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上一篇...)
达赖喇嘛尊者:什么叫修?1995年1月9日于印度达兰萨拉寝宫
转自:https://www.facebook.com/dalailamaworld
止修
现在让我们练习专注一境的心,通常最好在噪音声较少的地方,如飞机、汽车、卡车
的这类声音,特别是滴、滴(电动三轮车)的声音非常容易被干扰,还有风和瀑布的声音
,无论我们住在哪里,我们必须运用现有的资源,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
趁著卡车司机还在睡的时候,我们早起,这是最佳的时刻,即便身在城市之中,相对
的也较少噪音,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头脑清楚,训练心的意思是改变我们的心,靠的是心本
身,不是改变外在的意思,头脑必须要很清晰,没有一点倦怠的感觉,非常得清楚,保持
戒备的状态。
如果你运用你的心,并保持这种状态。那么就可以有效率的做到。傍晚的时候,我们
的心会有点怀疑、倦怠感,即便你希望可以做些事情,心就像疲惫的动物,我们无法准确
掌控。因此早上是非常好的时间点。
对于初学者,首先先把心收回。即便心是在我们的身体里,并不是在身体之外。但心
虽然在这里面,但总是往外探索,事与愿违。心总是望外看并议论、干涉外在的事情,从
不关注心自己本身,所以我们现在要给心新的指示,至目前为止,心你们对外在的事物检
视地非常彻底,非常好,现在是时候检视心本身,往内看。
有时闭起双眼会比较有帮助,有时双眼睁开,以长远的利益而言,虽要睁开眼睛,但
也不应刻意。更不应刻意闭上眼睛,不要在意睁眼或闭眼,不要受其影响。像是内心想着
某件事情或任何事物,在心里观想着,不要在乎眼睛所看到的,眼皮如何移动。忽视这些
事情,在心里面观想(观察思惟),主要的心专注在这里面。
首先,把眼识、耳识等心识收回,一开始你下定决心,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我不会
让这些眼、耳的感官缘取外境。尤其是,即便感官缘外,也不会让主要的这颗心(意知)
缘外。内心中,也有缘过去的记忆,以及缘未来的想法,这种必须刻意的遮止,如果可以
,在没有任何的妄念下,慢慢的把时间拉长。这段期间里,你可能会产生空朗朗、什么都
没有的感觉,像是在虚空之中,又像在深海之中,海面上的海浪虽在进退,但是水还是保
持清澈,类似这种。这是一种方式检视心的本质,即便不是很容易,但是非常值得一试。
另一种非常容易的方式,就是只闭眼,什么都不想,只是完全的休息,这样的修没什
么帮助,但你可能会产生短暂的释放。
悲心
这是一种,然后另外一种层次是悲心,我想在此解释什么是真正的悲心,真正的悲心
不只是有很亲密的感觉,前提是悲心并非建立在“这是我的好朋友”的基础之上,这是对
我有好处的,在这个基础之上,感觉关心、亲近,这不是慈悲心,实际上这比较像是附带
条件的爱,真正的慈悲心是建立在观修(观察思惟)的基础上。
这些众生跟我是一样的都想要快乐,也都有克服痛苦的权利,在这个基础上所感受到
的关心、亲近感,这才是真正的慈悲,这种慈悲才可以延伸至你的敌人,从某刻角度,这
个人或是这个社区对我、我们制造麻烦,因此叫做敌人,是真正的敌人,实际上是真正的
敌人,因为对我们造成伤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我或社区而言,他们都是人类、众生
,跟我是一样的。他们也有同样的权利克服痛苦,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关心的感受。
这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不偏不倚的,我们狭隘的慈悲或感受到爱的慈悲,这
些都是狭隘的,如:首先,现在我们观修这些不幸的人,这些人正在挨饿,或心灵受到伤
害的这些人,记住这些(遭苦的现象),然后你由此产生真正的关心、慈悲的感受。再想
诸如此类的更多理由,这些情感是建立在理由的基础之上,这是有所不同的。
贪等情绪是不需要理由的,瞋等情绪的基本性质也是不需要理由的,是种直接反应的
情绪感受,(但是)这种慈悲心是无法自发性的产生。
解剖分析、反复思维其理由后,才能慢慢产生这种感受。这种情绪是建立在理由的基
础之上的。即是看上去都是相同情绪、强烈感受、参与感在此。透过理由产生了不同的情
绪,因此这两者是不同的情绪。
当强烈情绪产生时,试着去分析这个感受,当强烈感受生起时,令心止住在这个点上
,全神贯注在这个点上,单纯的止修在这个点上,没有任何杂念。这就像写作在最后时要
做结尾,分析到最后像是结尾般的,你的心会下定决心我会持续这么做,类似这样的情况
,你的这种感受逐渐变弱时,再次进行分析,并试着让这种强烈的感受再次产生,并在这
个点上止修,这是一种方法。
如此的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我们的心终究会改变,会有更多的慈悲心产
生,更容易抓住愤怒、瞋心、痛恨,这类强而有力的负面情绪,如果你的分析缺乏了坚稳
的基础,却可突然生起强烈的感受,(这时的你)在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后,将会非常的难
以控制、应对其负面情绪。
(透过这种)训练慈悲心的正确方法,同时随喜慈悲的感受更加强烈时,你会看到憎
恨等负面情绪。(...待续...)
>>>>>
[1] 尊者提到,修习禅定止观,其中,止修在修习心一境性时,应选择较无干扰的环境。
修习禅定(安止)的心一境性,即我们的身语意三门当中,内心意识一心专注地安住于
一所缘境。何谓心一境性?即内心意识的相续,于同一段时间朝向一个所缘境安住,不是
两个所缘境,而是单只有一个所缘境,并且,不是前一刹那安住这个所缘境、下一刹那跑
掉之后再又安住,不是这样的,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心念都没有跑掉的持续安住所缘境。
内心意识于同一段时间内专注地安住同一个善所缘境,在内心意识的相续中,于一善
所缘境,前一刹那的意识安住、后一刹那的意识亦继续安住,不分心跑到其他的所缘境,
而能持续专注一心(意识专住一意)地,持续在一段时间当中,于同一个善所缘境不跑掉。
[2] 尊者提到,真正的慈悲心,是建立在观察修的基础上,此处说到于慈悲此法修习止观
尊者说,一般世人说的慈悲,带有贪爱杂染。佛教说的慈悲,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亦
即,佛教的慈悲建立在毗婆奢那观慧。尊者说,先用解剖分析的思惟观察慈悲真正的理由
,尤其是自他平等,何以故?请以内心意知深入分析解剖思惟其中道理,以此毗婆奢那分
析观察的智慧(观修)生起的慈悲是真正的慈悲,生起此慈悲觉受可安止其上保任(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