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社运再出发二:教改教改 还要怎么改

楼主: hehe77 (hehe)   2009-03-05 05:03:43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台湾社会运动再出发系列二:台湾教育改革的反省与展望
主办单位:社团法人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
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
主 持 人:顾忠华(社团法人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创会会长
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董事长)
与 谈 人:依发言顺序
吴忠泰 全国教师会理事长
简淑慧 反高学费联盟总召集人
丁志仁 中华民国教育改革协会常务理事
谢国清 全国家长联盟理事长
周志宏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文教法律研究所教授
张则周 台北县板桥社区大学主任
冯乔兰 人本教育基金会执行长
王颢中 中学生学生权利促进会代表
整 理:郭美君、詹嘉纹
主持人顾忠华一开场即向与会者透露一则新消息,即教育部郑瑞城部长
希望未来针对不同教育议题定期举办公共论坛,与民间团体有更多沟通
互动,因此,教改团体可以好好把握此机会,与公部门、社会大众展开
更积极的对话交流。
十年教改的成绩检视
十年来的教育改革改变了什么?是否进步、如实承诺实践改革?顾忠华
认为可以从四个面向进行审视,一为社会的价值观,二为制度面,三为
政策是否贯彻教改理念与诉求,四为教育现场的实际执行层面,包括师
生关系、校园内的权力关系等,而今政党轮替,教改运动是否将展开新
的形式?社会运动的力量有何机会与动力,是否有新的重心及方向?整
个台湾的教育环境,是否能有“二次教改”等,皆是值得所有关心教育
议题与发展者下一步关注的课题。
利益团体干涉
导致教育政策推行延续性不足
从政策施行层面来看,台北教育大学文教法律研究任教的周志宏教授提
到1994年之后台湾教育法制开始有重大发展,然而后来有几次法律的全
文修正反而有点背离教育改革关心的主要取向,他指出,教育部政策的
形成有一贯性和延续性,过程中必然会视社会需求而调整,即使形式上
符合教改需求,但由于原初的理想并未完全被采纳,因此实质上未必能
达到教改的效果;部长的更替更不见得会导致政策重大改变,政策主导
权其实不在教育部而在立法院,而立法委员背后代表的则是利益团体,
所以说利益团体才是影响我们政策施行成功与否的重要关键。而在国民
教育阶段,最大的争议则是中央与地方权限化的问题,角力不会因政党
轮替而消灭,仍持续存在,只要有不同政党执政,权限争议即不易达成
。此外,还有很多重大议题皆在立院受到阻拦,包括教师劳动三权的行
使、家长参与教育法制化至今仍未见成果,教育的创新、实践的鼓励,
公办民营、另类教育的法制化等,皆未完全达成。
经费不足,政策大打折扣
全国教师会理事长吴忠泰以提问方式问在场与会者,现今社会大众高度
依赖媒体接触教育议题,但媒体的报导真能反映教育的全貌吗?是否能
以此评断过去教育的成或败?从而省思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而全国
教师会长年穿梭在国会、社运团体、教育部政策决定委员会中的观察,
看到了很多政策往往由于经费不足而大打折扣,感叹教育政策的推行若
要能成功,实必须“天时地利人和”;此外,中央与地方的争议,也造
成协调费时,从教师角度谈教改,吴忠泰认为,教师不仅是政策参与者
、监督者、也是执行师,需加强与社会的对话。吴理事长同时表态支持
中小学教师应课所得税,才不致形成税制不公现象。
教育经费不足
反高学费联盟总召集人简淑慧指出,在WTO之下,台湾为了配合GATS(
服务贸易总协定)发展,教育走向自由化、市场化,反高学费联盟即是
反对教育往商品化、营利化方向发展,而且高学费问题不只存在于高教
,其实幼教比高教还严重。而去年办理就学贷款已超过72万人,显示高
学费并非个别贫穷问题,而是税制不公的问题,目前的税制有利于大企
业,等于是政府帮其节税,而国家的教育政策以成立技术学院、培养科
技、半导体人才为主,有忽略文化艺术领域人才培育的疑虑。简淑慧认
为,争取教育预算的来源,把饼做大,而非在同一个饼里面跟其他社会
福利预算排挤,才能解决此问题。
扭曲的价值观
除了政策层面,若从教育现场观点来看,人本教育基金会执行长冯乔兰
以几则数据显示,目前我们的国高中、小学使用参考书、测验卷、以及
早自习考试的频率仍十分频繁,然而,仍有学生认为:“每天考试本来
