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八国联军乃正义之师

楼主: RungTai (RungTai)   2014-02-08 20:46:12
原文连结 https://app.box.com/s/aaheyrea81ec6axyzhn0
图片连结 http://slide.book.sina.com.cn/slide_14_651_15682.html/d/32#p=1
作者: 刘淇昆
八国联军之战,是被华人歪曲或误解最严重的一段中国近代史。本人对这段历史一句话的
概括,就是本文的副题:八国联军乃正义之师。
八国联军为什么进军北京?两句话可以概括(1)清廷既然向西方各国正式宣战(这场战争由
清廷一手挑起),外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威逼京城,不是顺理成章的吗?(2)西方各国并无
灭亡中国的打算;进军北京,除了向清廷施压之外,主要还是为了解救被困京城、危在旦
夕的各国外交官和传教士。
[图]
北京市民搬梯子协助联军攻城
为行文方便,首先需要给这场战争起个名字。“八国联军”不能作为战争的名字。“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则是颠倒黑白,强奸历史,本人绝不采用。若遵循“甲午战争”的命名
法,这场战争应称“庚子战争”,因为战争发生在庚子年,由“庚子之乱”引起。
庚子之乱,乱自拳匪。“拳匪”是对义和团最准确的称呼,其首领(李来中、张德成、曹
福田等)及骨干是不折不扣的土匪、流氓、骗子。他们以反对外国传教、抵制洋货、铲除
洋人、二毛子(汉奸)为名,聚众闹事,为非作歹。清廷(西太后)被他们“刀枪不入”
的骗术所惑,想利用义和团打洋人,义和团遂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奉旨造反”。
“灭洋”者,一切沾‘洋’字的均在消灭之列。洋人、洋妇、洋孩固然格杀勿论,信洋教
的亦罪不容诛。拳匪杀害外国传教士、洋人工程师、华人基督徒和他们的家人,烧教堂,
扒铁路,割电线,拔电杆,烧车站,毁桥梁,捣学校,砸医院,破邮局,毁机器,沉轮船
,烧(西)药房,抢银行,打家劫舍,杀人放火。一时间,红色恐怖(拳匪头扎红巾,腰系
红带)笼罩中国大地和京都地区。
拳匪称外国人为“毛子”,华人基督徒为“二毛子”,“通洋学”、“谙洋语”、“用洋
货”者依次为“三毛子”、“四毛子”……直至“十毛子”。各类“毛子”,拳匪均视如
寇仇;轻则殴辱抢劫,重则乱刃加身。时人记载: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
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
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发生“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
同戮”。“义和团之杀教民毛子也,备诸酷虐,剉舂,烧磨,活埋,炮烹,支解,腰杀,
殆难尽述”。“保定属有张登者,多教民,团匪得其妇女,则挖坑倒置,填土露其下体,
以为笑乐。”
红色恐怖中,不仅沾‘洋’字的大祸临头,就是政府高官、皇亲国戚在拳匪面前都不免战
战兢兢。拳匪说谁是汉奸,谁就是。“鉴别”的方法是所谓焚表,即在烛火上燃烧一张黄
裱纸,纸尽灰扬,表示得到神的默认,此人才能免祸(不是汉奸)。要想加害于人,
焚表时略作手脚,此人即在劫难逃。拳匪甚至猖獗到了闯到紫禁城里去杀“头号卖国贼”
,即思想开明的光绪皇帝。
制造恐怖、疯狂排外的不仅是拳匪,还包括官军。杀外国人和二毛子杀红了眼,清军竟在
光天化日之下,在北京街头杀害德国公使克林德和日本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对后者破腹
剖心)。各国多次正式通告、照会,请求清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外交官和传教士,清政府
的回应是变本加厉。既而,清政府竟然昏聩、疯狂到向西方各国同时宣战,派重兵围攻北
京大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妄图杀尽在北京的各国外交人员,以及躲在西什库教堂的所有
外国传教士和教民。这样的政府、这样的暴民,不教训行吗?
庚子战争是中国的国耻。耻辱不是因为战败,而是政府和百姓表现出来的令人难以置信的
愚昧、野蛮和狂妄,是中国犯下的严重战争罪行。此战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其空前绝
后处有八,容我一一道来。
(一)中国在大规模残杀外国传教士和教民(本国基督徒)、焚烧教堂、杀害外交官之后,向
当时世界上所有的强国同时宣战,计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国、
奥匈帝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十一国。几年前的甲午战争,一个日本已经把中国打
得落花流水。现在清廷挑战全世界的列强,《宣战诏书》宣称要对各国“大张挞伐”,这
种愚昧和狂妄,古往今来可有先例?
(二)清廷对十一国宣战,外省督抚中的头脑清醒者,如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等,看到亡国之祸就在眼前,遂发起“东南互保”,公开声明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他们与
各交战国达成协议,东南各地方政府不奉行宣战诏令,列强也不得在东南地区启衅。中央
政府作战,地方政府中立,并与各敌国互相保护,如此荒唐之事,古往今来可有先例?
