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心类学显要》 仓忠仁波切
十一善心所:(八)轻安
性相(定义):“离身、心粗重随一之作用的认知”,是“轻安”的性相。
此中所谓“离身、心粗重”,就是不被“掉举”、“昏沉”干扰。“轻安”是身、心
随一,已远离“掉举”和“昏沉”之作用的心所。
此中“粗重”,有“身粗重”和“心粗重”二种。或可说为,身的惯性、心的惯性。
“身粗重”者,一种不具有动机的身体习惯行为。
举出事例说明,如,一个人从很小就有喜欢打的习惯性,不经意的就会打人、打东西
等,长大以后都还有这种习惯性,如果遇到脾气不好的人一定会因此争斗。这种从小就有
的身体上的习惯性,就是属于“身粗重”。
或如,以正确的姿势打坐时,因为身体不习惯而觉得不舒服、一直动,这是因为“身
粗重”的缘故。
但是得到“身轻安”之后,当趋入某一善法之时,身体自然就会放松、随心所欲,因
为已经于打坐一事断除属于身体上的障碍。
“心粗重”者,就是心类的习惯性,可说是,心类上随眠的当下就是“心粗重”,如
同心的习气一般。
举出事例说明,如,观想释迦牟尼佛的佛相,或是观想上师,(或是缘念佛号持咒)
,心入昏沉或掉举而无法安住境上,就是属于“心粗重”;
反之,心不入昏沉、掉举而能安住于境上,就是已经离开“心粗重”。
其他的趋入善法心类(例如,趋入思惟串习菩提心、慈悲心、思惟业果、四圣谛、十
二缘起支、空正见等),此中道理皆是相同。
“粗重”有两种安立的角度,
(一)安立为“趋入善法时的身、心不堪能性”;
(二)或有安立为“杂染诸法的种子”,也就是“烦恼种子”、“烦恼习气”。
如,中观应成派主张,中观自续派以下所承许的阿罗汉不是真正的阿罗汉,因为其并
未断除“自方成立之执”,因为他们承许“自方成立之执”(中观自续派以下承许自性有
之执),其心续中还有粗重,也就是还存在有“烦恼种子”、“烦恼习气”。
如上所说“粗重”有两种安立的角度,但是此处所说“粗重”,主要是以前者而言(
趋入善法时的身、心不堪能性)。
后者所说,是以“杂染种子”、“烦恼种子”的角度而取名“粗重”,从这个角度而
言,见道、修道的修行者还没有断除烦恼种子,心续中还存在有“粗重”,但是能生起“
特殊轻安”。
“轻安”有二种分类方式,
第一种区分为:(一)身轻安、(二)心轻安。
第二种区分为:(一)平凡轻安、(二)特殊轻安。
有说:“心轻安”是“心类”;“身轻安”则是“特殊所触”,因为是特殊身的所触。
对此说观察:如果“身轻安”是属于“触处”的部分,那么,“身轻安”是不是十一
善心所中的“轻安”?如果是的话,如前。
另一种“轻安”的性相中说:“断除身、心粗重续流的心所。”既然是心所,一定不
是外在的法,一定不是“触处”的部分。
这是需要观察的地方。
第二种分类:
(一)“平凡轻安”
不论世间者(凡夫)、出世间者(圣者),凡是补特伽罗心续中现起善心之时,一定
有相应的“轻安”。
(二)“特殊轻安”
于善所缘随心所欲、堪能安住的手迹,并且是断除身、心粗重。这是透过修行功用而
有的。
以《下对法》(阿毗达磨俱舍论)所说,承许一切善心必定有相应的“轻安”,周遍
有“一般轻安”或“特殊轻安”任一。这是有部的主张。
但是,以《上对法》(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及福称论师(班钦索南札巴大师)的主张
,不承许善心一定有相应的“轻安”。
“轻安”的作用:净除身、心的粗重,并且是修行一切“止”、“观”的所依。
总相而言,净除身、心的粗重,修习“止”和“观”才能增长修行的功德,如,资粮
道也有修行“止”、“观”的部分;究竟而言,则是从加行位获得“止观双运”才能开始
成办修行上的特殊功德。
