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社运再出发五:突破法令结构 劳运才能蓬勃

楼主: hehe77 (hehe)   2009-03-10 01:02:07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台湾社会运动再出发
地 点:台北市NGO会馆
主持人:吴玉祥(台湾劳工阵线理事长)
与谈人:孙友联(台湾劳工阵线秘书长)
李健鸿(文化大学劳动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林良荣(北海道大学法学博士)
白正宪(台湾劳工阵线理事、大同工会前理事长)
赖万枝(银行员工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
整 理:孙友联、郑天睿
台湾的劳工运动,从解严后开始蓬勃发展,在民进党执政之后,许多
全国性的劳工组织也纷纷成立。劳工运动的进行可以说是社会民主运
动的主要力量。在这几年来,台湾的劳工运动遭遇了怎样的问题?面
对政府、资方,劳工运动的困境是什么?而台湾的劳工运动又需要进
行怎样的改变,才能够真正达到社会民众推动的可能性?
座谈会主持人台湾劳工阵线理事长台湾的劳工运动吴玉祥在活动开场
时提到,社会大众都非常关心台湾社会的变化,民众透过电视媒体来
了解社会的变动,但是,台湾社会真正的变化,从媒体中很难找到真
正的答案。
劳工运动受政治经济环境影响
台湾的劳工运动,经历了工资、工时以及周休二日的调整。劳工们,
组织全国产业总工会、全国银行联合会等全国性的团体。但是,这些
组织的成立,是法外施恩的结果。整体来说,近年来,劳工运动仅仅
促成了片段的修法,劳工组织没有真正明显的进步。
许多劳工运动团体,仅仅依著政府的法令政策而走,没有办法先于政
府提出对劳工最有利的政策。更有不少工运团体,彼此斗争让人心寒
。究竟台湾的劳工运动要怎么走,要怎么检讨,都是需要透过大家的
力量进行思考与讨论。
座谈会中目前为台湾劳工阵线理事的前大同工会理事长白正宪表示,
台湾的劳工运动,受到台湾政治经济环境很大的影响。
过去劳工运动之所以能够发展,是经过解严后,才开始了大量的劳工
组织运动。而台湾经济政策的改变,使劳工运动受到很大的冲击。外
劳的大量引进,名目上是表示台湾劳工不愿意就业,然而事实上是资
方希望使用更低廉的劳动力。外劳的引进,再加上制造业的产业外移
,造成台湾严重的失业问题。失业问题日益严重,以台湾民营产业工
会为主体的劳工运动,也开始慢慢走下坡。虽然还有公营事业工会的
存在,但是公营事业工会,所关心的议题与一般民营劳工是相距甚远
的。
台湾缺乏真正的左派政党
而在这样的结构底下,劳工随时可能遭遇失业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
会之下,资本家为了最大利益的取得,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控制劳工。
在工作可能无法维持生活困难的状况下,要让劳工出来参与劳工运动
是很困难的。
劳工运动的进行是离不开政治的。然而台湾社会,缺乏真正的左派政
党,台湾政党多与资本家合作。台湾的政治经济体系需要进行根本的
改变,无论劳基法、就业服务法、税制或是产业政策,都需要更多人
直接以行动来支持与改变。台湾劳工运动的前景是好的,但是需要更
多的人加入,这样台湾劳工运动与社会运动才会有新的做为。
银行员工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赖万枝提到,台湾的劳工运动最大力量
是工会,而台湾的工会运动,花费了很久的时间才真正正常化。在旧
有的工会法之下,要成立全国性的工会是不可能的。过去为了成立工
会,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与政府诉讼,而资方也趁机进行了许多打压
手段。
以银行工会来说,近年来是银行业的寒冬。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合
并了许多银行,银行合并后,工会就被消灭,许多人也因为银行合并
而失业。银行工会的劳工运动,进行了许多讨论,会员是工会实力的
基础,没有实力的工会没有办法真正为劳工做什么。而工会是不是太
过本位主义?因此银行工会开始讨论,最后让,合作社或是其他类似
产业,也能够加入银行工会,帮助更多劳工,也增加工会的实力。
劳工的保护政策 似是而非
劳工运动,会受到政治经济极大的影响。政府与财团是影响台湾政治
经济最主要的因素,而台湾的政府与财团的关系是暧昧不明的。在政
府官员的思维以及政治取向没有改变之下,不能够太过于依赖政府。
台湾的经济政策导致资本快速的流动,而劳工的保护政策又是似是而
非。面对这种状况台湾的劳工该怎么做?虽然还有许多工会在运作,
但是劳工团体的劳劳相争一直没有减少,如果工会体质不健全,要怎
么进行劳工运动?又怎么可能参与社会运动?