就是如此,虽然痛苦但必须接受。”她担忧,当学习主体习惯了这些违
法的事情,欲再矫正已变形的身躯,学生反而会抗拒、觉得我们是在扭
曲。她另举例,人本曾到某国中追查能力分班,站出来希望常态分班的
老师与人本却遭到家长攻击,甚至连老师也不希望取消能力分班,显示
升学主义及菁英主义的依然盛行,如何使国中校园教学正常化,仍有很
大的努力空间。 提高大人的素质 才有可能改变孩子
而全国家长联盟理事长谢国清以学生家长身分讨论这个问题,据他观察
的结果发现,在教育现场经常出现违反教育核心价值的情况,例如体罚
、使用参考书、能力分班等问题仍旧存在,他的孩子曾跟他说:‘我们
的人类一定会一代不如一代,因为大人们都说话不算话。’由此可看出
,学生日日在如此教育环境里,不断接受到这些“讯息”,受到的影响
很大,同时服务于社区大学的谢国清认为,教育体制是整个国家的责任
,因为体制其实是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之延伸,并指出大人的品质应
提高,积极让成人世界有更多的改变,才可能进一步去改变孩子。
培养人民公共性 让台湾社会与国际接轨
针对提高成人素质方面,中华民国教育改革协会常务理事丁志仁认为,
我们应该走出戒严,迈向公共化。想要走出由政治控制的教育,就必须
提升人民的公共性,因为人民的公共性不增加,政治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目前的教育改革看来似乎是有在开倒车的倾向,要如何建立不用考试
成绩来评比个人成就等价值观认同?他提出几个建议:一、尽量催化国际
影响,不故步自封。二、尽量扶植教育现场,构成教育专业新底层后才
有力量往上。三、所有NGO团体在经营技术上进行软件升级,组成横向
串连的力量。
教改有成也有败 仍需继续努力
谈及十年教改的成或败,台北县板桥社区大学主任张则周指出1994年
410教改运动大游行后,已有改进的部份包括:制定了未尽理想的教育
基本法及相关教育法案;增设公立幼儿园;学生权益获得维护;家长的
教育参与权、教师的自主权皆获得提升,教育机构与官员的威权心态已
获改善;社区大学的筹设,使成人成长的机会增加;由于民间改革团体
的日益增加,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正面影响舆论,提升了民众的公民
意识、民主素养。
退步之处,包括:政府并未重视及落实民间教改团体所提的结构性教改
具体方案,只在枝节的问题上着力;全国总预算分配不合理经费编列不
足、运用不当;升学压力依旧;公立高中、综合高中以及完全中学增加
很少,未符合普设公立优质高中的理想;中小学每班人数降低速度极慢
;一般学生及民众普遍缺乏理想及批判、反思的能力,更缺少经过思辨
后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他认为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为尽速使台湾每个孩子脱离贫困及
升学煎熬,都有机会进入免试及优质的社区内公立幼儿园与中小学接受
13年国民基础教育(3岁入学、幼儿教育2年、小学5年、中学6年)。二
为盼望发展中的社大能与所有进步的NGO、志同道合的伙伴结合,从整
体改革思考、取得共识、互相支援、共同监督政府,并督促政府做彻底
的改革
靠社运团体深耕基层
中学生学生权利促进会代表王颢中从学生角度看教改,指出过去十年有
许多进步的政策、指标性的法案,如九年一贯、小班小校等,然而社会
大众对教改成效观感并不好,而且这些议题原本由民间力量发起,最后
却变成民进党的议题,主导性掌握在民进党手里,是社运团体必须正视
的问题,他认为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深耕基层,如果教育理念很高,但教
育现场无法跟上脚步,是社会团体的责任,因此应从老师、学生着手,
从各社团的草根群众进行深耕。
听取人民声音
在座谈会的最后,主持人顾忠华总结表示,台湾教育改革的运动刚开始
是因累积了过多压力,不得不爆发的结果,但之后许多教改团体提出了
进步的诉求,却也遭致强力反弹,如一纲一本或多本的争议,即反映了
“超前立法”和执行方式未配套的问题。今天从不同层面来讨论十年教
改的成果,我们发现有许多突破、改进之处、但仍有更多问题值得大家
深思以及着手改善,政府部门所应该做的是要将民间创意吸收成政策,
针对不同的议题要用不同方法去做,而民间团体也要互相串连,发挥监
督政府的力量,使我们的下一代不再积非成是,能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

出处
http://www.wretch.cc/blog/NGOTW/758038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