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贤首宗、慈恩宗近代法脉传承考究

楼主: ykkdc (ykk)   2023-06-13 08:59:56
: 以下摘自星云法师全集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6775
: 华严的开宗及其传承
: 明代有德清、古庭、李卓吾、道通、如妃、祖住。清代在北方主要有宝通寺一派,
补充;星云法师在华严经(贤首宗)的传承提到明代的德清法师
之前在板上分享止观学习时,也po过德清法师的疏记,大家还记得吗?顺便做个复习--
如果,我们内心意知单修止不修观,或者我们内心意知单修观不修止,都无法获得果位;
我们内心意知必须双修止观获得止观双运,才能获得果位。
========
CBETA T45, No.766 《大乘起信论直解》明.憨山德清
“云何修行止观门?
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
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毘钵舍那观义故。
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此释止观相也。
六度应云定慧二门,今云止观者,以在因曰止观,在果曰定慧。
今欲双修并运,正在因行,故合为一门。”
>>>>>
[1] 我们的身语意,内心意知修习止、观,止在梵语称作奢摩他,观在梵语称作毘钵舍那
[2]《瑜伽师地论》唐.玄奘法师译
“修奢摩他(止)故,修毘钵舍那(观)故,能断烦恼。如世尊言:相缚缚众生,亦
由麤重缚,善双修止(奢摩他)、观(毘钵舍那),方乃俱解脱。”
[3] 止观禅修--我们的身语意三门当中,是由内心第六意知修习止(定)、观(慧)
本文德清法师说,修止,止一切境界相-意知修止时,不分别不思惟、不分心散乱。
修观,德清法师说分别因缘生灭相-意知修观时,以分析观择因缘的生灭相而言,例
如由其祖师龙树《中论》,而知生无自性、灭亦无自性,远离常断二边见而入中道正见。
[4]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法师译:
“由(初禅近分定)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名为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
、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之前学习过,不论内外道的果,或佛教内道大小显密的果,都要由初禅近分定获得。
德清法师云:“六度应云定慧二门,....今欲双修并运,正在因行,故合为一门。”
此处以六度而言,行六度的果位是佛果,获得佛果要有定有慧,也就是要有止有观。
止观双修等运,由随顺止观获正式止观的止观双现前,最初获得止观双运是在何时?
以外道而言,如《瑜伽师地论》提到的初禅近分七作意当中,获得初禅近分定的胜解
作意时成就止观双运,其后由远离作意等,最后成就加行究竟果作意时,获得初禅的果。
以内道而言,获得初禅近分定最初的奢摩他安止之后,观择出世间道的四圣谛,内心
意知就可获得止观双运,进入内道加行道,加行道之后获得见道,小乘而言就证得初果。
小乘无学位由止观断烦恼障成就阿罗汉,大乘无学位由止观更进一步断所知障成就佛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