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21

楼主: ykkdc (ykk)   2022-05-12 19:58:42
《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善知识敦巴云:“我等唯觉是教授过,专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资粮所致。”言
资粮者,即前六法。】
我们会觉得修不出止是因为教授的问题,然而是自己未具备修止的资粮所导致。如同
依师,先要使自己成为堪为闻法的法器,去找师长才能真正受用;若不具备法器,自己要
先调整内心。
所谓教授,需要四个量:一、讲者圆满无过:由全知的佛陀所讲的。二、译师具量无
过:透由具量译师所翻译的。三、所讲的法圆满无过:曾经有人修此而证悟过。四、传法
上师具慧:传法上师不但有这个法的传承,而且能够通达。
弟子则要具备三种信心:一、对本尊、师长的信心。二、对教言的信心。三、对所谈
内容的信心。如果对本尊、师长没信心,对其教言自然就不会有信心;对其教言无法生起
信心,对所谈内容当然也生不出信心。这三个信心缺乏其一,都很难修得起来。
【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静虑资粮。《修次初编》云:“若能不著利等诸欲,善住尸罗,性
忍众苦,勤发精进,速能引发正奢摩他。故《解深密经》等亦说施等为后后因。”《道炬
论》云:“失坏止支分,虽励力修习,纵经多千年,不能成正定。”故真欲修止观定者,
应励力集《声闻地》中正奢摩他十三资粮,极为主要。】
修止的资粮,即前所说“住随顺处”等六法,此外,布施等前四度(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等四度)亦是修止的资粮。
《修次初篇》中说:若能少欲,断诸杂务,弃舍世间名利,心安住于戒上,并忍受修
行上的众苦,从而对修止生起极大的希求、好乐,精勤修习,不久当能引生正奢摩他。
《解深密经》等也谈到“施等为后后因”,即布施是持戒的因,持戒是忍辱的因等。
“失坏止支分”:“止支分”就是前面说的少欲知足等,及后面将要说的身威仪。若
不具备这些修止的支分,即使长时间修止,也无法得到成果。[1]
如果时间、能力允许,可以多阅读《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其中详细地说明修
止的方法。然而,如果没有了解义理,没有掌握它的次第、关联等,可能会认为它跟字典
差不多吧!
《广论》的殊胜点,就是将经教的重点有次第地排列,使人易于了解。佛陀不共的功
德之一,就是无论祂讲什么,弟子们都能听懂所讲的内容,而且闻法后会一直串习,直到
悟入法义。
像这样根器好的弟子,只要对他讲法,他们就能了解,不需解释太多;稍有不懂的地
方,就看如《瑜伽师地论》等大经论,他们一看就通。后来的学法者根器较差,像我们现
在看佛经,根本就无法了解它的义理,连《瑜伽师地论》等论著,对我们而言都很艰深。
因此必须要有像《广论》这样依次第,清楚说明前后关联、内容的论著,我们才能了解。
>>>>>
[1] 问:我们很想修止,可是又不愿意远离尘嚣,既然身都无法抛弃,心就更困难了。有
没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能在红尘中达到身远离、心远离?
答:我们并不是真的对止的功德产生信心、真心希求得止。如果能好好学习这些内容
,把思路打通,就会觉得不具备这些止的支分就无法得止,因此就很容易依教而行。
由于自己的欲望很强,所以要少欲知足、减少杂务来控制。此外,要尽量修慈悲,如
同关心自己一样地去关心别人。不修习慈悲,整日所想的就只有自己;如果能缘他人而修
,自己的心就可以得到控制,能体会到修行的效果,自然而然就会愿意继续下去。不要只
是为了修行而修行。
[2] 本课程教授广论<止观章>当中的止,转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广论止观章,总的科判:别学后二波罗蜜多。分六个子科:一、修习止观之胜利;二
、显示此二(止、观)摄一切定;三、止观自性;四、止观理须双修;五、止观次第决定
;六、各别学法。
这六个子科判,已讲述完前面五个子科,前五个子科判是对止观一个总的介绍。之后
进入第六个科判,分别讲如何修学止、如何修学观、如何修学止观双运。
首先讲如何修学止(奢摩他),分三个科判:一、修止资粮;二、依止资粮修奢摩他
;三、修已成就奢摩他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