(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以文明古国自命的中国在庚子战争中的首要战略目标竟然是攻
陷北京的各国公使馆,杀尽各国外交官和家属(以及被使馆庇护的中国教民)。战争中应
该保护外国侨民;中国政府竟公然悬赏捕杀洋人:“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
孩三十两”。这种杀尽外交官、杀尽洋人妇孺的野蛮、残酷,古往今来可有先例?
庚子战争中,大部分在北京的外国公使馆被焚毁,包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国、荷
兰的公使馆;各国外交官、家属及使馆庇护的中国人躲到建筑坚固的英国公使馆避难。在
清军及拳匪的猛烈攻击下(包括火攻),使馆内七十一人遇难,其中有六名儿童(更多儿
童在饥饿、病痛中挣扎),数百人受伤。对外国传教士,中国要斩尽杀绝。根据教会(保
守的)统计,241名外国传教士和家属在庚子战争中遇害;其中天主教传教士53人,新教
传教士及其子女188人,其中儿童53名。
中国的基督教教堂绝大部分被破坏、焚毁。以使馆、教堂为武力攻击目标,以外交官、传
教士为疯狂屠戮对象,这是德国、日本法西斯在二战中都没干过的。
(四)如前述,中国在庚子战争中的首要战略目标是攻陷京城的各国公使馆。一个国家用战
争手段、正规军倾全力攻打京城的外国使馆,本应易如反掌,得手不过“一弹指间”,可
是竟然久攻不克,最后以失败告终。如此战绩(或曰败绩),古往今来可有先例?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攻打外国使馆的清军主力是董福祥的“甘军”,加上拱卫京师的御
林军“虎神营”、“神机营”的配合。董福祥麾下的甘军至少有二十七营,以每营五百人
计算,甘军人数至少一万三、四千。“使馆区内被围者约3000人,当中2000人为寻求保护
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儿童76人”(摘录自《维基百科》)。
兵力对比如此悬殊,武器装备呢?过去中国人一个遮羞的说法是我们的大刀长矛对外国的
洋枪大砲,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中国军队早已经现代化了。当时清军在北方的主力“武
卫五军”(即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军、宋庆的豫军和武卫军统帅
荣禄自领的中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比外国联军差。他们不仅配备洋枪洋炮,而且“出洋操
”,即按外国军法操练。
以聂士成统领的武毅军为例。武毅军兵员16200人。步兵的装备:德国制造11毫米口径连
发毛瑟步枪和单发毛瑟步枪共10000支,7.9毫米口径毛瑟步枪2100支。骑兵的装备:奥地
利产8毫米口径连发骑枪1400支。军官装备6发转轮左轮手枪。另外还装备有英制温彻斯特
-2型步枪及俄罗斯制造的步枪。机关枪其时刚刚问世,武毅军拥有両挺德国造马克辛重机
枪。(武毅军拥有的各式大砲、机关炮未包括在内)
[图]
八国联军缴获的清军炮弹。
再看看外国联军从天津附近的武库中缴获的中国军用物资之清单。
36门克虏伯大砲,口径87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其中大部分仍装在箱中
60门克虏伯大砲,口径70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速射机关炮,口径57毫米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机关炮,口径47毫米
42门大砲,其中一部分为诺尔登费尔德式,一部分为上海机器局制造,口径37毫米
10门速射机关炮,口径37毫米
20门小口径的速射机关炮
3万支具有最新标记的毛瑟枪和曼里彻式来福枪
3万把刺刀、军用品及其他
(时值二百五十万英镑)
[图]
八国联军缴获的清军火炮,看来装备并不差。
这一个武库几乎可以装备双倍的八国联军(联军一万六千人)。
在北京,攻打外国使馆的甘军武器装备远胜于使馆的防守者;后者只“配备三支机关枪及
四门小火炮”(摘录自《维基百科》)。拳匪的武装虽不及正规军,但因为清廷望其“灭
洋”,军需枪械已有政府供应。昏庸的直隶总督裕禄把拳匪视为国之干城,军需、粮饷要
多少给多少,甚至让拳匪到军械所去自取武器。
英国公使馆北邻翰林院。中国翰林院不仅是至尊至贵的衙门,也是珍藏卷帙浩繁的各类古
版善本的巨大图书馆,其收藏包括价值无可估量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底本。
清军为了火攻英国公使馆,在焚毁附近的大片民居之后,竟然一个庭院一个庭院地将翰林
院纵火烧毁,数千万卷古籍善本付之一炬。只是烧了翰林院,公使馆仍然可望不可即。
京城的战场除使馆区之外,就是西什库教堂。北京的基督教“南堂”、“东堂”、“西堂
”等十一所教堂均被拳匪焚毁,北堂(即西什库教堂)成了外国传教士及3200名中国天主
教徒的避难所。守卫北堂的是42名法国和意大利士兵;攻打北堂的是成千上万的拳匪。6
月17日起,清军也披挂上阵,军机大臣刚毅督师。教堂一旦被攻破,将是惨不忍睹的大杀
戮。可是西什库教堂巍然屹立,拳匪和清军就是攻不下来。中国军民废物到如此程度,夫
复何言。(西什库教堂被围攻两个多月,教民死四百人,七十六名儿童遇难。法、意士兵
十五人阵亡,指挥官、副指挥官殉职。)
(五)庚子战争中的交战双方,一方(西方列强)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为另一方(中国)好
。中国的失败乃是中国的大幸运;若八国联军失败,将是中国的大灾难。这难道不也是战
争史上的今古奇观?
