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谛》略说
仓忠仁波切讲解 释法炬翻译 2009/11/12
论中说:“有此则此生”意即依缘而生起,凡是成事皆依其所依处而产生,此句破除
自然生,亦即破除无因生。
如何由因缘产生?由“无常”因产生,不由“常”因产生,不由一切的无常因产生(
只由同类无常的因产生,不是一切的无常)。
果会改变故因也会改变,由(果)本身的随顺因生(随顺因是同类无常的因,由同类
无常的随顺因生果),不从不顺因生(不顺因是常法,无常不是从常法产生),也不从一
切有为因生,例如12缘起支的“无明”是从其随顺因生。例如橘子不从稻子种子产生,橘
子从橘子种子产生,故因果次序决定。
因果关系即依因缘产生的关系,此是缘起。缘起分粗、细品,一般说的因果(因缘所
生法的因果)是粗分缘起,细分缘起是由名言及分别安立产生(包括非因缘所生法)。
“从彼产生,未必从彼出生(生起)”,例如母生子后,父母为子取名“札希”,未
被取名“札希”前,无“札希”存在,因此“札希”是由父母以分别假名言安立后才产生
。若不如此,婴儿刚出生时,应该大家马上叫他札希,因此“札希”仅是假名安立后才存
在。
因果道理分为内在和外在,我们应该了解内在(自心相续所摄即内在)的因果道理,
亦即了解如何流转生死轮回的道理,在此将配合苦集二谛解释。
※ ※ ※
要先了解苦谛,生起不欲受苦之心,之后才会追寻其因“集谛”;
故佛最初在鹿野苑先宣说苦谛,佛说:“此是苦谛苦应知,此是集谛集应断。”这是
就修心次第而说的。若就因果次第则应先了解集谛,后了解苦谛(由集谛的因产生苦谛的
果)。
“此是苦谛苦应知”之“此”是指自己的“蕴”(属有漏蕴),此蕴(有漏蕴)来自前世
的业和烦恼。
苦谛分二:
1.有情心续所摄之内在苦谛,例如身躯;
2.有情心续不摄之外在苦谛,例如山川大地。
*苦分三类:1苦苦﹑2坏苦﹑3遍行苦。
1.“苦苦”:畜牲亦知,例如伤口的疼痛,或如肾脏痛。
“苦苦”有二“苦”字意即:本质是苦(苦性)和畜牲亦知之苦。真正之乐是无论如
何都不会变成苦。(我们具有的苦受、乐受、舍受三者当中,苦受属于苦苦。)
2.“坏苦”被误认为快乐之乐受,
例如久站后刚坐下的乐受,但坐久了又变成苦(苦受);或久坐后刚站起的乐受,但
站久了又变成苦(苦受)。
故此不是真正之乐。真正了解坏苦的修行者,不会对日常遇到快乐起贪著。(日常遇
到的快乐,虽然是乐受,但这种乐受属于坏苦。)
3.“遍行苦”是彼二苦的根本。(行苦是前二者苦苦、坏苦的根本。)
有“有漏近取蕴”故产生有漏苦受(苦苦)﹑有漏乐受(坏苦)。
苦苦(有漏苦受)和坏苦(有漏乐受)来自于心的觉受,其根本是遍行苦,亦即有漏
近取蕴。
苦苦和坏苦是由“有漏近取蕴”上的苦乐受增减而产生。有漏近取蕴就是遍行苦。
有漏近取蕴含有:色受想行识五蕴。身体是色蕴,身体里有受想行识四蕴。有漏近取
蕴是过去世的业和烦恼留下来的痕迹。
遍行苦的“遍”是周遍﹑遍布之义,遍行苦是周遍于有顶天(即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
)到无间地狱之间的苦。
遍行苦的“行”是聚集之义,由众多因缘聚集形成之苦。遍行苦的“苦”是随业烦恼
转的痛苦。
遍行苦的范围是从有顶天到无间地狱之间,因此极难脱离出。
例如“身体”是指从头到脚之间。“遍行苦周遍于有顶天到无间地狱之间”意即从有
顶天(无色界最高处)到无间地狱之间的有情都有此有漏近取蕴。
又遍行苦之“遍”意即:由过去世的业和烦恼产生有漏近取蕴后,以此有漏近取蕴为
基础,遇到好缘时生起乐受,遇到坏缘时生起苦受。
遍行苦周遍何处?周遍由业和烦恼产生的有漏近取蕴。周遍什么?周遍苦苦和坏苦。
例如一摊浊水,放置不动,水将变为澄清,稍微动摇又立刻变为混浊。以有漏近取蕴为基
础,遇到缘时,就会有苦苦和坏苦现行,补特伽罗就会有苦乐受出现。
例如以澄清水为基础,出现混浊水;以业和烦恼产生的有漏近取蕴(遍行苦)为基础
