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现观] 正式的观=止观双运,止观双运的界限 (2)

楼主: ykkdc (ykk)   2023-06-14 10:42:48
: 摘自:2022/07/05《菩提道次第略论》-〈毗婆舍那品〉
: 讲授:洛桑却佩格西/翻译:扎西老师
: 什么时候能够有毗婆舍那作意呢?同样是在初静虑的近分定当中,即进入了相作意时,各
: 别了相作意就开始属于是毗婆舍那所摄的作意,总共有六个。
: 这六个(初禅近分定的)毗婆舍那所摄的六种作意,排除了最前面的初发业作意,从了相
补充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教授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44讲)/蒋扬仁钦中译
由了相门,修粗静相道,须得前说正奢摩他。在此就是讲到了,依由世间道的毗钵舍
那(四禅八定的毗婆奢那),如何断除欲界烦恼呢?
从初禅的前行(初禅近分定),一直到初禅的正行(初禅正行定)当中,又大有学问
了。所以,在此说到了初禅前行的(对治欲界烦恼的初禅近分定),以因地上来讲的话,
就讲到六支,加上果位的七支,而说到了,要去修学的初禅七相,为了获得正行的缘故。
所以,七相是那七相呢?初禅前行(对治欲界烦恼的初禅近分定)的第一相,以因地
上来讲的话六相,我们先讲六相,再讲第七果位。
欲界的(贪瞋等)九品烦恼,完全断除的时候,在此的完全断除、完全压伏的意思,
而不是说从根本断除,而获得了初禅正行,那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了,所以说到了七相。
我们现在可以看本文,由了相门,就是初禅的第一因相,由了相门修粗静相道(四禅
八定的毗婆奢那),须得前说正奢摩他,如《庄严经论》云:“由此令彼增,由增极远行
,而得根本住。”谓得前说第九住心及诸轻安,由此增长彼三摩地,依此引发根本静虑。
又从第九心乃至未得作意时,说名作意初修业者。从得作意,为净烦恼修习了相作意
时,名净烦恼初修业者。故修了相,是先已得作意,如(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云。
这以上就是说,我们获得了第九住心(之后),发起了奢摩他,可是还没有到达了相
的时候,所谓了相就是“自地为粗相,上地为静相”的这种作意,还未生起的时候,这时
候的奢摩他叫做“作意初修业者”,另外一种亦名叫做“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
可是,获得了了相之后,那也就是为了压伏欲界的烦恼,而去作了相作意了,这时候
的奢摩他,叫做“净烦恼初修业者”。
所以,“作意初修业者”和“净烦恼初修业者”的内涵,是不同的。
“净烦恼初修业者”的这个奢摩他,叫做了相的奢摩他。
可是“作意初修业者”并不是了相的奢摩他,他只是身心轻安之后,而发起了这个奢
摩他而已,在那个时候,他并没有刻意去作意或者是观修自地为粗相、上地为静相。
如(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云:“云何作意初修业者?谓专注一缘勤修作意,乃至未得
所作作意,未能触证心一境性,是名作意初修业者。云何净烦恼初修业者?谓已证得所修
作意,于诸烦恼欲净其心,发起摄受正勤修习了相作意。”
第四瑜伽卷首亦说已得作意,次修世间及出世间离欲道故。又先具足如前所说正奢摩
他,次修世间及出世间毗钵舍那,暂伏永断烦恼之理,于余对法论中未见明显如此广说。
(394页)故昔善巧大小对法诸先觉等,于此先修专住一缘正奢摩他及依此故,暂伏
、永断烦恼之理皆未能显。
若未善解声闻地义,便觉静虑无色最下之道,是初静虑之近分,于彼说有六种作意,
初是了相。故起误解谓初生近分摄心,即了相作意,若如是计极不应理,以若未得正奢摩
他,必不能生初静虑之近分,未得近分定不能得奢摩他故。
所以之前有许多的瑜伽师,他们时常会误会说,一开始所获得的这个奢摩他,因为一
旦生起的缘故,就获得了初禅的近分了,所以他们时常把初禅的近分,和初禅近分的了相
,第一因相的了相,视为是一体的。
因为我们在讲到初禅的前行,有说到六相,第一者就是叫做了相,所以他们时常把了