战争爆发前两年(1898),光绪皇帝主导的变法维新在西太后为首的守旧顽固派反对之下
失败了。西方各国支持中国的变法维新,希望中国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从中世纪的野蛮国
家进化为现代的文明国家;对戊戌政变后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的光绪帝寄予同情。因为担
心光绪被谋害,法国政府要求派医生给(据说重病在身的)光绪检查身体。西太后欲废光
绪帝,另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俊为帝,因为外国使团表示不满而未能如愿(列强不能干涉
中国的内政
作者: biglafu (哥吉拉弗)   2014-02-08 21:14:00
在战争里谈正义?????
作者: iamdiff (象棋来一杯)   2014-02-08 22:46:00
那流落在英、美、法等国的中国文物,是哪来的?
作者: kenco (最近走希腊风)   2014-02-09 00:39:00
中国当时确实野蛮又不讲理
楼主: RungTai (RungTai)   2014-02-09 01:02:00
流落在外的文物至少还知道在哪、是哪些翰林院内到底被烧掉了啥内容 现在连"知道"都无法"知道"
作者: s110220 (s110220)   2014-02-09 10:40:00
只能说~ 满洲人不意外
作者: proletariat (Die Ruinen von Athen)   2014-02-09 11:41:00
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不少是中国人卖出去的
作者: yahc (需要好运气)   2014-02-09 17:25:00
这篇是怎样
作者: lucifer777 (蛇)   2014-02-09 18:59:00
满清 不意外^^
作者: monismile (古今多少事)   2014-02-09 19:53:00
直接说四人帮就行了写的落落长...后清教科书歪曲中国人误解不意外啦
作者: asdbnm626 (诚实精)   2014-02-09 22:30:00
台湾目前教科书这一段编的还ok 建议本文作者可以去复习
作者: hazel0093 (heart-work.info)   2014-02-10 10:13:00
我才发现原来中近现史版的cjol可能是分身XD
作者: allensua   2014-02-10 13:17:00
写得也太虎洨了吧???
楼主: RungTai (RungTai)   2014-02-10 13:40:00
现在的年轻26也觉得64很唬洨阿 也才不过20年而已
作者: CHERRYCOLA (樱桃可乐)   2014-02-11 02:31:00
前段写的政治军事局势应该是没有错的 危害中国民众的是义和拳拳(乱)民 再来是清军 影响较少才是其他外国军队只是后面在天津一带联军的临时政府施政 有史料可佐证吗
作者: Swallow43 (绝对领域命者)   2014-02-11 03:00:00
通篇错误一堆啊...
作者: Frobenius (▽.(▽×▽φ)=0)   2014-02-12 22:46:00
有人可以解释哪里有错误吗?
作者: shevchenco (冬肥)   2014-03-12 01:12:00
最近这篇被疯狂转发啊,脸书也看到一堆在转的. 我比较介意的是,周遭好多人都觉得这篇文写的是对的.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吗?那我们跟对面不是一样的吗
楼主: RungTai (RungTai)   2014-03-14 12:40:00
你自己还不是只会说人“政治错误”不也是自己说的那种人?都转了一个月了 “指正”在哪里?可能还需要酝酿吧 (摊手)
作者: awayaway (away)   2014-03-15 20:58:00
伊拉克人表示:
作者: Tim1107 (可怕面包)   2014-03-18 06:15:00
我等了好久.都没人针对这篇文的错误进行指正.我就姑且当这文章是对的吧。
作者: shevchenco (冬肥)   2014-03-20 02:50:00
其实大陆的年轻人也有很多人知道64,只是避谈至于更实际专业的反驳文......没有并不代表这文就是对这篇长文讲了一些事实,但逻辑上却容易给人八国联军正当防卫的印象,所以我才说只是跟对岸一样的诠释我的确先入为主,我觉得没有"指正",是因为很多人觉得不值一驳...
作者: borriss (松)   2014-03-20 13:39:00
同时跟十一国宣战的天才
作者: swimming7 (小朋友)   2014-03-22 05:45:00
说文章通篇错误,却又无法举証?!
楼主: RungTai (RungTai)   2014-03-22 13:05:00
说还在蒐集回顾文献资料也好 说“不值一驳”未免太阿 Q
作者: tcod (圈)   2014-06-14 14:31:00
我觉得,都给你觉得就好了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