要让劳工能够参与社会运动,要从工会本身进行改革。工会干部需要
更严密的训练,掌握位置之后要真回馈劳工,工会的基础组织工作还
需要改变,劳方资方以及政府都需要改善,社会才会有良善的循环。
文化大学劳动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健鸿认为,台湾劳工运动的问题可
以从议题、以及群众组织面来进行思考。
以劳工运动的议题来说,这几年来,主要关系的是劳动三法的议题,
但是劳动三法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反而是就业安全相关政策突飞猛进
的成长。劳工运动关心的议题是否需要改变?或是要重新讨论推动的
策略?
从群众组织面来说,工会组织虽然有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彼此间的
关系不紧密,反而消减了劳工团结的力量,工会的力量越来越分散,
劳工运动在进行谈判时力量不集中也不一致。而部分有力量的工会也
在慢慢的消失、慢慢减弱。台湾工运越来越少向外结盟的行动。工会
对于社会结构的变动是否足够了解?现在的工会究竟是未谁而努力?
是为工会会员?还是所有的劳工?过去台湾劳工运动所关心的对象是
典型工作者,但是目前非典型工作者逐渐增加,派遣契约工也越来越
多。劳工运动是否要思考如何与非典型工作者结盟,让劳工运动的群
众与组织向外扩散。
政府与政党采取两面手法
台湾政府在面对劳工团体时,大多采取怀柔的态度,美其名说是进入
新国家统合主义时代,但是根本没有建立正式、?通的劳资沟通管道
。资方与政府在面对劳工议题时,彼此都有共识,互利共生。政府与
政党在面对劳工议题时,大多采取表面上不表态私底下进行沟通压制
,而资方目前都采取慈善的态度来自我包装。这样的状况,使劳方在
没有良好的法律政策之下,难以施力。
劳工运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需要思考,劳工本身是否有跟上社会的
脉动与变迁。
台湾非典型工作者越来越多,典型工作日益萎缩,但是劳工运动所关
心的议题还是以典型工作者为主轴。在全球化的状况之下,弹性化工
时与非典型工作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劳工运动需要思考,工会
是不是要吸纳非典型工作者?而劳工运动对于弹性化之下的就业安全
政策提出意见与看法?劳工团体对于派遣人员的态度又是什么?
被遗忘的长期失业者
另外,对于台湾目前的失业问题,政府主要关注的是特定对象的失业
问题。部分特定对象如果失业,享有丰富的就业训练资源。然而长期
失业者,确没有受到应有的帮助,永远无法脱离贫穷。劳工运动面对
这样的问题,立场又是什么?
