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充:涅槃寂静无二门
: 摘自:2017年10月4日 月称菩萨《入中论》& 《缘起赞》第二天 达赖喇嘛尊者教授
: “缘生兴悲我敬礼。”悲心又可以分:“缘有情的悲心”(生缘悲)、“缘法的悲
: 心”(法缘悲)、“无缘的悲心”(无缘悲)三种。
摘自:《入中论》讲记 2019-001 洛桑却佩格西讲授 札西老师翻译
然后当我们说,发起欲令众生离苦,如果只有产生希望众生远离苦苦的心,这样一来
,这个悲心是有局限的,是因为就苦苦来讲是指苦受,实质上的一种苦受。比如像我们说
炎热的这种苦——热苦,或者我们说寒冷的苦,除此以外还有饥——饥渴的苦,或者是病
苦,这个都属于苦苦,实质上产生苦受的部分。
由于纵使我们能够暂时脱离这种苦苦,就像病苦来讲,我们透由一些治疗方式,能够
暂时脱离这种病苦,但是只要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就会再再的又去领纳这些痛苦,
就是苦苦的部分。所以,解决或者仅仅只有遮止苦苦的话,他没有办法究竟的将一切苦断
除,最后必然还是会不断的去领纳苦苦。
这个就是为什么,大悲心发起,他真实的是希望一切众生远离的是遍行苦。
因为当我们还有有漏的蕴体在,一定会不断的召感苦苦的产生,所以最根源的就是我
们必须要远离遍行苦。没有远离遍行苦的话,就算暂时遮止苦苦、苦受,暂时透由一些方
式脱离了苦苦,但之后还是会产生,所以它不是一个究竟能够解决苦苦的一个方式。
因此大悲心发起,他欲令众生离苦,一开始就是希望众生能够远离所有的痛苦,主要
是指遍行苦。
然后再下来说到,大悲心分为三种,大悲心的支分,可以分为三种:
1.第一个是唯缘有情的大悲心;后面是2.由通达有情无常智慧所摄持的悲心,这个是
缘法悲心;以及3.由通达有情自性空的智慧所摄持的悲心,这个就是无缘大悲。
1.第一个提到,唯缘有情的大悲心
指的就是说,因为它仅仅只有缘著有情,并且生起欲令众生离苦这样的一个心而已,
并没有了知到,他所缘的有情是刹那刹那坏灭的体性,他所缘的有情是自性空,所以唯缘
有情的大悲心,他没有为通达有情无常的智慧,以及通达有情无自性或者自性空的智慧所
摄持,所以第一个悲心是唯缘有情的大悲心。
2.接下来第二个悲心是缘法悲心
缘法悲心,它是能够对于所缘的有情,了知无常刹那坏灭的体性,由这样的一个智慧
所直接摄持的悲心,所以称之为缘法悲心。
3.第三个悲心,是由通达有情无自性,或者通达有情非谛实成立的智慧所直接摄持的
悲心,我们称之为无缘大悲。
由于无缘大悲,它必须要由通达有情自性空的智慧所摄持,所以当我们在念诵米字玛
的时候,在一开始礼讃宗大师说到,“无缘大悲宝藏观世音”,无缘大悲指的就是三种悲
心当中的第三种。
所以说,在这里所礼讃的大悲心,就可以分为这三种大悲心。
这三种大悲心来说,第一个就是唯缘众生的大悲心,它是一个真实的大悲心。为什么
名为“唯缘”?
“唯”就是仅仅,仅仅缘众生的大悲心,这个意思就是说,它没有为通达有情无常以
及通达有情自性空的智慧所摄持,所以我们就称之为“唯缘众生的大悲心”。它只有缘到
众生,并且希望他能够远离痛苦。
再下来第二个提到“缘法悲心”,指的就是说为通达无常的智慧所摄持的悲心、所直
接摄持的悲心。
然后第三个是“无缘大悲”,也就是说它是由“通达有情谛实空或者通达有情自性空
的智慧”所直接摄持的悲心,这个悲心可以说是三种悲心当中最为殊胜的悲心。
这个是因为当我们在说智慧资粮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通达空性的智慧,当我们在说
福德资粮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大悲心,所以由于它具有两种殊胜的道理,就是它具有福德
资粮当中最为殊胜的大悲心,也具有智慧资粮当中最为殊胜的空性慧,
由这样的一个空性慧所直接摄持的悲心“无缘大悲”,我们就说它是悲心当中、悲心
的种类当中最为殊胜的。
我们说,在三种悲心当中提到,为通达空性的智慧所摄持的悲心是第三个无缘大悲,
为通达空性的智慧所直接摄持的大悲心。
它的意思就是说,悲心的所缘是有情,而对于有情同时他可以了知,就是说他所缘的
这个有情,体性是无自性的道理。
所以,他透由了知有情自性空,有这样的一个智慧,在通达有情自性空的智慧所直接
摄持,指说,他虽然知道有情是无自性、是自性空的,但是有情一样具有苦苦、坏苦以及
行苦,在苦当中领纳这些苦,所以他希望这些无自性的、自性空的有情能够远离痛苦,产
生这样的一个悲心,就是所谓的由通达空性的智慧所直接摄持的悲心,也就是说“无缘大
悲”。
所以在下来我们看到,“最初说我而执我”的这一段。在上面讲完有关于说明“大悲
心为什么是根本”的道理,除此以外还有礼敬大悲心。
丙二、别礼大悲分二 丁一、敬礼缘有情之大悲 丁二敬礼 (...下略...)
>>>>>
[1] 四圣谛当中,苦谛的苦,在佛典提到,分类有三苦、八苦等等。
1.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2.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三苦当中的行苦,就是八苦当中的五取蕴苦(五蕴炽盛苦),二者同义。
行苦(五取蕴苦)是一切苦的基础,也就是说,只要有行苦(五取蕴苦)就会有三苦当中
的苦苦、坏苦,只要有行苦(五取蕴苦)就会有八苦当中前面七种生、老、病、死等苦。
所以,佛陀转法轮,宣说四圣谛,说到“苦应知”,苦应知的苦,指的是应知行苦。
何谓行苦?即是十二缘起支当中,由“无明缘行”的能引业产生五取蕴的纯大苦聚。
[2] 菩萨生起大悲心,即身语意三门当中,内心意知生起欲令一切有情远离痛苦的悲心。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发菩提心。”菩萨内心意知发起
菩提心的心心所,菩提心是意知心王,而大悲是与菩提心的意知心王同俱相应的心所法。
菩萨的悲心,不是一般的悲心,一般的悲心世间人也有,然而,菩萨希求一切众生远
离痛苦的悲心,是远离怎样的痛苦呢?大悲心发起,他真实的是希望一切众生远离行苦。
[3] 大悲心是内心意知的觉知,大悲的所缘是一切有情、行相是欲令离苦,且所离之苦希
求远离行苦。三种大悲:缘生大悲、缘法大悲、无缘大悲,都是大悲心,所缘都是一
切有情而欲令离苦,后二种大悲所缘的一切有情更以无常、无自性的智慧摄持而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