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 kissung : 随喜~慈悲喜舍 04/18 07:56
板友提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顺便作个补充
略释:四无量心、大悲 摘自:仓忠仁波切__教授汇编
(一)四无量心的“因”:
于意识上能生四无量心之力,是四无量心的“因缘”;开示四无量心的善知识,是四
无量心的“增上缘”;四无量心之前位无间而有的“能生四无量心的明识”,是四无量心
的“等无间缘”。
(二)四无量心的“体性”:
(1)总的体性。具有:
(1-1)离四者不相顺的差别:
慈无量离“损心”;悲无量离“伤害”;喜无量离“不喜”;舍无量离“贪”。
(1-2)对治的差别:由彼四者,而得此诸所断品的对治。
(1-3)所缘的差别:由彼四者,而缘念众生。
(1-4)作业的差别:由彼四者,而成熟众生。
(2)个别体性:
四无量心是依“不共增上缘--初禅以上静虑”所引生。
“慈”:依止静虑(色界禅定),愿诸有情得乐之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以及
彼相应诸心、心所。
“悲”:依止静虑(色界禅定),愿诸有情离苦之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以及
彼相应诸心、心所。
“喜”:依止静虑(色界禅定),愿诸有情不离乐之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以
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舍”:依止静虑(色界禅定),于诸有情利益之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以及
彼相应诸心、心所。
【大悲】:
“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如经论中说,大悲犹如大乘的命脉,初、中、后皆为重要
。大悲的“所缘”:具足三苦的一切众生。
大悲的“行相”:如何能令一切众生远离痛苦,愿一切众生皆能远离,我当令其远离
“大悲”与“悲无量”的差别
“大悲”、四无量心之“悲无量”,二者有四句差别:
(1)是大悲,不是悲无量。事例:尚未证得初禅根本定之资粮道菩萨心续中的大悲
(2)不是大悲,是悲无量。事例:声闻独觉心续中的悲。
(3)二者皆是,是大悲,也是悲无量。事例:圣者菩萨心续中的大悲。
(4)二者皆非。事例:未入道者心续中的悲。
未依禅定为增上缘亦能生起慈、悲,即是说心续中有“止”和“观”,但并未获得禅
定。虽然未获得禅定,但也可称为声闻独觉阿罗汉,因为,阿罗汉可分为二类:(一)俱
解脱阿罗汉——已获得初禅静虑,具有神通的阿罗汉;(二)慧解脱阿罗汉——未获初禅
静虑,未具有神通的阿罗汉。
同样的道理,一类阿罗汉的心续中有“悲无量”,一类阿罗汉的心续中没有“悲无量
”;但是,一般的“慈”、“悲”,阿罗汉的心续中皆是有的。差别在于:修行者的修行
力道、成就之大小而有差别。慧解脱阿罗汉——未获得初禅静虑、不具有神通,此类阿罗
汉虽无“四无量”,但是,可称为心续中有“相似四无量”的阿罗汉。
>>>>>
[1] 《杂阿含经》:
“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修习多修习(透由内心意识修习止、观),
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色界初禅乃至四禅)具足住,慈、悲、喜、舍。”
[2] 本文教授提到,“四无量(慈悲喜舍)”和“大悲”不同,大乘才有大悲引发菩提心。
例如,小乘声闻和独觉有慈悲喜舍四无量,但没有大悲。又,正式的四无量是依色界
禅定生起,如阿罗汉的四无量,是阿罗汉的身语意当中,内心意识依于证得色界禅定生起。
[3] 延伸学习:《现观庄严论》如圣格西教授 2024-03-12
悲心、悲无量、大悲心,三者有何差别?悲无量、大悲心二者有哪四边差别?
https://www.facebook.com/rushengeshe/videos/81096748772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