面对外劳问题,如同前几位与谈人所提,外劳的引进会严重冲击台湾
劳工的权益。而目前在台湾的结构之下,越来越多的外劳不是在制造
业工作,而是在服务业工作。劳工团体需要去深入了解,制造业外劳
的减少原因是什么?需要从整体国际竞争的观点来进行思考。
劳工运动如果不希望成为社会快速变迁下的局外人,就要更深入了解
社会结构发生什么变化,而不是用旧有的概念进行思考。
民进党执政八年 没有核心的劳工政策
北海道大学法学博士林良荣很痛心的提到,民进党执政的这八年来,
台湾的劳工运动是失败的。民进党政府号称要推翻威权,但是并没有
核心的劳工政策,也没有工会政策。在整个政党运作的过程之中,工
会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所以政党不需要真正关心劳工运动的议题,
只需要关心是否能够维持过去的关系。台湾的劳工运动、工会,都还
在发展中,工会没有力量,是因为工会在政权形成时没有基础。而且
工会的发展在工会法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工会的协商与抗争行动
都是在企业内发生的,如果没有法令保护,资方能够很轻易的将劳工
的力量瓦解。
面对许多政治层次的问题,劳工都没有力量,工会也没有力量。工会
没有政治资源就不会有政治力量。劳工的福利预算的编列,其实都是
政治问题,都是政治斗争的过程,而且是在不平等的状况之下形成的
,所以很难形成真正跟劳工切身相关的议题。应该让不公平的结构、
法令、福利进行改变,工会力量、劳工运动的力量才可能蓬勃发展。
台湾劳工阵线秘书长孙友联表示,一直以来,台湾的劳工政策都是锦
上添花的政策,没有真正雪中送炭的政策。台湾劳工运动与工会的发
展面临很大的问题,工会所能够聘任的专业组织者或是政策论述者都
是非常有限的。简单来说,从组织层面来看台湾的工会发展是停止甚
至倒退的,台湾工会并未普及,没有更多人加入工会或组织工会,而
产业工会组织力也太过薄弱,这是未来可以发展的部份。
而劳工运动跟政治相关的讯息,从国民党到民进党,台湾工会一般停
留在很扭曲的状况。台湾工会还是以职业工会为主,职业工会很难真
正代表劳工。民进党执政后,在政策上还是往职业工会靠拢,并未真
正帮助劳工。
劳工运动下一步怎么走?不想看到政党下野后才认为自己是左派、才
往社会民主的方向走,左派不是在野党的宿命。劳工运动需要重新定
位找出重新发展的目标, 才可能进一步影响政府的政策,重新定位
在国家政策发展光谱上的位置,找出一个方向。
台湾劳工运动面临三大断层
与会者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系博士林宗弘发表意见认为,台湾的劳工运
动发展,从工会来看是有三个断层:解严后、制造业转型服务业、制
造业的改变。工会很少有年轻的理监事,而许多年轻人参与工会但是
不知道工会在做什么,也有许多高科技产业并没有工会。
工会干部跨需要切割线,以及理解现代年轻人的结构,许多制造业的
年轻人是工会接触不到的。这样的状况妨害了工会组织的扩张,这些
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
台湾劳工阵线理事的前大同工会理事长白正宪提出对于派遣员工的看
法,非典型工作者的权益是需要保护的,但是,要在以劳基法为基准
的方式,针对所有类型的劳工,都有其基本的保障,进行对劳工最有
利的政策设计。
而目前台湾劳工运动,面临最的问题,是生存的问题。劳工团体只能
在行有余力之下进行劳工运动。而最根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劳工团
体需要跟政治结合。政党不会主动关心弱势团体,劳工团体需要更深
入的与政治结合。台湾存在着左派政党的可能性,但是需要等待最适
切的时机。
在座谈会的最后,主持台湾劳工阵线理事长台湾的劳工运动吴玉祥总
结表示,台湾的政治人物下野了才开始选择往左靠,就已好开车一样
,只有超车一样,只有超车时才会靠左边,超车后就急速再靠右,政
治人物也都还没有觉醒。台湾的劳工运动要走到怎样的方向,需要有
更新的视野,更开扩的眼光,掌握局势的动向,重新思考,创造劳工
运动的前景与未来。
文章出处
http://www.wretch.cc/blog/NGOTW/7581045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