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现观] 正式的观=止观双运,止观双运的界限 (16)

楼主: ykkdc (ykk)   2023-06-22 08:36:05
摘自:《入菩萨行论》禅定品 达赖喇嘛尊者教授
这种让我们能够缘在这个内容上的停顿作用,就称为三摩地(定),它是一种心所。
(所谓的定,即我们的身语意--内心意知的心王与心所当中,定心所的作用。)
在此要我们去修学的三摩地是什么呢?它不是一种暂时停顿在境上而已,而是长久的
随心所欲(任运)的,让我要停在这个所缘境上一个小时也好,二个小时也好,三个小时
也好,随心所欲的能够停多久就多久的这种三摩地,就是在此要去成办的静虑(禅定)。
为什么我们修持的力量没有办法坚持,或没有办法产生强大的力量?因为缺乏三摩地
的缘故。所以,为了使我们的智慧能够获得增上,禅定是非常的重要,也就是透过襌定的
功夫,才能够使我们的智慧真正获得究竟。
如果没有禅定,我们在想任何善法缘时,很可能就有烦恼来侵害我们,我们的善业好
比是在烦恼的牙缝之间,很容易就被烦恼给吃掉了。就很容易随着散乱和掉举想到其他的
事情去,因此就会跑掉主题,会有这一种的危险。
一般奢摩他或禅定,它本身应该是一个无记的性质,既非善也非恶,可是它却是内外
(内外道)共同的修行内涵,内道和外道,都有奢摩他(止),也有毘婆舍那(观)。
为什么呢?一般讲奢摩他和毘婆舍那的时候,我们有说,缘世俗谛的毘婆舍那(观)
,缘胜义谛的毘婆舍那(观),有分二者。
如果我们是讲,缘世俗谛的毘婆舍那(观),那是属内外(内外道)共同所拥有的。
缘胜义谛的话,那就是出世间的毘婆舍那,所以,毘婆舍那(观)可分,世间的毘婆
舍那(观),和出世间的毘婆舍那(观),二者。
为了获得毘婆舍那,首先要证得奢摩他。
(注:要获得正式的观,要先获得正式的止,所以止、观的次第是决定的。然而,获
得正式的观之前,也会有随顺的观,有时候说先修观,是指随顺的观,不是正式的观。)
证得奢摩他(止)之前,要断除世间种种散乱的因缘,无论是外体的散乱因缘──身
上的障碍,或心上的障碍,这一切都要断除。其因缘最主要就是散乱心,让内心散乱,或
是让身体散乱的种种因缘。身体散乱的因缘就像喧哗的这种地方,很吵、很热闹的地方,
这是身体散乱的因缘。
(注:《杂阿含经》云“独处空闲、树林下”,《解深密经》说“独处空闲作意思惟
”,《深密解脱经》说“于空闲处独坐观察”,即是让身体内心远离外在散乱的因缘。)
这种奢摩他(止)和毘婆舍那(观),怎么生起呢?
