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四、释疑
又,此止观次第是就新生之时应如是修,若先已生,则无决定次第,亦可先修毗钵舍那、
次修奢摩他。
何故《集论》说有先得胜观而未得止,彼应依观而勤修止耶?答:此非说未得第一静虑未
到定所摄之止,是说未得第一静虑三摩地以上之止。
此复是说证四谛已,次依此观,而修第一静虑以上之止。《本地分》云:“又已如实善知
从苦至道,然未能得初静虑等,于此无间住心,更不择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
此处所说的止观次第,是指没有止(正式的止),而要开始修者,应该先修止(先得
正式的止)、再修观。对于已经修出止者,就没有一定的次第,也可以先修观、再修止。
先前引经为证时,都引依止修观的例子,然而佛经中各种说法都有,有经典说要依观
而修止,如有问:为什么《集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说“有些人先得观而没有得止
,这些人应依观而修止”呢?这就跟依止修观的说法相违。
对此,宗喀巴大师回答:此处《集论》所讲的“未得止”,并不是初禅近分禅(初禅
未到地定)也未得的情况,是指已得到初禅近分禅,还未修出初禅正禅的情况。
利根者于得止﹙得初禅近分禅﹚后即修观,所观的内容为四谛、无我等;由此现证四
圣谛,依之而得初禅正禅以上的止。说止观次第并不一定,是就此而说的。
《本地分》说:“又已现证四谛十六行相(如初果),但未得初禅正禅,即于此住心,
不再观修,是依慧而修止。”“从苦至道”:四谛之意,“苦”指苦谛,“道”指道谛。
九住心都是欲界心,其后所得的止是上二界心。
上二界心又分二类:近分禅(近分定)与正禅(正行定),此处译为“未得定”﹙近
分禅﹚与“三摩地”﹙正禅﹚。
初得止时是得初禅近分禅(初禅未到地定)。
得止(得初禅未到地定)后,利根的佛弟子会(依初禅近分定的止)开始修出世间道。
外道则会(依初禅近分定的止)修世间道—观修粗静相,即观欲界生死、受用、烦恼
等为粗,观色界为净,如色界寿命长、衣为天衣等,与色界相较,欲界相形见绌,以对治
欲界烦恼。当以世间道断欲界九品烦恼即得正禅(得色界初禅静虑正行定)。之后继续修
粗静相,从初禅出离至二禅,如此一步步升上去。
当然,也有佛弟子在得止(即得初禅近分未到地定)后,修世间道而得正禅(得初禅
正行定),再依正禅(色界静虑正行定)修出世间道,只是相对之下,浪费了许多时间。
佛教并不倡导以四禅八定为主的修行。前面所过,修道需要止这个好工具,否则不堪
修道。但止毕竟是工具,因此不需要花太大精力在修止上面。
佛教徒中,利根者会以初禅近分禅来修道(出世间道),然而并不是佛教徒中没有以
四种禅(色界初禅至四禅的四种正行定)来修道的。欲界心与上二界心相较,欲界心如朽
木,难以雕琢,上二界的心如良木;上二界的近分禅与正禅相较,则正禅是良木。
因此,如果行者已经修出正禅,当然是以较好的料来修道,一定不会用近分禅来修。
也就是,如果行者只得初禅近分禅,未得初禅正禅,就只能以初禅近分禅来修道。如果行
者得了二禅近分禅,则会用初禅正禅来修道,不会用二禅近分禅来修道,以此类推至四禅。
但是,如果行者得了四禅八定(色界与无色界的八种禅定),就只会以四禅(色界的
静虑)来修道,不会以无色界的禅来修道,因为无色界禅定力强、慧力弱,不适合修道。
总之,如果行者得了四禅八定,会以第四禅(色界第四禅静虑的正行定)修道;如果
行者只得了三禅(第三禅静虑的正行定),就会以第三禅来修道,只得二禅或初禅也是如
此;如果行者连初禅都没得到,只得到初禅近分禅,就会以初禅近分禅来修道。
(注:如果连初禅近分未到地定都没有得到,如九住心,则没办法证果。所以,要能
够证果,最下限要有初禅近分未到地定的止,例如证得初果最少要有未到地定的禅定。佛
教内道,不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若要成办圣道得果,至少要有未到地定的禅定)
【又,为便于立言说故,于九住心通说为止,思择等四通说名观。然真实止、观如下所说
,要生轻安乃可安立。】
虽然由修九住心而得身心轻安才算是得止,但是为了方便说,也常将九住心说是止,
或将思择等说是观。要知道:真实的止、观必须达到身心轻安才行(之前是随顺的止观)。
>>>>>
注:止观的次第,先得止,后得观,是指初次新生正式的止、观而言。
未得正式止观之前,如九住心阶段,可先观后止,此时止观属随顺的止、随顺的观。
初禅近分之前(九住心)的止观,不是正式的止观,随顺的止观不能断障,不能成就证果。
由随顺的止观而获得正式的止观,成办正式的观(正式的毗婆奢那=止观双运)才能证果。
未得正式止观前,九住心随顺止观的修习可先观后止。又,获得正式止观之后,即得
初禅近分的观之后,进一步要得初禅静虑正行,也是先观后止,由近分的观得正行的止。
此处说先得止,再得观,是指九住心之后,最初新生正式的止观,属于先止后观的次
第决定。最初新生正式的止观,是初禅近分所摄,又,获得正式的观时,等于止观双运。
止、观的本质,就是与第六意知心王相应的定心所、慧心所的体性。成就正式的观,
所成就的观的近取因,就是最初修止时相应的慧心所,此慧心所是“观”的“近取因”。
最初修止之时(将定心所品质提升)同时有慧心所,如是慢慢的定心所与其相应的慧心
所同时修习,引生轻安、轻安乐,之后引生正式的止;再依止修观,引生轻安、轻安乐,
之后引生正式的观,令与修止的定心所相应的慧心所修成“观”,就是成就“止观双运”
(内心第六意知心王相应的定慧心所,同属一个心王的心所法,内心才能成办止观双运)。