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现观] 正式的观=止观双运,止观双运的界限 (26)

楼主: ykkdc (ykk)   2023-06-27 10:55:24
* 瑜伽现前属于我们身语意当中,内心意知的意现量,止和观都是属于第六意知的修学。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法语
现代社会,太注重外在的物质,却没有关注内在心的价値。
现代的教育只注重前五知,却很少关注第六意知。
第六意知,不特别依赖眼知、耳知、鼻知等前五根知。
我们修练的时候,应当暂时抛开前五知,多关注第六意知,这其中有奢摩他(止),
也就是专注一境的认知,以及毗钵舍那(观),也就是分析式的禅修,这二者只属于第六
意知(止本质属内心意知的定心所,观本质属内心意知的慧心所),与前五知毫无关系。
应当多用时间于内在的价値上,多关注(内心)第六意知的品质。
>>>>>
[1] 我们的身语意当中,具有的觉知: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意知
前五知的觉知: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
前五知的对境(所缘境):色、声、香、味、触。即五欲尘,属物质色法。
[2] 尊者说,现代社会太注重外在的物质、太重视前五知,即太重视前五知的感官享受。
然而,佛法重视的是内心,尊者呼吁大家应多重视内心意知的价值,如止修、观修。
《八大人觉经》:“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对于
外在物质五欲尘,即色声香味触,应少欲知足,若贪求追逐五欲,则多欲为苦生死疲劳。
《大智度论》:“(佛果)十八不共法,…七、佛欲无减,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诸
善法故,欲无减,修习诸善法,心无厌足故,欲无减。”相反的,应重视追求内心价值。
对于五欲,应少欲知足。对于内心价值的追求,对于善法欲,应心无厌足。相反的,
如果对于五欲,心无厌足,却对内心价值的追求,对于善法欲,少欲知足,则成颠倒。
佛在经中诃斥小乘行者对于内心价值的追求,得少为足,而说焦芽败种成不了佛果。
大乘行者于五欲少欲无为,而对内心价值的追求、于利他心,心无厌足,普贤菩萨:
若众生有尽、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尽。佛果报身永不入灭,心无厌足尽未来际利益有情。
[3] 佛教的修行,在我们的身语意当中,重视内心远胜于外在,主要以内心意知修行
除了止、观,又如,菩提心、空正见,也属内心意知,又如,善待他人的慈心、悲心
属内心意知的心所法,又如,修持戒定慧,以内心意知而修,闻思修三慧也都属内心意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