,产生苦苦和坏苦,故说遍行苦周遍苦苦和坏苦,意即苦苦和坏苦都是遍行苦。
提婆论师写的《四百论》中举例说明遍行苦:当国王在花园里歌舞赏花,享受美食时
,在一片愉悦快乐中,被蚊子叮咬后,国王生气了,生气故先前的快乐就不见了,为何如
此?因为他的身体被遍行苦周遍故,他的身体(色蕴)是以遍行苦为基础,被蚊子咬时,
苦苦就出现了,因而失去先前的快乐。
遍行苦的“行”,藏文是“读切”,有“聚集造作”之义。我们的蕴就是聚集造作形
成的,由过去世的业﹑烦恼﹑补特伽罗﹑前世蕴的续流等众多因素聚集,形成此世的有漏
近取蕴,故说有漏近取蕴是遍行苦。遍行苦是微细之苦。
※ ※ ※
对此了解后,看到经典说“此是苦谛”时,应知所说之苦是指遍行苦。
甚至,发愿“愿远离一切痛苦,证解脱﹑阿罗汉果﹑佛果”所要远离之苦,就是遍行
苦。
发起大悲心时,发愿“愿一切有情皆远离苦及苦因,该多好啊!”所说的苦,也是指
遍行苦,不是苦苦和坏苦。
禅修愿有情远离遍行苦之心,就是禅修大悲心。希求解脱的补特伽罗所厌离的轮回就
是遍行苦。
了解遍行苦,极为重要。学习道次第者,必须先了解轮回过患,若不知轮回过患,就
不会生起出离心﹑大悲心,要生起大悲心一定要缘念于苦,无大悲心则无菩提心,无菩提
心则无上层道,故应先了解苦﹑集。
※ ※ ※
我们都是轮回者。那么,什么是轮回?有人认为是自己居住的环境,例如山川大地。
不是!轮回是随业惑转,感生的有漏近取蕴。
谁在轮回?随业惑转的补特伽罗。如何流转?随业惑转故。在哪流转?从有顶天至无
间地狱间的有漏近取蕴。怎么流转?前世的心识来到今世,今世的心识去到来世,一再地
在蕴(有漏取蕴)和蕴(有漏取蕴)之间结生相续。因此,今世若不好好修行,调伏自心续的
烦恼,来世将会一再地轮回(后世感生有漏取蕴,复由有漏取蕴再感生后世有漏取蕴…)。
了解轮回,就会了解遍行苦。若由衷生起不愿再轮回(不愿再感生有漏取蕴)的心(
希求),就会寻找轮回的因和灭除的方法,寻找之后,才知道轮回﹑苦的因是集谛。
※ ※ ※
集谛的藏文是“坤迥”。“坤”有“一切﹑多”之义,是复数词,是果﹑三苦(苦苦
﹑坏苦﹑遍行苦);“迥”有“源处﹑根源”之义,是因。
所以,集谛有“一切源处﹑三苦根源”之义,三苦根源是业和烦恼。
“业”是身语意三门的行为﹑活动。
(业分为有漏业、无漏业,并非所有的业都会感生轮回,例如,佛陀的身语意三业是
无漏业不会感生轮回,凡夫的有漏业则会招感轮回。所以不是讲到业就是不好的。)
顶礼是由身体对三宝恭敬的行为动作,依此将在心中种下善的能力;口中唸诵礼赞文
﹑诵经等,就是由语门造作善业;在心中对三宝生起清净信﹑信仰信﹑胜解信,或忆念三
宝功德,或由悲心﹑菩提心发起的作意思惟,就是由意门造作善业。顶礼﹑恭敬善知识,
恭奉佛像﹑佛典﹑佛塔等都是善业。如此,由身语意三门同时造作善业。
若由身语意三门造恶业,例如杀生时,手拿武器作伤害﹑口出恶言责骂﹑心起嗔恚,
这样所造的恶业力道很强,很沉重。但若无杀害之意,只以悲悯心,造作杀生,这样虽然
也是杀生业,但罪恶比较小。
心识往返于前后世,故造善恶业后,业的能量﹑习气会即刻留滞在心续中,来世业力
成熟,遇到缘时,心续中的善恶业习气将会苏醒,因此感受苦乐果。虽有业在,若未遇缘
,业不会感果。
若说一切都是业的果报,合理。但若说一切都是上帝﹑创世主所造,不合理。应该说
一切都是依己因缘才产生果报。
(注:佛法说一切唯心造,驳斥外道说一切都是上帝、创世主所造。佛法说我们遭遇
的一切果报,唯是一心,唯有一个主要因缘,就是由自己内心造业感得的,非造物主。)
例如一棵果树,前户人家,浇水施肥,照顾树时,果树结满累累果实;后户人家,也
同样地浇水施肥照顾树,但树不结果实。这就表示前户人家,曾经造过有水果可吃的业,
后户人家没有。又例如两位同龄﹑同病者,依相同医生﹑吃相同药,结果一死一痊愈,这
也是业力不同故。
业果道理,极为深细,如此解释,比较易解。多加细思业果道理,一旦心有转变,就
是得到佛法的加持了,佛法的加持力有入心流。
※ ※ ※
问:遍行苦的“遍”有无“时空”的意思在?
