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现观] 正式的观=止观双运,止观双运的界限 (17)

楼主: ykkdc (ykk)   2023-06-22 09:33:01
摘自:《菩提道次第略论》奢摩他品 却配格西教授 札西老师翻译 2018-02-24
一般我们说,毘钵舍那是智慧分,所以它是智慧,但是呢,就智慧来讲,它是能够对
境观择,观择就是不断去观察、抉择。问题就在于说,要能够同时观择境,然后又安住在
止当中,才能够称之为毘钵舍那(正式的毗婆奢那胜观)。
所以这里毘钵舍那(正式的毗婆奢那胜观)所说的,称之为智慧,是因为它有观择,
并不是说它还在对境做一个抉择,这样一来的话,它怎么能够安住呢,会有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毘钵舍那,这里面所说的观择,它称之为智慧是指说,由先前观择之力所引的决
断,这个也称之为智慧。所以在由先前观择之力所引的决断,然后安住在其中,这个称之
为止观的毘钵舍那。
举一个例子来说,就像大乘见道无间道,大乘见道无间道它是根本定(入定空性的根
本定智),在大乘见道无间道相续当中,有与大乘见道无间道根本定相应的三摩地(定心
所)以及智慧(慧心所)存在。
在与大乘见道无间道相应的三摩地就是止,与大乘见道无间道相应的智慧就是观,那
么这个时候的智慧,这样的一个观,它不可能还在对空性做抉择,它已经是一心专注在空
性之上。所以这里所说的大乘见道无间道的根本定,也要以刚刚所说的止观的毘钵舍那的
道理去理解。
那在后面提到就是说,对于三摩地的行境影像,就是三摩地的所缘“能正分辨、最极
分辨、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这个来说有四个部分,四个次第。
第一个说到正分辨,第二个最极分辨,第三个周遍寻思,第四个周遍伺察。这四个来
说,都不是毘钵舍那(正式的观),因为我们说毘钵舍那,必须要在由前面对于奢摩他的
所缘,透过这里所说的这些观察寻思、思惟等等,所引发的一个决定,然后安住在这个所
缘上,而引发身心轻安,这个状态之下才能够称之为毘钵舍那。
那既然它还不是毘钵舍那,为什么这里称之为毘钵舍那?而且《解深密经》的内文当
中把它放在这里,然后最后说“则名毘钵舍那”。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虽然它还不是毘钵舍那,但是呢,它能够成为准备入于
毘钵舍那前面的一个观择,所以再把它收摄在毘钵舍那当中。
所以,这也有人会称它为四种毘钵舍那作意,但是它不是真正的毘钵舍那。
就像我们在讲九住心,从第一住心一直到第九住心,这个只能称之为三摩地,不能够
称之为奢摩他,因为它还没有产生身心轻安的状态,身心轻安喜乐的状态还没有产生,但
是也有人称九住心为奢摩他。
所以这样的一个命名都是一个假名,它不是真正的奢摩他。所以这里的毘钵舍那也是
一样的道理,这四种毘钵舍那并不是真正的毘钵舍那。
所以这一点就是我们要去了解,因为有时候在经典当中,它会有很多对于法相跟名相
的一个名称、立名,譬如像这里说“都是毘钵舍那”或者“名之为毘钵舍那”,或者是说
在前面九住心的状态,凡是只要心一境性的“都名之为止”、“都名之为奢摩他”。
所以前面一开始它就有说到,“心一境性于善所缘的专注以上的三摩地,都可以摄入
奢摩他”,由此名为奢摩他。或者是说,“只要是能够观择如所有、尽所有的善智慧,都
能够收摄在毘钵舍那品当中”,所以可以名之为毘钵舍那。
有时候名之为“什么”的时候,要去注意到,立名它有很多的目的,或者是有很多的
理由,譬如像果立因名、因立果名,但这个立名来说,并不能说它就是真正的毘钵舍那、
它就是真正的奢摩他,它只是因为带有某些理由,所以去做这样的立名的动作,去安立这
个名称。
所以对于佛经,就以内义来说,没有去作详细解释,你很难有一个清晰的界线产生。
>>>>>
[1]《解深密经》唐.玄奘法师译
佛告慈氏菩萨(弥勒菩萨)曰:“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依于正式的奢摩他)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奢摩他安止的所缘境)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
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毘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毘钵舍那(获得正式的观)。”
[2] 本文格西教授说到,获得正式的观(=止观双运)时,和前面四种毗婆奢那的差别。
格西以大乘见道位为例,例如,一位大乘见道位的圣者独坐在那边,他的内心意知正
入定空性根本定,此时他的内心意知为现证空性的根本定智,此时,他的内心当中,与意
知心王同俱相应的定心所(止)、慧心所(观)都是现量空性,这样的现观是正式的观,
此时,内心意知离于心相,也就是不再思择了,而由前面思择之力引生意知智慧的决断。
[3] 佛经中,以言诠门而说的名相,不是真正具定义的名相。要透过听闻学习才会了解。
例如毗婆奢那的名相,有因立果名的毗婆奢那名相,与真正具定义的毗婆奢那名相。
又如涅槃分类,言诠门提到自性涅槃,然而,自性涅槃不是具定义的涅槃。例如说烦
恼与涅槃无二,指烦恼的自性涅槃,与涅槃的自性涅槃,二者自性涅槃的体性相同,但不
是说烦恼等于涅槃,真正涅槃是断除烦恼的涅槃。所以,要善分辨之,才不会纠葛不清。
又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是指心等于佛等于众生。佛是解脱者,众生是轮回
者,解脱者不等于轮回者,并且,佛和众生是补特伽罗,心也不等于补特伽罗,而是说所
施设者的佛、众生和其能依处的心,这三者的体性皆是自性空,自性空这一分没有差别。
总之,如格西说,对于佛经的内义,没有去作详细解释,你很难有一个清晰的界线产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