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kkdc (ykk)
2023-01-04 20:51:45摘自:《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造论/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附说色无色界
【释色无色,分四:甲一、能得之因。甲二、所得的本质。甲三、征兆。甲四、能得
者。甲一、能得之因,分四:乙一、总说能得之因。乙二、别说初禅得能得。乙三、其余
相同。乙四、九道属性。】
乙一、总说能得之因
以初禅来说,有能得的近分禅,与所得的正禅。总说能得的因,就是说近分禅。
近分禅的定义:近分地所摄,能得自果正禅之方便,上界地所摄的善了别。
初看这个定义会很奇怪,某法的定义是在帮助了解某法,不了解什么是近分禅,定义
中又用到“近分地所摄”,看完还是不了解啊!只能先记下来,认识近分禅、正禅后,再
回头来看这个定义。
近分禅有八个。有初禅的近分禅、二禅的近分禅……至有顶近分禅八个。
近分禅的受一定是舍受。
要解释近分禅的受是舍受是困难的。《俱舍论》也好,大乘典籍也好,都说它的受是
舍受。解释其理由时会说:因为它是在努力的阶段,还没有得到果,所以是舍受。但是这
个理由有点难想像。
近分禅有二种:无漏的近分禅、清净的净分禅。
初禅近分禅有无漏的近分禅与清净的近分禅。二禅以上只有清净的近分禅。
由修九住心得近分禅,得近分禅后,有人会修世间道,即清净的近分禅,有人会直接
修出世间道,即无漏的近分禅。所以初禅近分禅有无漏的近分禅与清净的近分禅。
当行者有了正禅,就会用正禅来修道,所以二禅以上只有清净的近分禅,没有无漏的
近分禅。
有部日下派认为初禅的近分禅有三种:无漏的近分禅、清净的净分禅、具烦恼的近分
禅。
除了这个宗派外,其他宗派都不承认近分禅有三种,没有具烦恼的近分禅。近分禅的
定义中有“善了别”,如果染上烦恼,就无法获得正禅。
乙二、别说初禅得能得
初禅近分禅的定义:近分地所摄,自所应得初禅正禅之能得方便,初禅地所摄的善了
别。
要获得初禅近分禅,前面要修什么?
就谈到依《辨中边论》修断五过、行八行,或《集论》与《庄严经论》所说修九住心
的方法。这些前面《广论》奢摩他章都讲过了,不再重复。
止的定义:依九住心之方便,如欲安住于自所缘,轻安所摄三摩地。
藏文中“止”的字义是寂静、安住;我们的心一直向外跑,止息这种情况,安住于内
在的所缘境上。
观的定义:在止的当下,于自所缘,由观力引发轻安所摄的别别观察自境之慧。
藏文中“观”的字义是有超过、过多的意思;以前心不寂静,没好好定下来思惟什么
,得止后,依止而观,会看到很多以前没留意的地方。
初禅近分禅有初禅初作意与净烦恼的初作意。
由修九住心得止,得止时就是初禅初作意﹙或称作意初修业者﹚。之后修观,此时是
净烦恼的初作意。对于区分这二个的部分,前面《广论》奢摩他章已经讲过了。
净烦恼的初作意有了相作意至加行究竟作意六个。
在止的基础上,观欲界过失,如寿短、苦多,观初禅的功德,这样别别观察、比较,
这个阶段是﹙一﹚了相作意。
观修粗静相,当由观力得身心轻安,即对粗静相得观,或说对粗静相达止观双运,此
时是﹙二﹚胜解作意。
对粗静相得观、对粗静相达止观双运、得胜解作意,与得观欲界为粗、初禅为静的别
别了相的智慧而达修所成慧,是同时。
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虽然是净烦恼的作意,但是没有真正对治哪一个烦恼,这二个只
是前行,是世间加行道。
当对欲界大大品烦恼产生正对治,是世间无间道,此时是﹙三﹚远离作意。接着会产
生世间解脱道,接着出定。
当某次入定,对欲界大中品烦恼产生正对治,又是世间无间道,接着是世间解脱道。
当某次入定,对欲界大小品烦恼产生正对治,又是世间无间道,接着是世间解脱道。
远离作意有三个世间无间道、三个世间解脱道。
像我们学佛很多年,一遇到境,还是很容易生起贪嗔等。如果有远离作意,就会压伏
所对治的烦恼现行。如果是用出世间道断,是断除所断的烦恼种子。
对治欲界中品烦恼是﹙四﹚摄乐作意。摄乐作意也有三个世间无间道、三个世间解脱
道。
称为摄乐作意是,因为已经对治了大品烦恼,获得一些断烦恼的好处,有许多喜乐。
但是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还有未对治的烦恼,对未对治的烦恼更加厌恶。
已断除中品烦恼,但是不确定是不是还有没断的烦恼,就特意去测试自己是不是还有
烦恼,结果发现自己仍然有烦恼,就再努力观修,此时是﹙五﹚观察作意。
对治欲界小的烦恼是﹙六﹚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有三个世间无间道、二个世
间解脱道。
当断除欲界九品烦恼,是加行究竟果作意,即得初禅正禅。
(...待续...)
>>>>>
[1] 一般而言,资粮道、加行道是世间道,见道以上才是出世间道,但是谈禅定时,会把
修菩提心等归类到出世间道中;因此,资粮道、加行道,相较于世间禅,是出世间道
[2] 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讲记 法音法师讲解 释见谛编辑
世亲菩萨的《俱舍论》说凡是近分一定是舍受,不是乐受。为何是舍受?要知道近分
在作什么工作?近分在对治烦恼,近分正观下地过患,正对治下地烦恼现行时,无乐可言。
举例说,一个正努力修忍辱的人,当别人伤害他时,他正在观瞋心过患,观忍辱功德
,心正生忍辱加以对治瞋恚,那时应无乐可言。我们现在学佛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正在
努力中,很辛苦,所以不会很快乐。
正在对治下地烦恼现行,没有什么快乐。所以上界地一定没有苦受,有苦受的只有欲
界。近分为舍受,为什么?第一是世亲菩萨所说,第二是它正对治下界地的烦恼,怎么会
有快乐呢?第三正行时断了下界地的烦恼现行,所以有喜乐之分,由于近分还未根断,只
是在对治。既然上界地没有苦受,这时正对治烦恼现行,还没有乐受,当然只有舍受。以
上为 《俱舍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