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菩萨戒“发心仪轨”23 敬礼成量欲利生-2

楼主: ykkdc (ykk)   2023-03-22 19:41:10
转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
摘自:《释量论—成量品》略讲 见悲青增格西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续上文)
佛陀自己修行而成佛,我们还要建立祂吗?要建立。
成佛需具备很多因素,通常会说 (1) 产生佛陀的因素,以及 (2) 建立认知佛陀的因
素二者。《成量品》讲的就是成佛之道(即1),或建立成佛之道(即2)。
《广论》名“菩提道次第”,菩提指的是佛,所以说的是成佛的次第;与《广论》相
同,成量品也说成佛之道,二者差别在于不同作者自己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或想法。
《成量品》说了二个道次第,有“顺成立方式”说—顺着“敬礼成量欲利生,大师善
逝救护者”次序说,与“逆成立方式”说(从救护者、善逝、大师...反推回来)。
“顺成立”,自“能立由修悲”开始说,与《入中论》说大悲心是大乘种子、大乘根
本同一意趣。
依大悲心(欲利生)而说出空正见(大师)、如来断证二德(善逝)、及之后如何利
生(救护者)。
也就是,由大悲心(欲利生)开始,说出大乘的道次第,因素是大乘五道十地(大师
-空正见,空性智慧增长道地功德),果说的是佛果(善逝))及利生(救护者)的部份。
“逆成立”时则说到:(救护者)如何利生?由转四谛法轮,了解四谛即可得断德与
证德。而此断证二德又由修习而来,所以又说了修行的次第。因此,逆成立说了小乘的道
次第—修四圣谛及其所得之果。
所以,若问《成量品》说的是什么?
回答是:它说的是道次第—大乘的道次第(顺说)与小乘的道次第(逆说)。
《成量品》透过总纲“敬礼成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说出成佛之道与解脱之道。
礼赞文偈颂分二部份,一、说成佛之道;二、说成佛之道又有何目的?
对于后者,文末的颂文“彼事赞大师,为即由彼教,成立为定量”交代了目的。
(注疏“世尊有无量功德,为何以定量称赞?以成定量之事而称赞大师者,有所为义
,为显即由彼大师之教而成立为量性故。”)
也就是,这本书说了成佛之道,缩写起来是礼赞文,礼赞文再浓缩就是“成”字。
礼赞文礼敬的对象是量。怎样的量?即“成量”。
只有佛教才谈“成量”。
外道都不谈“成”,如大自在、造物主等,不是成量,他们是无因而有,或不顺因而
有,此处(佛教)就否认这些。
“成”之意,是要是符合因缘而有。
如何才符合因缘而有?就是透过“欲利生”(大悲心)带动,产生“大师”、“善逝
”、“救护者”。
“量”与“礼敬的量”有差别--
“量”是新生不欺狂的了别(“量谓无欺智”),“礼赞文的量”则是一切遍知(一
切种智),佛具有量(或佛是量)。也就是说,量是标准,此处是具有量者,所以称为量。
此中之量(“世尊具是量”)有二解释:
一、量是具三殊胜的断德与证德(“因断具三德,是为善逝性”),因为佛具备这些
,所以是量。
二、是佛是量。
礼敬的对象是量,是怎样的量?非是无因而生等的量,而是由圆满因素产生的量。
何谓由圆满因素产生的量?即说到圆满的意乐—大悲心(“欲利生”)与圆满的加行—
空正见(“大师”)产生圆满的果—“善逝”、“救护者”。
“善逝”可以分开来说:
“善”指断德,“逝”字义是了解,指证德,也可以说佛陀是“善逝”。
“善逝”指的是本质,即由前因(大悲心、空正见)产生,(善逝)也就是成量的量。
果是“救护者”,说四谛使众生解脱,即是救护之意。
内文中,成佛之道内容是从“量谓无欺智”至“故是定量性”(即成量品科判“以量
称赞之所为”一段以外的部份),说了顺成立与逆成立道次第的部份。
但也不是马上就宣说,自“能立由修悲”开始说顺成立量,之前说的是准备工作,即
自“量谓无欺智”至“当来依鹫鸟”是基础。
“量谓无欺智”至“当来依鹫鸟”此段说了量的定义、佛具是量等,这是为了要说出
有情众生所希求的量,是由圆满的因产生,不是由不顺因、常因而生。
而“量谓无欺智”至“世尊具是量”是直接说出;“为遮无生者”至“则非无别故”
是反面托出,说明哪些不是量。
也就是,此段说了没有一个恒常的遍智,遍智不可无因而生,将量与遍智做了结合。
(...待续...)
>>>>>
摘自:《随念三宝经开示》穹拉仁波切教授.吴翠雯翻译.2009.5.2-5.3淡江大学台北校区
善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