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杂阿含经:无明于蕴体见是我、异我、相在-7

楼主: ykkdc (ykk)   2022-06-22 19:06:27
*<心类>萨迦耶见
摘自:《心类学》雪歌仁波切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大乘五蕴论》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里的“心所”这部分。心
所,非常重要。因为,补特伽罗生生世世无始无终就有一个我,我这个续流(我属于续流
法),依靠什么?依靠的是心(我的续流依自心的续流安立),心包括心王及心所,心所
会影响心王。所以说,我的好坏是靠心所的好坏决定。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心所这一块。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玄奘法师译)云:“于五取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谓计色
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如是计受、想、行、识是我,我有识等,识等属
我,我在识等中。于此诸见,几是我见?几是我所见?谓五是我见,十五是我所见。何因
十五是我所见?由相应我所故,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萨迦耶见当言于事了不了耶?
当言于事不得决了,如于绳上妄起蛇解。”P12-13
首先,我们要抓到的重点是“萨迦耶见乃轮回之根本”(轮回之根本是集谛所摄十二
缘起支的初支无明,即我执无明萨迦耶见)。这个轮回的根本(我执无明萨迦耶见),会
一直不让我们脱离五取蕴的状态。换言之,只要有我执存在,就无法脱离五取蕴的宿命。
五取蕴的取,即“轮回”之意,也可以说“受到业与烦恼的控制”、“由业与烦恼造
出来的”。
由业与烦恼造出来(引生取得的)五蕴(属有漏的近取五蕴)之后,它(即有漏的近
取五蕴)是我们所要取的、所要成熟的,它是我们要接受的(五取蕴又称作五受阴,即由
无明我执萨迦耶见造作业与烦恼引生感得我们必须要接受的异熟果报),因此,果报(有
漏蕴体的异熟果报)出来的时候即变成“五取蕴”。
五取蕴的“取”字,有时我们解释为“所取”,有时则解释为“能取”,本身这二种
都可以解释。
(1) “所取”而言,(由补特伽罗自心当中)业与烦恼造出来(引生)的五蕴(属有
漏的近取五蕴),即曰所取。(由业及烦恼之力所引生异熟果报的有漏取蕴,属苦谛。)
(2) “能取”而言,业与烦恼造出来的这个有漏的五蕴本身有一种体性,即“会不断
的再给我们有漏的五蕴”、“会不停的让我们造业、生起烦恼”,此有漏的五蕴本身就有
这种(能取)体性。因为有这种(能取)体性,所以,它的后面一定会有所取的五蕴。
五取蕴,既是所取(果),也是能取(因),意指它是因,也是果(既是因也是果,
并不是说因果同时,而是说我们的五取蕴作为所得到的异熟果报之后,它本身又可以作为
取得下一个五取蕴异熟果报的因;下一个五取蕴异熟果报引生出来的时候,那个所得到异
熟果报的五取蕴,又会以它为因,继续造作业和烦恼引生下一个五取蕴的异熟果报)。
又是因(能取)又是果(所取),就变成永远没有一个结束(由能取的因感得所取的
果,复由所取的果成为能取的因,再感得所取的果…如此不断地流转下去),也就是“会
不断再轮回”之意。
因此,从五取蕴的“取”字这里,即知它又是因(能取)又是果(所取),也就代表
“轮回”的意思(五取蕴的取,既是所取也是能取,补特伽罗自心由业和烦恼感得所取的
近取五蕴之后,这个五取蕴本身又能够作为造作业与烦恼的能取,再去引生取得下一个异