或有,安立“轻安”的性相是:
“纯粹留下能令心于善所缘随心所欲、堪能安住的手迹,并且断除身、心粗重续流的
心所。”
此中,所谓“心于善所缘能随心所欲”,即是心能安住于善所缘不被掉举、昏沉干扰
。简单来说,就是心能专注于善所缘且不会疲乏、烦躁。“轻安”具有此功用。
如串习慈悲,当下心能安住于善所缘境上,并且不会疲乏、烦躁。
又说“堪能安住的手迹”,此中“手迹”或说“手印”、“迹印”,如同以涂上黑墨
的手摸墙壁,在墙面上会留下手迹、手印。
以此来说心类──心堪能安住于善所缘不被掉举、昏沉干扰──这就是“轻安”的手
迹。
所谓“手迹的不共功用”是极为广大的内涵,每一因果能相续之特殊,就是因为“手
迹”的缘故。
以“能、所”安立有:“因之能手迹”、“果之所手迹”。
以因的角度而言,“手迹”是因,从“能手迹”而生出“果所手迹”。
以果的角度而言,“手迹”是果,“所手迹”是从“能手迹”出生而有。
如是,文中所说是以因的角度而安立──“心及身”是堪能趋入对境、安住对境之作
用者的“手迹”。
又如,以显教“广行”而言,菩萨心续中修慈悲、菩提心及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
等三波罗蜜,修行此等的手迹,是成办获得佛果位之“报身”及“化身”,这是以因的角
度而安立;以果的角度则是,佛果位的“报身”及“化身”,是修行此等的手迹。
以“深见”而言,修“空正见”及“禅定波罗蜜”的手迹,是成办获得佛果位之“法
身”,也就是“一切相智”;以果的角度则是,佛果位的“法身”是修行此等的手迹。
“精进波罗蜜”则是摄入“广行”(广大行道次)、“深见”(甚深见道次),因为
皆是必须透过精进的协助,所以,“精进波罗蜜”的手迹,是能成办获得佛果位之“报身
”、“化身”、“法身”等三。
又,以不善的角度而言,例如,过去世多串习杀生,因为具有杀生的习惯性,这一世
经常欲想杀生或喜好杀生,这就是过去世造作杀生的“手迹”。
以善的角度而言,例如,拿到念珠就会立刻持咒、念佛,因为已经串习成惯性。
“轻安”总的来说,不论是入定或是后得,造善而令身心欢喜的当下就有相应的“轻
安”;反之,如果没有的话,不可能那样去作。
一般的“平凡轻安”,是生起善心时皆有的;
“特殊的轻安”如本文所举的事例,是断除欲界粗重而有;但是,“十一善心所”中
的“轻安”不一定都是断除欲界粗重而有的,如“第九住心”所摄的轻安。
>>>>>
[1] 《百法明门论》(唐.玄奘法师译):
“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
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此处讲11善心所当中第8个“轻安”心所。关于百法的心心所,可学习《心类学》。
[2] 本文最后提到,第九住心的轻安,不是断除欲界粗重而有的轻安,属于一般轻安。
《百法赘言》:“轻安一法,唯定地有,欲界中无。”九住心属欲界心,九住心的善
心轻安属平凡轻安,于九住心入定之加行,身心亦有调畅感,然尚未有上界定心的轻安。
[3] 摘自:《广论奢摩他章略讲》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轻安不是乐受,是指堪能。九住心之后会有心轻安,即心不粗重、很调柔。心粗重是
如觉得无法生得起菩提心等,得止(正式的奢摩他)者会觉得可以修种种善行,心会轻松。
[4] 《大宝积经》:“见彼如来端正殊妙,诸根寂静,得奢摩他,如清净池无诸垢秽。”
正式的奢摩他是上界定心所摄,伴随上界定心断除欲界粗重的轻安,属殊妙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