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顺法师:《大乘广五蕴论讲记》轻安

楼主: ykkdc (ykk)   2022-12-16 18:25:50
摘自:《大乘广五蕴论讲记》印顺法师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轻安?谓麤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谓能弃舍十不
善行,除障为业。由此力故,除一切障,转舍麤重。”
实际上,我们这个欲界世界没有轻安这一种善心所,一定要修行,比方修定得到初禅
、二禅、三禅、四禅禅定的时候,内心才会生起轻安。
很多人静坐得好像很舒服,好像坐得很轻安,这是世俗的,不是真正的轻安。真正的
“轻安”是一种色界的善法,能够对治“麤重”(欲界烦恼的粗重),是要得定才能够得到。
什么叫麤重呢?说个譬喻,比方有一个人,挑了一担很重的东西在外面走,天下著雨
,身上穿的衣裳都湿了。这个人挑着几乎挑不起的重担,一件湿衣裳也在身上,重担子也
在身上,一步一步向前跑,那时候,可以说是从内心到身体的浑身不舒服,麤重有点像这
种譬喻。假使到达目的地了,把担子一放,把湿衣裳一脱,那个时候,感觉又轻松、又自
在、又舒服,轻安有一点像这个样子。
再举一个经上每每讲到轻安的譬喻,一个人很辛苦、很疲劳,他去洗澡,人浸到有温
热的水的浴缸或澡盆里面去的时候,解除疲劳,浑身舒服的样子。
轻安有一种力量,发生的时候,能够对治麤重,使我们身心的种种障碍、种种苦恼,
一切都可以消失。
轻安和快乐的“乐”不同,它是身心上的一种轻松、自在、舒服(内心因为宁静祥和
带来轻安的自在安乐);不单是内心的,因为心理的关系,恐怕每一个细胞都很舒服的。
这是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的,我们这个世界最快乐的,仍比不上轻安。所以,有的人修
定得到了轻安的时候,在他看来,世间上的东西一点意义都没有了,没有比轻安好的。
轻安的反面叫做麤重,如同浑身的重担压在身上,使我们很不舒服的一种力量。轻安
一起的话,能够对治这个麤重,就克制了、没有了,身心得到轻松、自在。
前面很多佛法里讲的心理上的作用,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有的,可能可以体验,这个“
轻安”我们体验不到的,要修行得禅定才能体验得到。
“身心调畅”,“畅”,舒畅,身、心都很调和。有一点不调和,就闹别扭了,就不
舒服了。
(注:比如生病时四大不调,会说身心不轻安,身心没办法感到轻松自在安乐。我们
祝福他人、祝福长辈时,会说,祝你身体健康、身轻安、心轻安,少烦少恼。佛菩萨都是
身心轻安、示教利喜,因为烦恼已经获得调伏,内心烦恼轻,乃至断除了烦恼的缘故。)
身心调畅,这是形容轻安;轻安虽是一种心所法,但佛法讲起来,经上每每说“身轻
安、心轻安”,因为心理的轻安,身体上也得到一种从来没有得到的轻松、自在。
我们讲修定,现在一般世间上没有什么人修定,想要修定的人,就要相信真正得到定
的时候有这一种的境,才会有一种坚定的信心,才能够不贪求世界上的五欲之乐,在身心
内发动、引发这个身心内在的安祥。
“堪能为性”,“堪”就是能够,“能”就是负担。
比如我们做事情,能够担负责任,负担这个工作,“堪能”就是能够担任精进修行向
前的一种能力。否则,每每修行的人总感觉到身心好像不够力的样子,好像修起来很艰苦
,身体怎么不太好之类的。
如果轻安一发的时候,身心都充满力量一样,那个精进、勇猛,非比寻常。所以,佛
法说“身轻安、心轻安”,“身精进、心精进”,身心都精进,充满了能力、能量,这叫
“堪能为性”,能够担任修行,精进修善、修定、修慧种种。
我们普通发心修行的人,修行修行,都想要修,但有的人修一修不修了。为什么呢?
因为修来修去,修得好像很辛苦的样子,没得到什么东西,于是就放下了。
如果修行真正能够有所领会,不但不辛苦,而且充满了力量,精进、勇猛、轻松、自
在,到那个时候,想叫你不修行,你也不肯。所以轻安的作用在修行上,不过,这是要修
定才能得到。
“谓能弃舍十不善行,除障为业。”它的作用就是能够弃舍十种不善行。
一切不善的,佛法把它归纳为十类不善行: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贪、瞋、邪见。当然,我们也不是天天在做这十种不善,而是我们人都可能做这些不善行。
这十种不善行(十不善业道),都是欲界法,都是欲界行。
因为轻安引发的时候,决定得色界法,所以欲界十不善行就舍掉了,自然而然不会做
,不会再起这种不善行。
像这十种不善业之类的,都是障碍我们修行,障碍我们向善、向解脱的。轻安可以除
掉这种种烦恼障碍,这就是轻安的作用,这叫“除障为业”。
>>>>>
[1] “轻安”又译作“猗息”,如三十七道品七觉支的“轻安觉支”又译作“猗息觉支”
《成唯识论》(玄奘法师杂揉):“轻安一法,唯上界定中才有,所以者何?由定滋长
,身心方得调畅故,若欲界众生,烦恼麤重炽然,故散心位无有轻安。”
《百法赘言》:“轻安一法,唯定地有,欲界中无。”这是指正式具相的轻安,欲界
中没有。然而,欲界众生在入定之加行,由于伏惑故,身心亦微有调畅之感,此谓之相似
随顺的轻安。正式具相的轻安,要得色界初禅近分或以上三摩地,上界定心所摄才有。
[2]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教授/慈悲心与空性
当行者(内心)断除了昏沉掉举的缺失,于所缘境能够安住,而渐次渐次的产生一种
心轻安,一种心思轻安的觉受,而后基于心轻安的生起,再进而生起身的轻安。
行者生起身心轻安的时候,能够把身心的不堪能性,身心的粗重性,一一予以去除,
也就是对于修学善业那种不欢喜心,不堪能的身心都予以去除。
当行者能够在具有身轻安以及心轻安之上,于所缘境完全能够置心一处的时候,那时
候我们就称为俱量的止。当我们证得俱量止(正式的奢摩他安止)的时候,于任何善业的
所缘境都能够如所欲求的予以安置,没有障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