熟果报的五取蕴,如此不断结生相续的流转下去)。此即五取蕴的意义。
(注:补特伽罗自心相续所摄的有漏蕴体,是由集谛的业和烦恼之力引生有漏取蕴的
苦谛,如此的有漏取蕴,是所取的苦谛和能取的集谛不断的流转——
由集谛(即无明我执造作业和烦恼)引生苦谛(有漏蕴),又由苦谛(以有漏蕴的果
报为基础)造业,复又由集谛(因)引生苦谛(有漏蕴的果),如此不断流转就是轮回。
如是,轮回的施设处,即补特伽罗自心相续所摄的有漏取蕴,不是外在的法。)
那么,该如何解释五蕴(补特伽罗自心所摄的五蕴)与我(即补特伽罗)之间的关系
呢?五蕴(补特伽罗自心所摄的五蕴)与“我”(补特伽罗)有关,但是,这个关系是“
依五蕴(依赖观待补特伽罗自心所摄的五蕴)上假名安立一个我”的关系。
我(补特伽罗),只是假名安立,而非自性存在、非能独立实质有。然而,虽然我(
补特伽罗)的体性是非自性存在、非能独立实质有,但凡夫众生如我等,却不如此看待。
我们总是误解了我跟五蕴(我们自己的五蕴)之间的关系。因为误解,所以很执著;
因为执著,结果就一直不停的流转生死轮回,一直不断地取这个五蕴,故曰五取蕴。
由此可知,我执(无明我执)与五取蕴有关系。关系是什么呢?即我执所缘的我,与
五蕴(我们自己的五蕴)中间有一个关系,但我们(因为无明)在完全不清楚的情况下而
错认了它们的关系,这种认错的见解,即萨迦耶见。
萨迦耶见,也有人译为“坏聚见”。五蕴就叫“坏聚”。聚,即五蕴是因缘聚合之法
;而坏,则是五蕴是无常坏灭之法。萨迦耶见,即错误之意,怎么样错呢?也就是把五蕴
看成是很坚固、不容易坏灭的,而且,也将依五蕴而存在的我视为能独立实质有、有自性
的一种我,这种错误的见解,即曰坏聚见(萨迦耶见)。
(注:我是依自己的五蕴而存在没有错;但是,萨迦耶见将依五蕴而存在的我视为是
能独立实质有、有自性的一种我,这种看法却是错误的。)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觉灯日光》
接下来说"见烦恼"(或称烦恼慧)部分:第一、坏聚见,也就是萨迦耶见。
缘我和我所产生(缘著依于自己的五蕴安立的我和我所随一产生)的自性执著,就叫
作坏聚见(萨迦耶见)。为什么取名“坏聚”?因为,我和我所,是坏,也是聚。
为什么称为“坏”?因为无常的缘故。为什么称为“聚”?因为众多因缘所聚的缘故
。由缘坏聚的我及我所,所产生的真实执著(自性执著),称为坏聚见。
多加“坏聚”二字,有另外的意思,因为有“坏聚”二字,我们自然可以了解到:原
来我也是无常法,因为坏故;我并非常一自主的补特伽罗,因为聚故。
坏聚见(萨迦耶见)的所缘是什么?(依自己的蕴体安立的)我与我所。“染慧为性
”,(萨迦耶见)看似智慧,但实际上是一种邪慧。为什么它(萨迦耶见)具有慧的作用
呢?因为它具有观察的作用。然而这种观察是颠倒观察,称染慧或邪慧。)
换言之,萨迦耶见所想的(安立我和我所的)“五蕴”或“聚”是坚固的、不会坏的
,但实际上,这五蕴很容易毁坏,一点都不坚固啊。现在你们懂了吧?萨迦耶见是完全不
清楚五蕴与我之间的关系而有的一种错误见解,故名坏聚见。
(萨迦耶见执我为不需要依赖观待自己的蕴体安立,就能够实质有的存在、自性有的
存在,执有个实质有的我、自性有的我为坚固不坏。实际上我是依自己的蕴体施设安立,
我所依的蕴体是无常的,所以我也是无常的,我并不是自性有、实质有、常一自主。)
坏聚见(萨迦耶见)会带来一种…不好的梦!哈哈,或者说是一种幻觉,此即轮回。
首先,萨迦耶见错认了五蕴与我之间的关系,而无始以来此执著的因不断的一直种下去,
最后就结果出这样一个“奇怪的轮回”、一种“幻觉”!平时,我们多把轮回比喻为“如
幻化”,意思就在这里。
如何终结这幻化的轮回?《广论》毗婆舍那有关“趣入真实性的方法”的段落里,谈
到应先辨认何谓真实性与不真实性。
轮回,不是真实性(产生轮回的无明我执,没有正理的依据),它是像梦般的幻觉(
轮回的因是我执无明,由我执无明的错觉颠倒执取产生轮回)。虽说轮回是幻觉,但不代