相的奢摩他,也就是“净烦恼的初修业者”,以及“作意初修业者”,混淆在一起了。
所以在此宗大师就作了很详细的区别,也就是说,一开始所获得的奢摩他,他并非是
了相作意,所以这时候的奢摩他叫做“作意初修业者”。
虽然,那时候是初禅的近分,可是却并不是六因里面的第一相──净烦恼初修业者,
这必须要分开的,因为他那时候,并非是了相作意。
了相作意是观察修,由修习此(了相作意),若先未得正奢摩他不能新生故。又如先
引本地分说,欲界心一境性无诸轻安,《解深密经》等说,未得轻安即不得止。
故未得近分即未能得正奢摩他。故初近分六作意之最初者,是修近分(对治欲界烦恼
)所摄毗钵舍那之首,所以在近分(对治欲界烦恼)的六作意,如果讲到近分六作意的话
,那就从了相开始算起,而不是从作意初修业者算起了。
所以,近分(对治欲界烦恼的近分)六作意的第一者,当然就是了相了,这就是近分
所摄毗钵舍那(正式的观、止观双运)的第一者(即生起正式的观的前因)。
近分所摄的毗钵舍那(正式的观、止观双运)的话,就是胜解。近分所摄的毗钵舍那
(正式的观、止观双运)是胜解,所以了相就是胜解(正式的观、止观双运)的第一因缘了。
所以,近分(对治欲界烦恼的初禅近分定)六作意之最初者,就是胜解的前因,非初
近分之最初,但不是静虑近分的第一者(“作意初修业者”的正奢摩他),它(“净烦恼
的初修业者”的了相作意)只是近分所摄毗钵舍那的第一因而已,所以这个要分开的。
所以,毗钵舍那我们要分,就是说,由了相所生起的毗钵舍那,和初禅近分所摄的毗
钵舍那。
如果我们讲到六作意的毗钵舍那的话,那就是由了相作意所产生的毗钵舍那了。
可是,如果是由并非是了相作意,只是很单纯的奢摩他所生起的毗钵舍那的话,就不
是在此的六作意里面的胜解了。
所以,六作意里面的胜解的毗钵舍那(世间道的毗婆奢那),以及很单纯的由奢摩他
所生起的毗钵舍那(如内道以无我为所缘的出世间道毗婆奢那)是不同的,这个我们也是
要分开的。
所以,现在可以看到本文里面有说到,其(了相作意)前尚有近分所摄奢摩他故。在
了相之前,已经生起了初禅近分所摄的奢摩他,那就是作意初修业者。
未得初近分所摄三摩地(正式的奢摩他)前,一切等持(九住心阶段的禅定,从第一
住心的心一境性的定、第二住心的心一境性的定、第三住心的心一境性的定、....到第九
住心的心一境性的定)皆是欲界心一境性。
在还没有获得这个作意初修业者(正式奢摩他)之前所有的奢摩他,都是属于欲界心
,欲界所摄的这个禅定(九住心从第一住心乃至第九住心,属随顺的奢摩他,不是正式奢
摩他)。若依诸大教典之义,得奢摩他者(正式奢摩他)亦极稀少,况云能得毗钵舍那?
(所以要分辨清楚,才不会把随顺的奢摩他、随顺的毗婆奢那,当成正式的奢摩他、
正式的毗婆奢那,容易犯了未证言证、未得谓得的过失,也会容易产生错解经义的过失)
巳二、依奢摩他离欲之理 (...下略...)
>>>>>
[1] 《杂阿含经》:“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
法(远离欲界的贪瞋等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当修二法(止、观)。”
[21 《大宝积经》:“见彼如来端正殊妙,诸根寂静得奢摩他。”正奢摩他获殊妙轻安。
正式的奢摩他(真正的奢摩他)是上界定心所摄,不是欲界心,超越了欲界九住心。
51心所包括11善心所,善心所里提到轻安心所,殊妙轻安的善心所属上界定心所摄。
[3]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法师译
“(初禅近分定至正行定)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名为七种作意?谓了
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此处的七作意,是指初禅近分的六作意,加上初禅正行的果(即加行究竟果作意)。
初禅近分的观所摄六作意,从了相开始算起,加上正行的果,称七作意。可是,若未得近
分最初作意正奢摩他,则不能生起了相,若加上最初作意正奢摩他,则完整安立八作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