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 Robin Yates and Readings in East Asian History

楼主: unknown (ya)   2010-08-25 17:07:57
由于我的专业领域是中国古代史,北美有相关资源与师资的学校并不多,
当初我所申请的七间学校包括Harvard、Chicago、Columbia、McGill、
Stanford、UPenn和Berkeley,里面除了Berkeley,全球排名都在前二十
,每一所都是一时之选。当初申请完后评估一下落点分析,Chicago、
Columbia、McGill和Berkeley 都有可能,只是都没把握,Chicago 中国
古代史的教授偏向古文字学,Edward Shaughnessy、 Donald Harper 两
人都是中国古文字的权威;Columbia 以往的亚洲研究不在中国古代史,
前几年新聘的李峰,主要研究领域在西周史;Berkeley 的Michael
Nylan专长是从战国到汉代的历史。在硕士阶段,这些学者的文章和研究
领域我都有所涉猎,然而研究旨趣相符的即是现在的指导教授Prof.
Robin Yates。
Prof. Yates 算是辈份较大的汉学家,以前在哈佛教书,王明珂、黄明崇
这些在中研院从事古代史研究、从哈佛毕业的学者以前都曾是他的学生。
他的老师大概是战后在北美从事古代史研究的第一代汉学家杨联升和史华
慈等人。中文程度相当的好,可以用中文发表文章,他为学相当仔细,一
直到最近才把以前的文章慢慢集合成书,以前都是一篇一篇文章的写。法
律史、女性史、军事史、医疗史和科技史都是他的研究范围。当我看他的
CV时,惊讶于他知识的广度与对中国史料的熟稔。
举几个例子来说,在2010年他即将出版三本英文专书,包括是撰稿人或是
编者,即将由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出版的 Law, State, and
Society in Early Imperial China,是对张家山汉简的翻译和研究,法
律文书一般都不是北美学者的长项,它本身涉及对出土文献、第一手资料
的识读能力;今年夏天即将由 Cambridge University 出版的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五卷,讨论中国的军事技术;还有与Lothar
von Falkenhausen和Yuri Pines合编的 The Birth of Empire: The State
of Qin Revisited;在明年预计出版的Cambridge History of War ,他是
编者也同时是撰稿人。比较有趣的是,他写过的中文文章包括中国古代下
层的识字能力 (〈卒、史与女性:战国秦汉时期下层社会的读写能力〉
简帛 3 (2008)) 。
第一学期我修习Prof. Yates的 Readings in East Asian History,这门课
他开设了二十几年,从以前在哈佛初执教鞭时就开始讲授,是一门关于中国
历史书目与研究方法的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西方汉学与中国历史研究的评
述,使用的教科书是Endymion Wilkinson的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
我很开心而且幸运的是这门课由一个熟悉西方汉学的老师来上,并且在图书
馆的研究室上,每堂课他会将书车装满,介绍每个领域相关的研究并且指出
图书馆在这方面的收藏,如果是图书馆没有的藏书,可以在世界哪里找到,
如何透过图书馆向北美的研究型大学商借。他可以从傅斯年、哈佛燕京、剑
桥图书馆讲到北大旁边的小书店。这门课最有趣的特点之一就是Prof. Yates
所提及汉学界的人物,包括师友与学生,举例来说,他硕士在Berkeley 时研
究中国诗学 (曾出版韦庄的相关研究),当时的语言学老师是中国的语言学之
父赵元任。谈及朋友或学生时,论及的人物多到我已经忘了有多少,比如说
他跟目前在UCLA任教的Lothar von Falkenhuanse教授说:如果你的博士论
文超过六百页,我就没时间看,尽量把它长度浓缩在六百页 (六百页!!)。记
忆中包括的人名从邢义田、杜正胜、蒲幕州、王明珂、李贞德、陈弱水、梁
其姿 (最近他们才合写了一篇女性史文章)、李零、李学勤 ……。
上课时总会觉得要具备如此深厚的学问需要花费多少的心力与工夫,而自己
的能力和知识又是如何的浅薄。从这堂课当中能感受到的就是不管是汉学或
是中国研究,北美相关的材料、方法还是理论都不是台湾和中国可以望其项
背。
1970 年在北美创设的古代中国学会,当时由Prof. Yates 的老师David
Keightley创立,目前由Prof. Yates担任主席一职,现在这个学会大概有三
百多人,从这个学会基本上可以一亏海外汉学的发展过程,其中的会员基本
上都是以西方人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典和德国等)与日本人,
出版 Early China杂志。中文在汉学界的出版基本上是个“重要”的语文,而
非“主要”的语文,傅斯年一百年前想把汉学正统从德国和法国人的手中抢回
来,目前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只是从欧洲转移到北美而已。
http://chuananhu.blogspot.com/2010_04_01_archive.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