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达赖喇嘛尊者教授《觉灯日光》
第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
分三:一、正明引生住心次第;二、由六力成办;三、具四种作意。今初初中九心:
九住心:
1.第一住心—内住。
我们一开始修禅都属于内住的状态。内住的象征是我们会发现自己有许多的妄念。
一般,如果没有刻意去注意,我们就不会发现自己的妄念是这么繁多、这么恐怖。
一旦我们去修禅,去缘所缘境的时候,就会察觉自己的心很容易随掉举和散乱而转移
焦点,无法安住在所缘境上。
正是因为我们修内住的缘故,心的掉举和散乱才能被我们察觉到。
2.二住心—续住。
因为内住时发觉掉举和散乱非常强烈,所以就会想办法把因掉举和散乱而流散的心一
再地抓回来,让它专注在原来的所缘境上。
一直如此练习,慢慢地,心安住在所缘境上的时间就会变得长久,不会马上流失,此
时叫做续住。
续住的象征是会有一种获得歇息的感受。
3.第三住心—安住。
于续住心时,心于所缘境上安住的时间要比内住心时长久,但散乱发生时,还是无法
马上察觉到;
在安住心时,则能马上察觉到散乱的发生。
基本上,在安住心时,心都能缘在所缘境上,只是心偶尔会随散乱突然流散出去,这
时会以正念、正知把心抓回来。
这就好像在一大群羊中,突然有两三只羊跑离了羊群,牧羊人会马上把跑散的羊抓回
来一样。
4.第四住心—近住。
在近住心时,心几乎不会往外散乱,也就是说,不管在缘什么,几乎都可以安住在所
缘境上。
这时候,止住力比较坚定。
然而却有粗品沉没的危险,所以要特别小心粗品沉没。
5.第五住心—调伏。
在调伏心时,心安住在所缘境上的止住力量非常强大,内心很容易往内收摄,不太容
易往外流失。
此时会产生中品和细品的沉没,中品和细品的沉没发生时,要生起强烈的正知、正念
对治。
6.第六住心—寂静。
调伏了中品、细品的沉没之后,寂静心时,就不会再产生沉没。
然而又会产生细微的掉举,亦即心虽然是安住在所缘境上,没有往外流失,但好像会
有点动摇的感觉,心的安住力不太稳定。
此时要以强烈的正知来对治细微的掉举。
7.第七住心—最极寂静。
此时,虽然沉、掉已经不会再生起,但还是要生起作意,即需要用正知、正念来做观
察,看看自己的心有没有随沉、掉而转。
8.第八住心—专注一境。
一开始要缘所缘境时,行者需要刻意地去想:“我要缘这个所缘境。”一旦安住在这
个善所缘上后,就不需要再去想“有没有被沉、掉所转”。
也就是说,在还未进入状况之前,需要去观察;在进入状况之后,就不需要刻意地做
观察了,可以放心随境而住,这叫专注一趣。
9.第九住心—平等住。
此时,内心只要一想到要缘什么,就能很自然专注地缘住这个善所缘,而且想住多久
就能够住多久,不需要采用任何的对治。
>>>>>
[1] 我们的身语意三门当中,以内心意知修习禅定(止),内心意知透过正念、正知修定
正念是定的所依,我们内心意知的定心所,定心所的不共作用是同一段时间内专注一
个所缘,由“系念安住”达到“一心不乱”的定心,内心意知成办专注一个所缘的定心。
[2] 《杂阿含经》:“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
观、一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法师):
“于此(意知)所缘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静其心,即是九种行相令心安住,谓令心:
1.内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调伏、6.寂静、7.最极寂静、8.一趣、9.等持。…
…若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我们的身语意三门当中,内心意知系念安住于一善所缘境,安住的品质从第一住心、
第二住心、…次第阶梯增上,最后去除了所有粗细分的沉掉,获得第九住心任运的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