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心类学显要》仓忠仁波切教授
* 现前之类别.瑜伽现前(止观双运的现量)
经部宗以上而言,“非三乘随一的圣者”是有的,因此,“非三乘圣者随一的瑜伽现
前”也是有的。
从声闻、独觉阿罗汉回转(回小向大)入于大乘资粮道的修行者,此类修行者的心续中
有止观双运,又,因为是从阿罗汉转入大乘道,故其心续中有瑜伽现前(止观双运的瑜伽
现量),彼是不是圣者的瑜伽现前?
也就是问:此类修行者是不是圣者?若是圣者,其心续中的瑜伽现前是何种类别?
(1) 首先观察:此类修行者是不是圣者?
因为是阿罗汉,故必定是圣者;又,虽是由阿罗汉转入大乘资粮道,然而其心续中有
灭谛(证获灭谛的界限是见道以上),故必定是圣者。
(2) 又再观察:此类修行者是不是大乘圣者?
圣者、凡夫是相违,所以,此类修行者不是凡夫:又,因为未证得大乘见道以上的道
,故不是大乘圣者,而是大乘凡夫;
并由此可知,是“大乘凡夫”不周遍是“凡夫”,例如,从声闻、独觉阿罗汉转入大
乘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者,彼等是大乘凡夫,但不是凡夫,因为其心续中有见道以上的
道,也就是说其心续中有灭谛。
如是确定:此类修行者是阿罗汉、圣者、菩萨凡夫,但不是大乘圣者。
(3) 然后再观察:其心续中的道是不是声闻道、独觉道?
大乘资粮位补特伽罗的道都是大乘资粮道,若是大乘资粮道则必定是大乘道,绝对不
是声闻独觉道,由此能确定:此类修行者心续中的道不是声闻道、独觉道。
如上所说,此类修行者是圣者,其心续中的道是圣者道,那么,彼道是何名?
也就是观察:其心续中若有声闻道、独觉道,有何过难?若是没有,其心续中的圣者
道是什么?
有认为:“此类修行者转入大乘道之前有声闻或独觉的瑜伽现前,故应是声闻或独觉
圣者。”
此说不合理,因为,彼补特伽罗已舍弃唯求自利、唯希求自我解脱之心,且产生任运
大悲、菩提心而进入大乘资粮道,故是大乘修行者,因此,其心续中没有声闻或独觉瑜伽
现前。
再者,以区分出大乘道而言--
菩提心所摄的道就是大乘道,那么,声闻、独觉转入大乘资粮道之前,必定已产生大
悲,既已产生大悲,就是已舍弃唯欲求自我解脱之心,更何况,以修七支因果的次第来说
,从最初修知母、念母、报恩等,就是已舍弃唯求自我解脱之心,因此,此类圣者心续中
的道绝对不是声闻独觉道任一。
由此可知,此类修行者虽是圣者,但不是声闻、独觉圣者,然而也不是大乘圣者,所
以,有一类圣者是“非三乘随一的圣者”,此类圣者既不是声闻圣者也不是独觉圣者,且
不是大乘圣者。
此类圣者不是大乘圣者,因为未证获菩萨见道以上的道;此类圣者不是声闻、独觉圣
者,因为不是小乘见道、修道、无学道随一,若是声闻、独觉修行者则必定安住声闻、独
觉五道随一,然而实际上彼已转入大乘道。
如是,以圣者来说,除了声闻、独觉、大乘三种圣者,另有一种“非三乘随一的圣者
”,因此,除了三乘圣者的瑜伽现前,还另有一种瑜伽现前──非三乘圣者随一的瑜伽现
前。
从理路推论能决定,“非三乘圣者随一的瑜伽现前”是有的,因为--
声闻瑜伽现前必定是声闻修行者心续中的功德,独觉瑜伽现前必定是独觉修行者心续
中的功德,然而,此类圣者已经是大乘修行者,且其心续中有瑜伽现前,例如,依于不共
增上缘止观双运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瑜伽现前(现量通达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空之智),
但是,该现前不是大乘圣者的瑜伽现前,因为彼补特伽罗未证获大乘见道以上的道,由此
推论决定“非三乘圣者随一的瑜伽现前”是有的。
>>>>>
[1] 《优婆塞戒经》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众生有思,名为欲心(意知的欲心所,是缘著所思惟的对境发起希求的作用),以
如是欲(以佛果为所思惟的对境发起希求),善业因缘发菩提心(由大悲心引生,为了利
益一切有情而修善法,发起欲求佛果的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如是成为菩萨)。”
[2]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已得无量善利,当求无上佛大菩提。何以故?佛菩提者,世
出世间无等等故,若未来世诸众生等,发意欲求佛菩提者…诸欲求胜果,当发菩提心’”
佛陀劝勉比丘发菩提心,“发意欲求佛菩提”,内心意知发起欲求佛果的菩提心,如
果这位比丘是阿罗汉,听佛的劝勉,不得少为足,不欲求自了汉,发起菩提心欲求大乘道
、转入大乘道,即是回小向大的行者,属于本文所说“非三乘随一的圣者”,其心续中有
“非三乘圣者随一的瑜伽现前(止观双运的瑜伽现量,属意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