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却配格西:非颠倒知与颠倒知的差别

楼主: ykkdc (ykk)   2022-07-13 16:06:47
: [2] 有情心续中的自性住种性,以善心上的空性安立
: 摘自:<般若八事七十义>却配格西教授 法炬法师翻译
: 怎么成立起自性住种性堪能成佛呢?因为我们的心中有各种不同的好心、坏心,在好
: 的心上的空性,就是自性住种性;在贪嗔痴等坏的心上虽有空性,但不是自性住种性。
(续上篇)
摘自:《般若八事七十义》却配格西教授 法炬法师翻译
这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呢?心上既然有空性,因此有情皆堪能成佛。
心上的空性(心的究竟本质是空性),是指心无谛实成立;先前曾说“自性般若波罗
蜜多”指空性,在一切法上皆有,而诸法无谛实成立就是诸法的空性,心无谛实成立就是
心的空性、法性。
就因为心无谛实成立的关系,所以心可以改变;如果心是谛实成立的话,则不观待因
、不观待缘、不观待支分,绝不能改变。
既然心是空掉谛实成立的无谛实成立,因此心可以改变;既然心是可以改变,心将可
以无限增长,而该心上之空性,就是自性住种性;而那些改变后只会递减的坏心,是不能
无限增长,因此该坏心上的法性虽是空性,但不取名为自性住种性。
佛法可说是使颠倒的心识越来越小,最后被完全消灭,无颠倒心识不断地增长、无限
增长的方便。原因是因为任何人,不论修学佛法与否,都希望离苦得乐,而其颠倒心是痛
苦的因,既是痛苦的因,就应该将之断除;而无颠倒心是安乐再安乐的因,故应予以增长。
未入道的初机者、补特伽罗的心相续中,有各种颠倒、无颠倒的好、坏心,如果在调
伏心相续的方法上勤加努力,依此,在入道时,现在(未入道时)有的无颠倒心将成为道
的体性,所以说,现在的无颠倒心是道的近取因。
比如:缘念三宝生起的信仰心由此生起的皈依心、了解无常的心、甚至了解空性的心
,都是正确的心;最后,一旦在心相续中生起无虚伪的出离心时,这些正确心,都将成为
道。
于道上数数修持,依此,该补特伽罗一旦证得见道位时,其先前的道都将成为见道,
同样的,证得见道的补特伽罗经过长期修行,当证得修道位时,其先前的道都将成为修道
,这位修道者再数数修持修道后,当证得佛果时,先前的修道,亦皆成为相智(佛果);
因此,相智的近取因是修道,修道的近取因是见道,见道的近取因是加行道,加行道
的近取因是资粮道,资粮道的近取因在我们未入道者的心相续中有。
所以,就续流而言,道智与相智的近取因,在我们(未入道的)心相续中都有。既然
如此,有情的心相续中都有上品道的近取因,有情的心皆堪生道智与相智,这是因为有情
心相续中有自性住种性之故。
但是要生起道、道智、相智,必须要具足很多的助力与顺缘才能生起,若不具足则不
能生起;例如种子虽有堪生苗芽的能力,可是也要有土、水、肥料、温度…等顺缘的聚合
,才能长出苗芽,否则,是无法长出苗芽的。所以,我们心相续中虽有堪生道智与相智的
近取因,但是顺缘如果不具足的话,那是不可能转成道智与相智的。
我们的心相续中都有生起基智、道智、相智的能力,对此我们如果能如实了知其实情
、因缘,并且修持的话,那才会有希望;如果没有希望可证得道智与相智的话,那么再怎
么努力都将是白费力气而已。可是如果我们能做到闻思修的话,则必定可证得。
例如,往昔世尊在有学位时也跟我们一模一样,随贪瞋痴三毒转,被苦逼迫,可是祂
由了解贪瞋痴之过患以及依对治法能出生善心,故于最初发起菩提心,中期经过三大阿僧
祇劫积聚资粮,而成就佛果;成佛已,祂由本身成佛经验,为我们完整的阐示了祂往昔在
有学位时是如何修行、证果。
现在谈论三智中的相智是我们的究竟所应得,而能证得的无上方便就是道智。“道智
”虽只是个名称而已,其意义却是非常广博,可分为三者: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了知独觉
道之道智、了知大乘道之道智。
一般,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皈依、证空性慧、证无我慧、了悟无常
慧…等,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所有无颠倒心,全部都是道智,因此道智可说是广博无边,
