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发菩提心。” (4)

楼主: ykkdc (ykk)   2023-07-26 08:49:59
佛说:“发意欲求佛菩提(想成佛)者,诸欲求胜果(佛果),当发菩提心。”
大乘发心,发菩提心,菩提心欲求的是成佛,菩提心缘念佛果,以成就佛果为目标。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乘菩提心的意欲目标成就佛果一切种智),大
悲为首(大悲是生起菩提心的首要因素),无所得为方便(了解无自性可得的智慧,一切
都是依赖观待的缘起),起内空智乃至起无性自性空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一切有情
同共回向一切智智。是为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为利众生愿成佛)”
大乘道(成佛之道)--
1.菩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内心作意缘念的目标,意欲成就佛果一切种智,发菩提
心希求成佛。2.菩提心的因素是大悲心,由欲求利他的大悲,而生起欲求成佛的菩提心。
3.大乘的意乐是大悲心、菩提心,加行是透过智慧(了解无自性可得的空正见)的增长,
经过五道十地,最后成佛。
此是说,一位有情的身语意当中,内心的意欲,以佛果(一切智智)为所缘,内心意
欲的目标,朝向欲求成就佛果一切种智,这样的作意发心,就是发起欲求成佛的菩提心。
欲求成佛的菩提心,以何为因?菩提心以大悲为首,即菩提心的前因是大悲心,菩提
心的首要因素是大悲心,由大悲心引生菩提心。大悲心是以一切有情为所缘,而欲求究竟
利益一切有情的悲心,由欲求利他的大悲心,而引生欲求成佛来究竟圆满利他的菩提心。
当一位有情的身语意当中,内心的意欲,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以后,也就是发心了,
这样一位有情就称之为菩萨,发心乃名菩萨。
一位发起菩提心的菩萨,就是入大乘道的行者了,目标是什么?成就正觉(成佛)。
成佛的方法是什么?成佛的正因,行持六度四摄的正行,六度当中,以空正见为主要
,所谓,缺乏般若的空性正见,则其他五度如盲,般若的空性正见,就是了解三轮体空的
智慧,就是了解四法印当中“诸法无我”一印的智慧,亦即了解“诸法无自性”的智慧。
以无所得为方便,就是了解无我的智慧,以般若智慧为主要,间接说到六度四摄等行持。
菩萨由大悲心为因,生起菩提心入大乘道,并且修学空性正见,最后断尽二障成佛。
>>>>>
[1] 《入中论》归敬颂:“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成就佛果的三因: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空正见)。
菩萨为什么能够成佛?因为具有不舍弃众生、不忍众生苦的大悲心,以及不舍离因为
希求利他的大悲而欲求成就佛果的菩提心,由此摄持,加上通达远离常断二边的空正见。
[2]《华严经》:“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不舍一切众生故,大悲为首故,思念一切智智故”
菩萨内心意知“思念一切智智(佛果)”,即发菩提心,以佛果为所缘目标,思惟忆
念成就一切智智,菩萨意欲成佛,因为大悲心不舍一切众生,希求成佛来究竟利益众生。
《华严经》:“起大悲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一切种智(成佛),复作是
念(思惟):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得成无上智王,但欲救护诸众生(欲求利他)。”
[3] 此处《般若经》云:“无所得为方便,起内空智,乃至起无性自性空智”
止观的观--观察施设义自性不可得的智慧,即空正见,空性以所缘区分四空、十六
空、十八空、二十空等,可学习《入中论》,当中解说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等空性内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