答:遍行苦遍布三界﹑从有顶天至无间地狱间,遍布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问:蕴,是指有形体的蕴,或无形体心识的蕴?
答:五蕴是1色蕴2受蕴3想蕴4行蕴5识蕴。
色蕴有形体,例如欲界者﹑色界者的色蕴;其余四蕴无形体(受想行识四蕴是心,心
无形体),例如无色界者没有色蕴,只有四蕴。简单而言,“蕴”(我们自己的有漏蕴)
和心续有相关﹑由业惑所感。
轮回(我们的有漏近取蕴)随时在改变,被无常所摄故(有漏近取蕴是无常法),例
如今世是人,死后心识若在畜生道结生相续,就成为畜生了;在人道结生相续,就成为人
了。
问:被蚊子咬时该怎么办?
答:修忍辱,或如(达赖喇嘛)尊者的作法,第一只先让它吸饱,第二只让它吸一些,
第三只就不让它吸了,以无瞋心的方式将它赶走。最好修忍辱。修忍辱不是在无法反击之
下,忍受他人的无理欺负,而是可以反击却不反击之下,忍耐下来。例如被蚊子叮时,虽
可杀它,却不杀它忍受下来,就是修忍辱。
问:禅修愿有情远离遍行苦,和禅修愿有情远离苦苦和坏苦,二者有何差别?
答:禅修愿有情远离苦苦的感觉会比较快生起,因为自己对此二苦有经验故,但是即
使久修,也难生起大悲心。禅修愿有情远离遍行苦的感觉会比较慢生起,但是久修后,会
生起大悲心。
>>>>>
[1]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二句大小乘共许,第一句主要表达,果不管大或小、好或坏,都一定要由因才会产
生,这句主要驳斥无因而生。第二句主要表达,果若是无常,则生这个果的因也必须是无
常,这个因不会是常因,常因不会产生果,这句主要驳斥常因生果,也驳斥不顺因生果。
因和果都是无常,因要有生果的能力,且因和果必须是同类,好的因才能产生好的果
,不好的因才能产生不好的果;不会是好的因产生不好的果,不好的因产生好的果。
透过驳斥不顺因生果的情况,例如,缘无明产生行,这个引业的结果,会让有情在轮
回中投生,因此,只要有无明这个因缘(因),就不可能产生解脱或者圣者(果)。
[2] 苦谛分三:苦苦、坏苦、行苦。其中,苦谛的真实义是行苦。
行苦(苦谛的真实义)是由十二缘起支当中,无明缘“行”产生的纯大“苦”聚集。
轮回者的内心当中,由无明缘行,也就是以无明的动机造作能引业,能引业是会感得
异熟果报有漏近取蕴的业行。此中,无明缘行(以无明的动机造作有漏业的能引业行),
即轮回的因,属于集谛;由无明缘行感得有漏的取蕴,即轮回的果,属于苦谛的行苦。
(注:有将行苦等同于无常,将无常和行苦混为一谈,以为脱离无常就没有行苦,因
此错执常以为解脱。然而,无常并不一定是苦,四法印是说有漏皆苦,不是说无常皆苦。
例如,佛圣者、菩萨圣者相续中的菩提心、空正见、道谛都是无常法,但不会引生苦。)
[3] 经典提到苦谛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
、五取蕴苦。归纳前七个,有五取蕴的基础而有前七种苦,第八个五取蕴苦即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