想写但都腾不出时
间﹙奇怪,我到底在忙什么?﹚,就用这篇观影心得来缓冲我的愤怒吧。
凡是任何爱看恐怖片的人,都不能忽略史蒂芬金,这位号称“作品数量比洗衣店
送洗单据还多”的恐怖小说天王,有一卡车作品拍成电影,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三
部:“站在我这边﹙Stand by Me﹚”、“It﹙我忘了中文片名翻成什么了﹚”以及
“鬼店﹙The Shinning﹚”。我对史蒂芬金的认识是从“站在我这边”开始,记得里
面担纲演出的有时正前程似锦的瑞佛菲尼克斯,剧情描述美国南方小镇上的夏天,四
个男孩组成调查镇上孩童失踪案件的私家侦探队,但离家冒险的实质不过是逃避家庭
与社会加诸他们身上的郁闷空气。影片中纯真梦想的追寻混合著现实生活的沉重压迫
感,凝滞成无处可躲却又不断流逝的夏日时光。正要迈入青春期的我看完后因而大哭
良久,感觉那当中有一个角色是属于我,而我却没有任何归属。好令人难忘的一部电
影啊,那同时也是唯一一部我能直接从画面中闻到“夏天的气味”的电影,希望有机
会能够再看一次。
至于“It”,剧情则是孩童失踪案频传的某个偏远小镇﹙又是小镇!﹚上,七个
孩童齐力对抗一个装扮成小丑的恶灵,最后他们之间坚定的友谊终于战胜邪恶。这部
片的恐怖之处不在于那个原型其实是大蜘蛛、名为“它﹙it﹚”的小丑﹙牠将孩子们
掳回自己的洞穴内,以蜘蛛丝悬吊起来,这也正是为什么每个失踪孩童的幽灵都以一
种畏缩又充满病态兴奋的苍白表情告诉人们说“我正在半空中飞行……”﹚,而在于
七个孩童长大成人离乡背井,以为自己就此真能远走高飞再也不会被任何童年的幽暗
片段所攫获时,才霎然发现自己的心灵其实从来不曾离开家乡那个潮湿阴暗的角落,
每个人,都被自己与他人的过去牵绊住,当自以为自由的时候,却只是一再被那些记
忆往回拖行,事实上他们哪里都到不了。这两部电影不知为什么总是让我想起费滋杰
罗在《大亨小传》里曾经说过的一个譬喻,原文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大意是说,在
中西部小镇上的生活,就像一个大桶子里装满了螃蟹,在桶子里,所有的螃蟹都以巨
大的螯钳住彼此,每当有一只螃蟹想挣脱同伴爬出桶子,其他的螃蟹就会钳住它不让
它离开﹙也或许是想跟着它一起离开﹚,于是当你从桶子里抓出一只螃蟹仔细端详,
你会扯出所有的螃蟹,而且彼此紧紧挟制,彼此都难以脱身。
哪,真可怕,前者还可以,但后者我不想再看第二次。
相较于群体意识明朗的前两部作品,“鬼店”的主题却是具体的、实质的孤单。
被深山大雪隔绝在人群外,只有自己,并且最好且唯一的可能性也只有自己。由于这
部片众所周知,所以我就不介绍剧情,直接报告心得。
所有看过这电影的人,除了那两个堪称鬼片经典的双胞胎小女孩以及门墙上洪水
般涌溢的鲜血之外,都说最恐怖的地方在于杰克尼科逊那精神异常的、绝望又悽厉的
眼神。之前看蓝祖蔚的影评也是这样说。可是,我敢保证,如果认为杰克尼科逊那精
神病患般的眼神是本片精髓之所在,那么,这个人一定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史蒂芬金
迷。一定不是。如果你是真心这么想,那么,抱歉我用比较严苛的话来说,虽然你读
史蒂芬金,但你不了解他的作品美感何在。
不了解其美感何在,也就不能了解其恐怖何在。我爱史蒂芬金正是因为在他的作
品中,最美好的部分同时也是最令人恐惧的部分。史蒂芬金自己在《午夜禁语》的序
言中已经说的非常明白,那是关于“时间”;为所有人所共同拥有,也为所有人所共
同忽略。原本应该迅速飞逝的时间,在史蒂芬金笔下却常常变成是静止不动的。而我
们在日常生活所误以为的缓慢不动的时间,又正以难以想像的非快速度从我们身边呼
啸而去,再也不会回来。在时间动与静的反差之间,史蒂芬金在其每本书中几乎都在
描绘同样的一个世界,虽然有些描述得较隐晦,但有些却异常鲜明一眼即可认出,如
同在本片“鬼店”。那是一个“永恒”的世界。全然无视周边的变化与步调,始终凝
固在那里,维持本来样貌、耽溺于自身本质之美而永远静止的世界。死者和生者共有
的世界。既温暖,又令人毛骨悚然。因此,对我而言,“鬼店”最恐怖的画面不过是
一个定格的场景:在如鬼魅居所般的饭店庄园中,那从黑暗里独自流泄出金色光芒和
轻快乐声的大厅舞池。灿烂的舞池内,所有的人都维持青春年少的样貌永不衰老,夜
夜衣香鬓影杯觥交错,音乐不曾停息,宾客川流来去。甜美的夜晚,甜美的时光,日
复一日恒常如新……
只是他们都已经死亡。
引自︰http://blog.yam.com/cheddar/article/2813136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