是有其必要性的,因为相智是无止无尽增广的心,其能得之无上方便是道智,因此道智必
须是广博无边,成佛之因在道智中已全部具足。
道智唯是大乘补特伽罗的修持,劣乘补特伽罗的心是容不下的;而主修基智的是劣乘
补特伽罗,基智只是大乘补特伽罗附带修的。
一般,凡是圣者的心相续中皆有基智,可是圣位菩萨的主修并非基智,只是附带修而
已,主要修持者是劣乘补特伽罗,因为能得解脱的方便是基智,而主要追求解脱的是劣乘
补特伽罗,大乘菩萨并不以此为主要诉求,大乘菩萨的主要诉求是遍智故。
圣位菩萨并不以基智为主修,因为他们主要的所应证是相智,而阻碍证得相智的最大
障碍是“所知障”(所知障是烦恼所留存下来的习气,障碍我们的内心意识无法同一时刻
现见诸法所知的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不论如何修持基智都无法成为所知障的正对治。
因此要断除所知障,唯有透过修持道智,也就是禅修证空性慧,再以大悲心、菩提心
为助力,才能成为所知障的正对治(由大悲心、菩提心摄持的证空慧,称为俱一切种最胜
空性,由俱一切种最胜空性的空正见才能正对治微细所知障成就相智、遍智)。唯修基智
是不可能断除所知障而证得遍智的,这就是圣位菩萨不以基智为主修的原因。
>>>>>
[1] 摘自:《地道建立》却佩格西讲授 廖本圣老师翻译 释见谛法师编辑
就凡夫的心续来讲不会只有一种心,有各式各样的心,这些心有好、有坏,有颠倒的
、有不颠倒的。
颠倒的就有如盛毒药的容器一样,盛毒药的容器本身已经受到毒的伤害,同样的我们
的心如果装着颠倒的心,第一个受伤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续,此心续就如装了毒药的容器,
如容器那样被毒所沾染,心续会被颠倒心所伤害、沾染。
除了这些颠倒心,我们还有另一方面的善心,现在的情况是善心和颠倒心夹杂在一起
。修道的过程,就是透过无间道、解脱道去对治、断除颠倒心及恶心,恶心被对治或断除
了,善心就自然越来越纯。善心与恶心,彼消我长,即恶心对治、断除的同时,善心就自
然越来越纯。
善心的空性就是自性住种性,亦即是如来藏,即成佛的可能性,这是周遍每一位有情
。当一位补特伽罗成佛,他还未成佛的身体,到成佛之时,就转为报身。他心中的善心,
从不是佛的遍智,转为佛的遍智(佛的一切相智),善心的空性就转为佛的自性法身。这
三者是同时,即不是佛的补特伽罗转为佛的补特伽罗,善心从不是佛的遍智转为佛的遍智
(属于佛的智法身),善心的空性转为遍智的空性(属于佛的自性法身)。
(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宝具三种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报身),三变
化身。第一佛身(自性身)有大断德…”当一位补特伽罗成佛时,他的心续中没有剩余地
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灭谛以及空性称为自性法身,故说佛的心续的自性法身有大断德。
《大般若经》:“菩萨摩诃萨若已圆满一切福德智慧资粮,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
麤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乃名如来、应、正等觉,得一切相智。”当一位补特
伽罗的内心意识完全净除了烦恼障、所知障,则他的内心意识成就了一切相智的遍智。)
[2] 摘自:《心类学》任一有情的心识皆具有佛性如来藏——自性住佛性、随增性佛性
有情心识具有的如来藏(佛性)——自性住如来藏、增长性如来藏——自性住佛性即
心的空性(自性法身的基础)、增长性佛性即心的明而了别(智慧法身的基础)。
任何一位有情,其心续上都有自性住佛性(心的自性空、心的胜义谛体性)与增长性
佛性(心的明而了别、心的世俗谛体性)。有情心续的自性空是“自性住佛性”,我们的
心能够不断的增长、进步,此即心有“增长性佛性”。将来成佛的时候,无余断除烦恼障
与所知障,有情心续上的自性住佛性转依为佛的自性法身,增长性佛性转依为佛的遍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