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96

楼主: ykkdc (ykk)   2023-01-02 18:54:48
摘自:《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造论/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由此能离无所有处以下诸欲,然尚不能灭除有顶现行烦恼,何况能得永度生死!】
刚才是从欲界到色界的过程,以此类推至有顶(即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但是观修
粗静相无法断除有顶烦恼。
色声等五欲,对欲界来说是很好的资具,对色界来说就不是,初禅会断除贪五欲。
寻伺,对初禅来说是很好的工具,对二禅来说却是过患,二禅会断除寻伺。
也就是,对欲界来说是好的,初禅要断除,对初禅来说是好的,二禅要断除,以此推
理至第四禅。
之后,觉得只要有色法就对内心还有干扰,无色比较好,所以要断除色。
欲界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是就贪著外在还是内在来区分,色界四禅是以支分﹙
工具﹚来区分,无色界四禅是以所缘来区分。
【然依静虑亦能获得五种神通,恐繁不录,如《声闻地》极广宣说,应当了知。】
得正禅后,可以修五眼、六通等。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也提到修止可以得神
通。
神通中有他心通,如果师长有他心通,就可以对症下药地利益弟子。拥有神通对弘法
利生很有帮助。
【现在无修此等根本静虑之理,故亦无有错误引导。然于此等若真了解,则于余定亦
断歧途最为利益。】
以上说了世间道的部分。现在﹙宗喀巴大师当时﹚已经没有人修这些了,也就没有错
误的引导,所以不是为了纠正错误而说。谈这些是为了有正确的认识,可以避免误入歧途。
【如是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及五神通,与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脱离生死,反于
生死而为系缚,故于奢摩他不应喜足,更当寻求真无我见毗钵舍那。
纵未广知修初静虑等根本定法,然于前说修奢摩他或名作意法定当了知。此是般若波
罗蜜多甚深经等所说九种住心,《中观修次》之所建立,如前已引。
又,《庄严经论》及无著菩萨于《菩萨地》、《大乘对法》、《摄决择分》解彼意趣。
又,《摄决择分》于止观二法指《声闻地》,故《声闻地》解释最广。
又,此诸义,《中观修次论》及《慧度教授论》亦曾宣说。
又,《辨中边论》说由八断行、断五过理修奢摩他法。
今善观彼等诸心要义,略示一二,全无杜撰。】
此是交代资料来源。
【现在修静虑者且无此等之名。又有一类先学论时,虽知其名,然未善其义,后修行
时,见无所须,弃而修余。
又有众多略得止品所摄正定,便谓已得空三摩地;或得内外所共第九住心定,便谓已
得无上瑜伽具众德相圆满次第,及谓已得根本、后得合杂无间无分别智,皆是未得善解之
相。
若于上说善得定解,则不因其假说修无所缘、无相、了义美妙名称而生误解。若能实
知此定之义,便能了知歧非歧途,故于此诸定量教说修三摩地次第应当善巧。】
很多人努力地修禅定,但是所修跟经论所说的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些学者知道经论中
有教授,但是自己去修时,又抛开经论教授。
有人真的得了止,却以为自己证得了空性、或得了圆满次第、或得了根本智与后得智
间杂的无分别智。这些都是未能好好了解经论所教授的内容。
(...待续...)
>>>>>
[1]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教授《觉灯日光》
修粗静相可以压伏无所有处天以下的烦恼,但不能压伏非想非非想天的现行烦恼。到
了非想非非想天的时候,意识变得太细微了,几乎处于不现行的状态,除了生时有“我生
了”与死时有“我死了”这两个念头外,没有其余的念头。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无所有处天的时候,行者觉得只要有念头就会有烦恼,所以
就把所有的念头都遮止了,由此因力而感得此果。因为意识太过细微,除了生时、死时以
外,念头完全不会生起,所以根本无法产生了相、胜解等对治力。
因为没有对治,所以无法压伏非想非非想天的烦恼。非想非非想天的烦恼都无法断除
,更何况能得解脱。(故于与外道共的奢摩他不应喜足,更当寻求真无我见毗钵舍那。)
[2] 三十七道品中,四神足属于三学当中的增上定学,神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