表它不存在喔!轮回在量中也是存在的(轮回是所量、所知)。
那么,该如何结束轮回幻觉呢?首先要去除萨迦耶见。轮回的根源,就在于“没有认
识自己”、“不了解真正的我是什么样子”。我,并非如萨迦耶见认为的那样自性存在或
独立实质有。真正的我,(本性)是“自性空”。虽说我是自性空,空,并不代表我不存
在喔。我们不能说空等同于不存在、没有。(说某一法自性空,并非否定他的存在,而是
说他并非自性有的存在。)
心的本性或我的本性,是一种“无我”(本性无自性、自性空)。所谓无我(无自性
),即超越我(远离我执)的情况,…要还原心的本性(由无我的智慧净除无明我执带来
的垢染,不会再有自性有的我执执取,才能还原心的本性),必须去除萨迦耶见(属无明
我执)。如果我们仍保有萨迦耶见错误颠倒的见解,将无法脱离五取蕴的状态。
你们要知道,有时我用“五取蕴”,有时则用“五蕴”,这二个不一样喔!有些人会
误以为五蕴和五取蕴是一样的,其实不然。
(“五取蕴”和“五蕴”二者不是同义,二者三句差别。凡是五取蕴周遍是五蕴,但
是,五蕴不周遍是五取蕴。例如,凡夫的五蕴,是五蕴也是五取蕴,经典提到凡夫所依的
五蕴,与五取蕴同义。但是,佛果法报化三身所依的五蕴,是五蕴但不是五取蕴。)
五蕴而言,佛也有五蕴,因为佛也是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依自己的五蕴安立);但
五取蕴来说,则只有轮回里面才有。因此,讲补特伽罗,就代表是五蕴,而非五取蕴。
(补特伽罗的定义,依著自己的五蕴随一而施设安立的士夫。补特伽罗的例子:佛圣
者、菩萨、独觉、声闻、六道众生随一,各自都是依自己的五蕴安立的补特伽罗。)
但现在,我们是五蕴跟五取蕴都连在一起…(没有仔细区分清楚而混为一谈),但这
不代表五取蕴结束时,五蕴也一并结束。五蕴一直会在(补特伽罗自己所依的五蕴的续流
既无始亦无终),但五取蕴(属于轮回)则有结束的一天。
总之,我们对“我”执著,视之为有自性、能独立实质有,这个时候,我们是先在五
蕴上执著,接着在我上执著,而且,二种执著是连结在一起的,并非前面是前面,后面又
是另外一个新的东西。不是这样子的。
五蕴上的执著与我上的执著连在一起,是什么样子呢?《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谈到了
四个,即“色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
色、受、想、行、识五蕴里,每一蕴都是如此。以色蕴为例,我与色蕴,都是在(我
与自己的色蕴)有关系(体性一)的当中执著,而不是没有关系下(体性异)的执著。
《入中论》科判里,你们有注意的话会发现,我与蕴在体性异(我与蕴没有关系)的
情况下也会有一种执著、我执。
所以,《入中论》就提到了五种我执,第一“色是我”,第二则是“我与蕴体性异之
下的一种我执”,第三是“我有诸色”,第四是“色属于我”,第五是“我在色中”。
其中,第二种“我与蕴体性异之下的执著”,乃外道的主张,他们认为我与蕴体性异
的情况下我是有自性的(属外道才有的遍计我执)。
因为这(执取有个与蕴体性异的常一自主之我)属于外道的看法(属学习外道宗义才
会有的无明遍计我执),所以,《集论》就没提这点,仅谈到我与蕴体性一之下的四种我
执(属无明俱生我执),即“色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
(注:无明我执萨迦耶见分二:遍计我执、俱生我执。此二者当中,遍计我执的根本
是俱生我执,遍计我执是由俱生我执增益而来。所以,只断除遍计我执,并未断除俱生我
执;若断除俱生我执,则遍计我执也会跟着断除。
遍计我执和俱生我执都是要断除,此二者的对治,以俱生我执为根本,当现证俱生我
执的相违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