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请问"不杀生"的戒律原本是仅指不杀人吗?

楼主: honyan (honyan)   2022-06-21 20:10:43
※ 引述《MrTaxes (谢谢提醒)》之铭言:
: 在家众如何受持五戒、菩萨戒(圣严法师-大法鼓 0403)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gfqDbDdE8
: 圣严法师:
: 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 其他的众生不要以瞋心杀贪心杀
: 如果说是苍蝇蚂蚁蟑螂 来危害到你的生活里面的卫生健康
: 那你要把它赶走 你要把它清理
: 而不是说我为了杀生而杀生 ....
: =======================================================
: 因为后来有些人会认为不杀生 是不杀害一切众生 所以生活得小心翼翼
: 但像现在夏天到了 路上很多虫虫 人们在上面走动 意外应该是很难避免
: 所以追本溯源最初"不杀生"这戒律的范围并没有那么广 对吗?
戒律好像很严格、繁杂,到底这么多戒律是拿来干嘛?
持戒对治习气,难免看到戒律的限制面,不过当然也有诸多利益面。
以下引《菩提资粮论》,分享一些关于持戒的观点:
问:已解释陀那波罗蜜,今应说尸罗波罗蜜。
答:波罗蜜义如前解释,尸罗义今当说。以尸罗故说为尸罗。
1. 言尸罗者谓习近也,此是体相。
2. 又本性义,如世间有乐戒、苦戒等。 [*1]
3. 又清凉义,为不悔因,离心热忧恼故。
4. 又安隐义,能为他世乐因故。
5. 又安静义,能建立止观故。
6. 又寂灭义,得涅槃乐因故。
7. 又端严义,以能庄饰故。
8. 又净洁义,能洗恶戒垢故。
9. 又头首义,能为入众无怯弱因故。
10. 又赞叹义,能生名称故。
此戒是身口意善行所转生,
1. 于中远离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是三种身戒。
2. 远离妄语、破坏语、麁恶语、杂戏语等,是四种口戒。
3. 远离贪、瞋、邪见等,是三种意戒。
如是等身口意善行所转生十种戒,与贪瞋痴所生十种恶行为对治。
1. 彼十种恶行下中上常习近故,堕于地狱、畜生、阎摩世等。
2. 如前数十种善行戒,若不与觉分相应,下中上常习近故,随福上上差别,当得天人差
别。
3. 若与觉分相应十种善行,戒上上常习近多作,故当得声闻地及菩萨地中转胜差别。
(中略)
复有九种戒,谓凡夫戒、外道五通戒、人戒、欲界天子戒、色界天子戒、无色界天子戒、
诸学无学声闻戒、独觉戒、菩萨戒。
1. 凡夫戒者,入生处故尽。
2. 外道五通戒者,神通退故尽。
3. 人戒者,十善业道尽故尽。
4. 欲界天子戒者,福尽故尽。
5. 色界天子戒者,禅那尽故尽。
6. 无色界天子戒者,三摩钵帝尽故尽。
7. 诸学无学声闻戒者,究竟涅槃故尽。
8. 独觉戒者,阙大悲故尽。
9. 菩萨戒者则无有尽,以此戒能显明诸戒故,种子相续无尽故,菩萨相续无尽故,如来
戒无尽故。以此因缘,菩萨戒者说名无尽。诸菩萨戒,回向菩提故,说名戒波罗蜜。
此中有输卢迦:
犹如父爱功力子,亦如自身爱寿命,出离有爱戒亦尔,大心健者之所爱。
此戒牟尼习近已,解脱于欲离有爱,似乌凡人所弃舍,智者常当爱此戒。
此戒利益于自他,令身端严离忧乏,此世他世胜庄严,是戒智者当所爱。
此戒不由于他力,非不可得非乞求,皆因自力而得之,是故上人爱此戒。
财物国境并土地,自身肌肉及以头,皆能舍之不舍戒,为欲净彼胜菩提。
假使从天坠于地,设令自地升于天,为满离垢无染地,应当决定不移动。
若已满足戒方便,此时即得第二地,既得离垢清净地,是时成就心所欲。
若复天人修罗世,及畜生中可化者,善知教化方便已,随念往彼利益之。
或以布施摄众生,或以爱语入其意,或复与其安隐利,或与同事助其力,
或在人中为其主,或居天众而自在,彼彼方便引导之,悉当安置于白法。
具足实戒神通故,便能干竭于大海,世间尽时火增盛,于刹那顷悉能灭。
观于世间种种恼,恼而生病由离亲,智者有戒通方便,为世亲依示胜道。
[*1]:
习近义与本性义,参照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习近”,就是《大毘
婆沙论》的“数习”。不断的这样行,就会“习以成性”,所以说“本性”。这是通于善
恶,也通于苦乐的。现在约“善”说,不断的行(习)善,成为善的习性,这就是尸罗。
这种善的习性,“好行善法”,是乐于为善,有向善行善的推动作用。“不放逸”,是“
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于应断除的不善,能防护不作;应修的善法,能够去行。所以《
增壹阿含经》说:“无放逸行,所谓护心也”(约防恶说)。尸罗是善的习性,所以说“
此言性善”,是戒的体相。有力的防护过失,修习善法,成为为善的主动力。尸罗,可说
是人类生而就有的(过去数习所成),又因不断的为善而力量增强。所以不论有佛出世—
—“受戒”的,或没有佛出世,或佛出世而不知道——“不受戒”的,都是有尸罗——戒
善的。“十善道为旧戒。……十善,有佛无佛常有”,就是这个意义。
==============================================================================
藉戒相以戒心,身口造作以意为先导,从守持外显的戒相开始,可以慢慢调整心地。断恶
、修善、度众生,修善不断恶,如珍宝放在漏囊里面。人身难得今已得,戒法难闻今已闻
,愿大家都能增上生,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