毘婆舍那(胜观)是一种智慧,可是它不是很单纯的智慧,不是很单纯智慧的原因是
什么呢?这种毘婆舍那(胜观)的生起是透过观察力,一直在观察境,由观察力去生起未
曾有过的一种身心轻安,在身心轻安的同时有一种智慧,这个智慧叫做毘婆舍那。
为了使我们能够生起毘婆舍那(毗婆奢那胜观),也就是从观察力而生起身心轻安的
缘故,这之前,必须要有止力(奢摩他安止)去生起身心轻安,才有办法由观力来生起身
心轻安。所以,在毘婆舍那之前一定要有奢摩他。因为,观力所生的身心轻安,这之前必
须要有止力所生起的身心轻安,所以,它的次第是决定的。
奢摩他(止)和毘婆舍那(观),这二者的差别,并不是由所缘境去做区分的,为什
么呢?缘尽所有的、也就是缘世俗谛的奢摩他也是有的,缘世俗谛的毘婆舍那也是有的;
缘胜义谛的奢摩他也是有的,缘胜义谛的毘婆舍那也是有的。所以,毘婆舍那和奢摩他之
间的差别,并不是来自于所缘上的差别。
第 4句说到“能灭诸烦恼”,什么叫“能灭诸烦恼”呢?是断除烦恼的次第过程。
我们先以最基本的,暂时压伏烦恼的一个次第来讲,外道他们也是这样认为:
我们现在所处的就叫自地,无论是欲界也好、或初禅天也好、二禅天也好,这叫自地
,他认为在自地的时候会有烦恼,像欲界有欲界的烦恼,初禅天有初禅天的烦恼,所以他
认为自地为粗,上地为细,所以以粗细而分的禅定去追求上禅天──更上的天界,他认为
更上一界,或更上一天的话就没有烦恼了。
因为他认为自地的时候会有烦恼产生,所以为了断除自地的烦恼,他追求更上一界、
更上一天的无烦恼的境界,他们以一种自地为粗、上地为细,以粗细分的禅定去修学。
他们虽然透过粗细分的禅定毘婆舍那和奢摩他的力量,能够让他们往上一层楼,一直
往上走(直到非想非非想天)。
可是,这种烦恼消失只是暂时性的,这个叫做压伏烦恼的一种对治力而已,因为其烦
恼的根本──真实执著(自性执著)没有断除的缘故,将来还是会再次产生烦恼的。
唯有透过缘无我(即胜义谛)的毘婆舍那,才有办法彻底的断除烦恼的根本──真实
执著(自性执著)。
所以,不是靠世间的毘婆舍那(观),要断除烦恼根本的话,还是要靠出世间的毘婆
舍那(观)。
什么叫出世间的毘婆舍那呢?就是缘空性(即胜义谛)的毘婆舍那,才有办法断除烦
恼的根本。
首先,先是缘空性的比量,之后慢慢的串习观修,之后是缘空性的现量,那时候是现
证空性,以道地而言,就是见道位。
在见道位时是现证空性的状况,对治的烦恼叫做遍计烦恼。
什么叫遍计烦恼呢?我们烦恼有分为,油然而生的烦恼,这个叫俱生的烦恼;另一种
烦恼透过理论坚定的一种想法,这种烦恼叫做遍计烦恼,就是由理论去建立的,就像外道
他们认为我(独立实体而常一自主的我)是存在的,透过种种理由认为我(独立实体而常
一自主的我)是存在的,所以我执就更坚定了,这种我执就叫做遍计烦恼。
当见道位的圣者现证空性时,所断的烦恼,是属于遍计烦恼的部分。
之后,再透过修道的现证空性的智慧,慢慢的断除油然而生的烦恼──俱生烦恼。
了解了断除烦恼的次第之后,在此说到“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
为了要有断除烦恼的毘婆舍那,所以首先要先求奢摩他,才能够证得毘婆舍那,所以
说“知已先求止”。先求奢摩他,由这个奢摩他来成办断除贪瞋等的毘婆舍那,所以“止
由离贪成”。
>>>>>
[1]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法师译
“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于法观中修增上慧,彼于尔时,由法观故任运转道
,无功用转,不由加行,毘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如奢摩他道摄受而转,
齐此名为奢摩他、毘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毘钵舍那双运转道。”
[2] 奢摩他(止)、毗婆奢那(观),是内外道都有的。
外道有止、外道有观、外道有止观双运。内道有止、内道有观、内道有止观双运。
[3] 如尊者说,止、观二者,不是以所缘境区分。
有以为,修止、观时,缘世俗谛是止,缘胜义谛是观。并非如此,这是错误知见。
因为,有缘世俗谛的止,也有缘胜义谛的止。有缘世俗谛的观,也有缘胜义谛的观。
[4] 如尊者说,缘世俗谛的止、观,是内外道都有的;缘胜义谛的止、观,唯内道才有。
例如缘杯子的止观双运、缘苹果的止观双运、缘虚空的止观双运,内外道都可以有。
然而,缘无我空性的止观双运,唯内道才有。杯子、苹果、虚空是世俗谛,空性是胜义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